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寧
虎狼雞是動物界的三種不同動物,與此呼應的媽爸娃又是家庭中的三個不同的角色。
絕大多數(shù)夠得上準中產(chǎn)階層的父母,他們多半是靠自己的拼殺才有今天?;尷前侄脴I(yè)績出自奮斗,他們希望孩子奮斗,只是孩子總是不懂,有些孩子雖明白媽爸的希望,但卻沒有通過奮斗流動到更高階層的愿望。
虎媽狼爸更懂得什么是成功的法寶,也懂得孩子差的是沒有理想,卻未意識到這正是他們的所作所為所致。似乎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就可以消解沒有理想的癥結,因為這既是應對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理由,也是購買教育的理由,還是體現(xiàn)自己實力的合理消費。一些人從眾心理的背后,主觀上冠冕堂皇的是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客觀上是有錢、有成就和有人脈的顯示。
虎媽狼爸不遺余力地、傾其所有的、無怨無悔地買學區(qū)房讓孩子去名校,不惜重金為孩子交昂貴的學習費用,以期孩子有一個比自己更好的將來,與此同時焦慮開始如影相隨。
沒錯,分數(shù)是上大學的敲門磚,拼這拼那的最終目的是拼分數(shù),分數(shù)已成為決定孩子將來的符號,于是,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在考上大學之前要處于一種“心理應激”狀態(tài)。
為了分數(shù),虎媽狼爸踐行的不是媽爸的角色,而是虎狼的角色。為了營造最優(yōu)的學習環(huán)境,開始不停地剝奪孩子試錯的權利,諸如剝雞蛋殼、系鞋帶之類的事情都代辦了,以至于上大學之后做這類事情比其他孩子慢許多。一直指揮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當他無法在學習中擒獲成就感,無法解釋受挫的原由,也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其結果是情緒性學習低效。
在一個以分數(shù)論長短的環(huán)境里,分數(shù)叫不響何談理想!當孩子煩透了死循環(huán)式的說教時,這種不良情緒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動作等,聽課質(zhì)量與分數(shù)的因果關系不言而喻,這種狀況惡性循環(huán)下去,令虎媽狼爸比孩子更焦慮。
據(jù)說孩子與父母之間有著深度的情感聯(lián)系,孩子能夠從父母的非言語行為中感知到父母的焦慮,有焦慮的媽爸必有焦慮的孩子,改不掉注意力不集中等毛病,分數(shù)也就無法提升。
父母投重金砸學區(qū)房,是將希望寄托于好學校好老師能夠改掉孩子的壞毛病。殊不知學校是群體教育,只要學生的行為不影響其他人,老師能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就不會批評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否則會影響其他學生學習。
倘若學生的行為不出大格,老師不會特意地糾正,長此以往,聽課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坐下了。
孩子改不掉該改掉的毛病,父母就是搭上金山也是徒勞,孩子該得多少分還得多少分。用錢砸分數(shù)不過是虎媽狼爸的幻象而已。
買學區(qū)房有錯嗎?沒錯,買了學區(qū)房孩子就能上好學校讀書。但孩子是否取得預期的結果,卻令虎媽狼爸無比焦慮。
送孩子去培訓班學習有錯嗎?沒錯,不學習怎么獲得知識?但他們忽略了孩子究竟學到了什么,以及課外學習擠占了孩子的時間,時間成本的問題。
虎媽狼爸傾其所有投資孩子的教育,但孩子到底在教育中汲取多少知識是虎媽狼爸焦慮的中心。最有效的三角關系是: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支持孩子。老師的優(yōu)勢是群體教育,好心的、洞察力強的、有經(jīng)驗的、懂得學生心理的教師,不僅能一針見血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還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的個性和人格獲得健康成長。問題是如何建構最有效的三角關系,老師能夠通過權力控制學生的行為,讓新習慣替代舊習慣,這是艱難的磨礪過程?;尷前质裁炊济靼祝褪且姴坏煤⒆邮苓@樣的委屈,若是自己下得了手,孩子早就成長了。成長肯定是痛苦的,不成長將來更痛苦,可用錢砸不出孩子的成長,只怕是錢沒了,效果還是看不見。
終究,一切都緣于父母對子女的愛,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