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優(yōu)秀的學校管理者應該善于講述學校中的管理故事。故事中有理念,理念中無故事??斩吹仃U述理念是一種烏托邦式的說教,而學校管理實踐中鮮活的故事最能夠打動人心,并讓人記憶深刻。所以,學校管理者傳播學校理念的最好方式是講述一個個真實的管理故事,而講述故事也能夠促進我們不斷反思并優(yōu)化自己的管理實踐。那么,什么樣的故事才算是好的管理故事?如何講好學校中的管理故事?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學校管理經驗,與各位教育同仁分享自己的一些做法與思考。
真實是有力量的。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的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有一句名言:一句真話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作為學校管理者,只有講述那些自己真正經歷過的發(fā)生在學校里的故事,講述那些觸動自己內心的真實的故事,才有可能打動別人。真實的故事具有教育的溫度。
講述真實的學校管理故事,需要具備真誠和勇氣。筆者記得,2011年,李希貴校長曾經在一場公開的學術報告中,專門講述他在學校管理中的16個“失敗”的故事,借此反思他過去的教育管理行為,并對“失敗”作出了新的定義。李校長的那個報告讓人印象深刻,也帶給我們很多啟迪。
筆者也有過類似經歷。2012年下半年,我在長三角名校長培訓班學習期間,班里的同學來到我當時所任職的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中學(以下簡稱“馬鞍山二中”)參觀考察。我應邀與同學們作教育分享,并專門講述了自己在管理實踐中所經歷的五個“失敗”的教育故事,其中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2012年夏天,我校的友好學?!毡疽羷萜槭卸械膸熒韴F到我校參觀訪問。在歡送會上,一名日本高中生來到我的桌前和我交流。借助翻譯,我聽懂了他的問題。他問我:校長,你們學校的墻上有一個高考光榮榜,上面寫的是今年考上大學的所有學生的名單以及錄取的大學,那么您有沒有考慮過,是否所有學生都愿意讓學校將自己的名單和考取的學校掛在墻上呢?如果有學生不愿意這樣做,那么您想怎么辦?我一時啞然。因為這件事我們沒有征求過學生的意見,也確實沒有考慮過學生的意愿和感受。
這名日本高中生的提問使我反思:學校里的這面榮譽墻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故緦W校的高考成績?我們是否尊重了學生的意愿與感受?其實,這個管理細節(jié)也反映了學校管理者的學生觀、管理觀和政績觀:我們究竟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學校?我們是否在將學生的成績作為學校甚或是校長政績的標簽?這件事發(fā)生后,我和同事們經過討論,決定永久性地拆除這面所謂的榮譽墻。
結合上面的經歷,筆者想說的是,在講述學校管理故事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講那些光鮮的故事,也要講其中的失敗與問題;不能只講述美好的結果,還要展示故事發(fā)生的真實過程,呈現其中真實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和沖突。只有這樣才會贏得人們的信任,也才能給教育同行以切實的啟發(fā)。
新奇的故事才能吸引人。而對于那些大家熟悉的事情,就需要我們從一個陌生的新穎的角度去講述,所以角度如何選擇就顯得非常重要。就筆者的經驗而言,可以考慮以下兩點做法。
一是以小見大。即講述學校管理故事宜從小角度切入,然后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比如:在學校日常管理中,關于學生花名冊中的學號,是按照入學的成績編排,還是按照姓氏筆劃編排,或者是隨機編排?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個技術問題,其實不同的編排方式中隱藏著不同的學生觀和教育觀,值得我們重新審視。又如:在學校管理中對于學生“自由著裝日”的設定,如果從深層次上考慮,其實涉及如何定義校服,如何理解校服在學校教育與管理中的作用與意義這些問題。對于這些學校管理中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如果能從新的角度去闡釋,就可以洞見平常事情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取向。
二是轉換視角。教育管理中存在兩種視角:成人視角與兒童視角。教育與管理其實就是兩種視角的對話。因此,講述學校管理故事既可以從成人視角出發(fā),也可以從學生視角出發(fā)。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們平常習慣于以成人視角和管理者立場來觀察學校及學校管理,而當我們從學生視角重新打量學校并審視我們的管理時,極有可能獲得全新的理解和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如:2012年元旦,馬鞍山二中按照慣例,以官方形式發(fā)布了“2011年學校十件大事”,主要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總結過去一年學校中發(fā)生的大事。不久,學生會又在全校學生中開展了題為“我心目中的2011年學校十件大事”評選,并公開了評選結果。后來我們對兩項評選結果進行對照,發(fā)現只有30%的內容基本吻合。很顯然,學生關注的是和他們相關度大、并且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因此在評選中學校覺得是大事的他們并不在意,而學生覺得是大事的學校也許覺得是小事。[1]
這件事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學生關注的事究竟是大事還是小事?是什么造成我們和學生之間看問題的差別?能不能把學生關注的事引入管理者的視野?能不能借用學生的眼睛來審視我們的學校,進而改進我們的管理?后來,我將這個管理故事以及若干思考整理成文章《管理者和學生之間的視角差異究竟有多大》,并發(fā)表在《中小學管理》(2012年第7期)上,后來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小學學校管理》全文轉載。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內部視角或外部視角來講述學校管理故事。一般情況下,我們習慣于從教育和學校內部來思考問題,但如果站在學校和教育之外來審視學校管理,那么也可以獲得一種全新的理解與反思。比如從企業(yè)管理的角度來觀察學校的組織結構,我們就會發(fā)現,中小學的組織結構存在同形復制的情況,基本包含辦公室、教導處、德育處、總務處幾大處室,尤其是全國公辦中小學的組織結構幾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化,遠遠落后于企業(yè)管理對于組織結構的研究和實踐,也遠遠落后于學校管理轉型與變革的需要,而這或許可以成為我們進行管理創(chuàng)新的一個切入點。
講述和分享學校管理故事,不僅要求管理者對自己的管理實踐進行總結與反思,也要力求給教育同行提供啟發(fā)與借鑒,這就需要我們對日常的教育管理事件進行深度反思,進而探尋問題或現象背后的根本性問題。約翰·杜威曾經說過:我們不是從經驗中學習,而是從反思中學習。沒有反思,就不可能有提高;沒有反思的經驗是沒有價值的。問題→實踐→反思→改進→再實踐→再反思,這樣的閉環(huán)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例如:我從事校長工作多年,始終在反思一個問題,為什么在校園中只有大約不到60%的學生會主動和校長打招呼?這個現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校長對于學生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校長與學生之間是否結成了有意義的關系?關系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后來,我將與之相關的學校管理故事及反思整理成一篇文章《從相遇走向相依—學校教育中“關系”的意義》,并發(fā)表在《中小學管理》(2016年第1期)上。[2]
又如:一直以來,學校管理者有個認識誤區(qū),即認為學校管理不是經濟活動,因此很少考慮成本、代價和效益,更多考慮的是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關注具體問題的解決和管理目標的達成。其實,學校管理是有成本和代價的,既有顯性成本,也有隱性成本。顯性的成本和代價一般是物質性的,是指學校管理中的人、財、物的支持與消耗;隱性的成本和代價一般是制度性成本,是指由于管理中的制度設計與實施帶來的學校物質、文化或師生心理方面的損傷。隱性成本雖然不易顯現與被察覺,影響卻更為長遠和深刻,甚至影響到學校組織文化的健康發(fā)展。[3]
我結合平時學校管理實踐中的真實案例,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度反思,撰寫了《莫忽視學校管理中的隱性成本問題》一文,并發(fā)表在《中小學管理》(2018年第9期)上。如上所述,只有深度反思管理故事中暴露出的問題及其背后的根本性問題,才有可能探究其真正原因,并且有所改進。
故事來自鮮活的實踐。但對于大多數學校管理者而言,由于常年沉浸于日復一日的學校管理,時間長了,特別容易陷入瑣細煩冗的實踐之中,變得遲鈍而麻痹,逐漸喪失了對實踐的敏感性。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對實踐敏銳的洞察力和體驗能力。就筆者的經驗而言,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嘗試或改進。
一是善于換位思考。比如說,作為校長,我們可以走出辦公室,以一名普通教師的視角,到食堂、閱覽室或其他地方體驗一下學校的管理,感受其在學校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我們也可以以一名學生的身份體驗一下校園生活,了解學生究竟如何度過在學校里的一天,其間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我們還可以假設自己是一名家長,甚至一個外來者,假設是第一次來到這所學校,走一走,看一看,它會給我留下什么樣的印象。甚至我們還可以假設自己是剛剛來到這所學校當校長,由此思考如何設計規(guī)劃并改進這所新學校的管理。
換位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把存在當作一種對象來‘進行認識,像里爾克所說的,把萬事萬物從自己身邊推開,以便采取一個角度或態(tài)度,‘以稀少的親近和敬畏的隔離來同它們接近?!盵4]對當下的“存在”保持一點距離,保存一點批判與反思,可以避免自己被當下“存在”的河流裹挾,隨波逐流。
二是具備價值自覺。所謂價值自覺,就是能夠系統(tǒng)而有意識地思考我們日常管理行為的價值指向,不斷自覺地反思自己的管理行為及其背后的價值觀,以及這些價值觀的科學性和教育性。擁有價值自覺能夠“讓我們更加覺悟到我們的選擇的道德特性,更加自覺地面對我們的選擇并且更加清楚地看清它的道德內涵。”[5]我們需要不斷地從高處和遠處回望自己、檢視自己,對我們的管理實踐保持足夠的價值警醒,從而使我們的管理行為始終符合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當然,要想對學校管理故事進行深度的價值反思,讀書與寫作是必不可少的訓練途徑。讀書可以開闊我們的理論視野,讓我們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厚度;實踐是混沌與破碎的,理論分析的作用在于能夠給予實踐觀照與反思。理論猶如燭照,洞幽燭微,可以照見混沌破碎的實踐中隱藏的線索與意義。
寫作則是深度思考的另一種形式。我們平日的反思可能是膚淺的、碎片式的、表面化的,而一旦我們將其整理成文,就可能迫使我們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深度思考。所以有人說,寫作才是真正思考的開始。因此,我主張將寫作看成是反思的重要手段,以及講述學校管理故事的重要形式。
多年前,我在撰寫博士論文時,導師建議我從撰寫管理案例入手。于是,我回顧自己多年的學校管理實踐,撰寫了幾萬字的學校管理案例,也就是管理故事,為我后來的博士論文研究與寫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也讓我有機會全面反思自己的管理實踐。正是從這些管理故事中,我得以冷靜剖析自己的管理價值觀,反思管理中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改進自己的管理實踐。而如前文所講,我通過對學校管理中一系列問題的思考,進而撰寫成文在期刊發(fā)表的經歷,也都是借由寫作促進深度反思、豐富學校管理故事表達形式的真實例證。
參考文獻:
[1] 汪正貴.管理者和學生的視角差異究竟有多大?[J].中小學管理,2012,(7).
[2] 汪正貴.從相遇走向相依—學校教育中“關系”的意義[J].中小學管理,2016,(1).
[3] 汪正貴.莫忽視學校管理中的隱性成本問題[J].中小學管理,2018,(9).
[4] 江弱水.蜀中過年十絕句[J].讀書,2013,(6).
[5] 齊格蒙·鮑曼.生活在破碎之中—論后現代道德[M].郁建興,周俊,周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