李春江,柳曉然
(1.赤峰市醫(yī)院骨科,內蒙赤峰 024000;2.赤峰學院附屬醫(yī)院麻醉科,內蒙赤峰 024000)
骨折是指骨結構完全或部分斷裂,常見于兒童或老年人,一般由: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或積累性勞損所致,即為車禍、高空墜落或遠距離行走所致?;颊咭话惚憩F為:疼痛劇烈、大量出血、發(fā)熱等現象,嚴重者甚至出現休克現象,如果搶救不及時,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上常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幫助患者固定骨折位置,助其生長,髓內釘內固定術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治療骨折的方式,但手術后患者常出現骨不連情況,影響骨折部位傷口的愈合,治療此種現象的方式較多,但臨床上缺乏統一有效的治療標準。根據患者骨折位置及受損情況的差異,如何科學合理的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提高骨不連治療效果是臨床工作者工作的重心所在[2]。下面該文針對該院實施擴髓保留髓內釘合并附加側板方式治療非感染性骨不連的療效進行探討,以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90例于該院行下肢骨干骨折髓內釘術后非感染性骨不連的患者為對象,整理具體的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選取為90例于該院行下肢骨干骨折髓內釘術后非感染性骨不連的患者,納入標準:(1)年齡18歲以上;(2)符合下肢骨干骨折髓內釘術后非感染性骨不連診斷標準;(3)患者配合度及依從性高,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嚴重的心腦血管疾??;(3)原發(fā)骨折為病理性骨折;(4)術后感染性骨不連。采用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其中45采用更換髓內釘方式治療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45例采用擴髓保留髓內釘合并附加側板方式治療的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患者21.5歲,最大患者72.8歲,平均年齡(38.69±4.68)歲;骨不連時間(20.5±4.8)個月;左側25例,右側20例;觀察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2例,最小患者21.6歲,最大患者72.5歲,平均年齡(38.47±4.57)歲,骨不連時間(20.4±4.7)個月;左側24例,右側21例?;颊咭话阗Y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公平對比。
對照組采用更換髓內釘方式治療,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后,健側取臥位,患肢內收。原來手術切口作為入路將髓內釘取出,根據患者髓腔內徑大小及原來髓內釘直徑大小,采用C臂X線機方式確定患者的骨不連位置,將髓腔擴大,充分暴露在視野下,將封閉在髓腔中的硬化骨及填充在縫隙間的軟骨毀壞后,在患者的髓腔中插入1個橄欖頭樣式的導針,擴髓位置從9 mm軟性擴髓鉆處開始,0.5 mm/次,緩慢前進,直到清晰看到擴髓鉸刀處的軟骨組織,接著將髓腔繼續(xù)擴大到14 mm左右。擴隨后髓腔直接要大于新插入的髓內釘直徑,一般大2 mm左右,不能過度近端擴髓,以免重新造成內部結構的不穩(wěn)定。選擇適當的順行、逆行髓內釘,然后按照流程實施更換、植入、加壓及鎖定步驟,最后將切口縫合,手術結束[3]。
觀察組采用擴髓保留髓內釘合并附加側板方式治療,具體操作流程為:患者局部麻醉后取健側臥位,沿股骨外側切口進入之后,將患者的骨折端外側或前外側1/3~1/2處充分剝離并暴露在手術視野下,減少骨折斷端位置骨膜及肌肉的剝離范圍,以免破壞血液正常循環(huán)。將患者骨折端的纖維組織及斷端間隙中的硬化骨徹底清理干凈后,修理平整骨折端的骨痂。采用合適的側板置入患者骨干外側或前外側,隨后按照步驟實施鉆孔、鎖定及固定流程,最后將切口縫合,手術完畢[4]。
(1)臨床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預后所需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2)骨骼愈合時間,包括:臨床愈合及影像學愈合時間。
所有數據均納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χ2主要是用于檢驗和計算患者計數資料之間的數據差異,如性別、百分比等,年齡均數和病程均數比較采用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當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將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進行比較后可知,觀察組手術時間、預后所需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較對照組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結果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預后所需時間(d)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值P值160.57±78.54 89.57±52.64 35.784<0.05 15.89±6.58 10.52±4.67 6.547<0.05 651.89±300.24 310.25±89.51 42.215<0.05
將兩組患者骨骼愈合時間進行綜合比較后可得,觀察組臨床愈合及影像學愈合時間較對照組均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并骨骼愈合時間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并骨骼愈合時間結果比較(±s)
組別 臨床愈合時間 影像學愈合時間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值P值8.12±1.52 5.67±0.85 9.545<0.05 8.57±1.23 6.11±1.54 8.679<0.05
骨折愈合必須建立在骨骼內部力學穩(wěn)定、骨血運轉良好以及骨骼之間銜接良好之上,才能促使患者康復,投入到正常的工作與學習中,如果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故障,則極其容易出現骨不連情況,對患者預后產生嚴重影響。根據臨床醫(yī)療經驗,總結患者發(fā)生術后非感染性骨不連的原因主要為:(1)原發(fā)性疾病導致;(2)骨折發(fā)生特征與發(fā)生部位;(3)患者自身機體狀態(tài);(4)骨折后處理方式;(5)手術操作流程不合格[5]。對于臨床工作者而言,前面三點原因均為不可抗力因素,最后兩點可根據后續(xù)的妥善處理來改善骨不連情況。臨床上治療常采用髓內釘的方式治療股骨骨折患者,此種手術方式操作簡單,方便,但如果手術環(huán)節(jié)出現稍許疏忽,如髓內釘直徑與患者髓腔內徑不符,或手術過程中不夠細心操作失誤等,都會導致骨不連情況發(fā)生,患者需要再次接受手術,糾正骨不連情況,促進骨骼正常愈合。
擴髓保留髓內釘是按照生物學效應及力學效應來促使骨骼愈合的一種手術方式,從生物學角度分析,采用此種操作是在擴髓的前提下,幫助患者形成骨生長因子的碎骨屑,使其具備良好的誘導及傳導作用,能在力學的作用下,直接擠入骨間隙中,不斷刺激骨愈合[6]。從力學角度分析,此種方式采用比原來更粗、更長的髓內釘進行治療,使得髓內釘與患者髓腔的解除面積增大,保證髓內釘的穩(wěn)定性,然后再采用附加側板加以鎖定及穩(wěn)固,使得手術更加安全牢固[7]。該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擴髓保留髓內釘合并附加側板之后,患者的手術時間、預后所需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患者骨骼愈合時間明顯縮短,說明該種手術方式安全有效,幫助患者加快疾病愈合進程。
綜上所述,采用擴髓保留髓內釘合并附加側板方式治療非感染性骨不連效果顯著,縮短手術時間、預后所需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骨骼愈合時間明顯縮短,具有積極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