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
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學習智能包括的八個方面:語言修辭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開發(fā)學生這諸多智能中的多個方面,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也有利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通過幾年的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用多元智能的教學理論,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
下面以量變質變教學過程為例進行分析:
屏幕顯示
材料一:“一錢斬吏”的故事?!耳Q林玉露》中有個《一錢斬吏》的故事,說崇陽有一縣令,見一管倉庫的小官從庫內出來時,手中總有一個錢,便要殺庫吏,庫吏不認錯,生氣地說:“拿一個錢算什么!你能打我,不能殺我!”縣令拿過筆在判決書上寫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于是殺了這個庫吏。應該怎樣認識縣令和庫吏的思想方法呢?學習了量變和質變的道理,就能得出滿意的答案。
通過音頻視頻播放以上材料,一下子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與好奇心,緊接著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推出一名代表發(fā)言。討論話題:上述材料使你想到了哪些哲學道理?討論過程氣氛熱烈,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語言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在這基礎上教師及時作出總結:材料生動的說明了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的道理,并引出量變質變概念。
接著我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們放了一首傅笛生的《眾人劃槳開大船》的視頻:“一只竹篙耶,難渡汪洋海;眾人劃槳吆,開動大帆船;一棵小樹耶,弱不經(jīng)風雨;百里森林吆,并肩耐歲寒,耐歲寒……”通過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改變了學生長期以來對道德與法治課枯燥無聊的看法,還使學生們明白了一只竹篙與眾人劃槳,一顆小樹與百里森林之間的區(qū)別。此外,還有利于學生音樂智能的發(fā)展。緊接著提問:你能用你所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你所觀察到的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量變與質變的事例嗎?這樣的問題設置學生就可以運用自己的智能強項來多元、多維、多感官參與地進行問題解決,思維訓練就由收斂思維發(fā)展為發(fā)散思維和具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促使學生做到“真正理解并學以致用”。
經(jīng)過思考與討論,同學甲以繪畫的形式分別畫了小樹長成大樹、古猿轉變成人、圓錐—圓臺—圓柱。
同學乙聲情并茂的朗讀了《荀子·勸學》中的一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同學丙用身體動作表達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同學丁眉飛色舞的講了印度舍罕王在小數(shù)字面前吃大虧的故事。
學生發(fā)言后,我及時引導學生歸納出如下道理: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先從微小的、不顯著的變化開始,經(jīng)過逐步積累才達到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數(shù)量的增減達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
那么,事物在數(shù)量上如果不變,能否發(fā)生質變呢?我給學生提出了另一問題。這樣及時設置懸念,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fā)語言智能、邏輯智能。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多次使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不同智能結構的學生,在親自參與的過程中都獲得了或大或小的成功的喜悅。
通過以上教學實例,我們可以認識到,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有利于滿足每個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有利于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
當然,由于學科特點和時間限制的緣故,我們不可能每一堂課都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對學生的智能發(fā)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主要發(fā)展的畢竟還是學生的語言智能,人際智能和內省智能,對于肢體-動覺和數(shù)學邏輯智能卻難以顧及。所以教案的設計必須緊扣主題,才不致本末倒置,不知所云。多元智能教學理論與多媒體相結合教學方法在于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視角,即教學原來可以如此多樣化,時刻提示我們在進行學科教學時,除了傳統(tǒng)智能外,還應注意到學生其他方面智能的訓練和發(fā)展,并使這種意識由自發(fā)變?yōu)樽杂X。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