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磊堂
(福州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0)
五四路(二環(huán)路-三環(huán)路)作為福州市中心城區(qū)北向進出城的主通道,二環(huán)五四路口承擔著大量的進出城交通?,F狀的思兒亭高架橋建于2008年,為東西向雙向四車道高架橋。隨著近年來交通量的急劇增長,其中五四路進出城方向、二環(huán)左轉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由西往北)和三環(huán)進城左轉至二環(huán)往金雞山隧道方向(由北往東)的交通量最大,該交叉口呈現“12h交通高峰”現象,已成為福州市內第一堵點。因此,需要對該交叉口進行改造提升。
圖1 工程地理位置圖
改造前,二環(huán)五四路交叉口(圖1)全日平面交叉口流量為104 051輛/d,早高峰時段集聚較為明顯,白天全時段機動車流量較為均衡,如圖2~圖3所示。
圖2 二環(huán)五四路各小時平面交叉口機動車流量
圖3 交叉口各進口道全日機動車轉向流量
對各進口道(圖3)進行分析可知,北進口道車流量占整個平面交叉口的31.8%,以直行進入主城區(qū)(49.4%)和左轉往六一路、東二環(huán)方向(40.5%)為主;南進口車流量占整個平面交叉口的28.3%,以直行出城(51.6%)和左轉往福飛路、西二環(huán)方向(27.7%)為主;西進口車流量占整個平面交叉口的23.4%,以左轉出城(44.7%)和右轉進入中心城區(qū)(37.8%)為主;東進口車流量占整個平面交叉口的16.5%,以右轉出城(60.5%)和左轉進入中心城區(qū)(30%)為主。
該路口處于福州市中心,周邊限制條件較多,主要有以下3點:
(1)盡量不拆現狀思兒亭高架橋
二環(huán)高架橋(思兒亭高架橋)高峰小時交通量為6445cu/h,若施工期間拆除現狀思兒亭高架橋,對市民出行影響較大,故方案設計時,盡量不拆現狀高架橋,保證施工期間的交通出行。
(2)規(guī)劃未預留交叉口規(guī)劃用地,交叉口西北側為福建省體育中心用地,東北側為國色天香小區(qū),西南側為煙草大廈,東南側為瀚城國際,交叉口周邊建筑拆遷困難,僅西側省體及煙草公司門前部分空地可利用,東邊基本無可利用空地,如圖4所示。
圖4 二環(huán)五四路周邊建筑示意圖
(3)交叉口交通量較大,盡量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減少施工時間,縮短工程施工對交叉口的影響。
該交叉口的改造對周邊主要交通節(jié)點影響較大,設計時不僅考慮本節(jié)點的改造方案,同時應對周邊主要交通節(jié)點進行分析,避免堵點轉移。
3.1.1交叉口改造方案
若增設五四路進城往華林路方向高架,會直接將堵點引至五四華林路口,故該方案設計主要針對解決五四路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以及兩個左轉方向的擁堵問題。
方案一:增加二環(huán)左轉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三環(huán)進城左轉至二環(huán)往金雞山隧道方向、二環(huán)路右轉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匝道,匝道流向圖如圖5所示。
圖5 方案一匝道流向圖
增設4條匝道,其中A匝道設計長度為527.442m,設計寬度為15.5m~16m;B匝道設計長度為123.352m,設計寬度為8m;C匝道設計長度為134.67m,設計寬度為8m;D匝道設計長度為205.684m,設計寬度為8m,各匝道設計指標如圖6所示。
圖6 方案一匝道設計指標圖
方案二:增加二環(huán)左轉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三環(huán)進城左轉至二環(huán)往金雞山隧道方向、五四路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匝道,匝道流向圖如圖7所示。
圖7 方案二匝道流向圖
增設4條匝道,其中A匝道設計長度為276.74m,設計寬度為16.5m;B匝道設計長度為232.941m,設計寬度為8m;C匝道設計長度為151.385m,設計寬度為8m;D匝道設計長度為195.758m,設計寬度為8m,各匝道設計指標圖,如圖8所示。
圖8 方案二匝道設計指標圖
方案比較:方案一解決兩個左轉和二環(huán)路右轉出城方向的擁堵問題,方案二解決兩個左轉和五四路出城方向的擁堵問題。方案二增設C匝道后,由于輔路標高受限,需將現狀湖前河前輔路段下挖約1.2m,由于該片區(qū)為內澇問題非常嚴重,故不采用該方案,推薦方案一。
工程建設完后,可解決二環(huán)左轉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由西往北),二環(huán)金雞山方向右轉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由東向北),三環(huán)進城左轉至二環(huán)往金雞山隧道方向(由北往東)的交通擁堵問題。匝道建成后,可通過優(yōu)化交叉口信號燈相位分配,提高交叉口五四路進出城方向的通行能力。
3.1.2周邊主要交通節(jié)點改造
該工程改造完后,對周邊重要交通節(jié)點影響較大,主要為琴亭高架橋及二環(huán)路(思兒亭高架橋至斗門高架橋段),并對該兩處節(jié)點進行同步改造。周邊主要節(jié)點示意圖如圖9所示。
圖9 周邊主要節(jié)點示意圖
(1)琴亭高架改造方案
現狀琴亭高架橋為雙向四車道布置,現狀上下橋交通量為5846cu/h,若二環(huán)五四路口改造完后,路口通行效率提高,會導致琴亭高架橋的交通量驟增,為避免該位置成為新的堵點,擬對該節(jié)點進行同步改造。
圖10 琴亭高架橋現狀斷面
改造后斷面布置如圖11所示:0.5m(防撞欄桿)+11.75m(機動車道)+0.5m(中央分隔欄)+11.75m(機動車道)+0.5m(防撞欄桿)。
圖11 琴亭高架橋改造后斷面
斷面改造完后,由于占用現狀非機動車道,故在東浦路位置新建兩條非機動車道橋與琴亭高架現狀非機動車道相接。
(2)二環(huán)路(思兒亭高架橋-斗門高架橋段)改造
該段現狀為雙向六車道布置,由于二環(huán)五四路口改造方案增設三環(huán)進城左轉至二環(huán)往金雞山隧道方向(由北往東)匝道,故對該段交通流影響較大。為避免該路段擁堵,該段通過調整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寬度,將該段調整為雙向八車道斷面。
設計理念:優(yōu)化空間布局,保證“人非”路權。二環(huán)五四路口行人和非機動車流量較大,道路斷面設計時充分利用道路空間,合理設置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以人為本。
(1)二環(huán)路(湖前河段)
該段道路東側緊靠湖前河,道路用地受限,二環(huán)左轉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由西往北)匝道需對現狀高架橋進行拼寬,占用現狀輔路寬度。該工程設計時,河道駁岸采用懸挑結構,利用懸挑梁的空間設置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
二環(huán)路(湖前河段)現狀標準橫斷面(圖12):
隨著電視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線性編輯的使用已經不能滿足電視節(jié)目制作的技術要求。非線性編輯當前在節(jié)目制作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在這一技術運營中,TC時間碼的使用,使編輯人員不再被畫面不同步、跑點問題困擾,在素材查找上也較為便捷。因此,研究熱點當前集中在TC時間碼和CTL控制磁跡碼的區(qū)別上,對編碼方式的應用有利于電視編輯后臺技術應用的創(chuàng)新思路更加清晰。
50m=3m人行道+4.5m非機動車道+11.5m車行道+17m中央綠化帶(綠化帶上設置雙向四車道高架橋,高架橋寬度16.5m)+9.75m車行道+4.25m人行道。
圖12 現狀湖前河段標準橫斷面布置
二環(huán)路(湖前河段)改造后標準橫斷面(圖13):
53.5m=3m人行道+4.5m非機動車道+11.5m車行道+20.5m中央綠化帶(綠化帶上設置高架橋,高架橋寬20m,現狀橋東側拼寬3.5m)+9.75m車行道+4.25m人行道。
圖13 改造后湖前河段標準橫斷面布置
(2)五四路
現狀五四路為雙向八車道布置,兩側非機動車道僅2.25m寬(含機非欄桿),本次改造后,道路西側非機動車道寬度增加至3m,道路東側利用現狀人行道行道樹作為機非分隔帶,非機動車道寬度增加至2.5m(凈寬),兩側各設置3.5m人行道。
五四路現狀標準橫斷面(圖14):
L3m路側綠化+L1m人行道+32m車行道(雙向八車道布置,兩側非機動車道寬度各2.25m)+L2m人行道+L4m路側空間。
五四路改造后標準橫斷面(圖15):
51.75m=3.5m人行道+3m非機動車道(含欄桿)+10.75m機動車道+16.5m綠化帶(綠化帶設置高架橋,高架橋寬度16m)+10.5m機動車道+1.5m綠化帶+2.5m非機動車道+3.5m人行道。
圖14 現狀五四路標準橫斷面布置
圖15 改造后五四路標準橫斷面布置
由于二環(huán)五四路口,交通流量較大,該工程設計時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縮短施工工期,減少對現狀交通的影響。
(1)路基段填料采用泡沫輕質混凝土
該工程路基設計主要為新建匝道橋頭路基段,路基填料采用泡沫輕質混凝土,減少施工工期,施工時采用攪拌機拌制,澆筑應待兩側擋土墻施工完并且墻身強度滿足要求時,才能實施澆筑。泡沫輕質混凝土按10m~15m間距設置沉降縫,縫寬不宜小于10mm,當沉降縫填縫材料,宜采用20mm~30mm厚的聚苯乙烯板;泡沫輕質混凝土與橋臺之間應設置緩沖層,緩沖層采用20mm~30mm厚的聚苯乙烯板。
(2)提前進行管線遷改
該交叉口現狀管線較多,對樁基施工影響較大,工程實施前由業(yè)主部門先進行管線遷改工程的招標,待主體工程進場時,管線基本已遷改到位,保證樁基的順利實施,節(jié)省工期。
(3)采用預制拼裝技術
大量采用預制構件,最大程度減少現場工作量;全線匝道上部采用鋼箱梁,下部采用鋼管混凝土結構,全線均為預制件現場拼裝,保證施工質量同時有效加快施工進度。
(1)為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充分利用道路資源,對部分交通需求較小的轉向交通進行禁行,對北往東、東往西方向的交通禁行。
(2)由于受省體天橋影響,五四路進城上匝道位置漸變段較短,導致上橋處擁堵,后期將護欄延伸至琴亭高架橋位置,僅琴亭高架橋下橋車輛可上匝道。
(3)工程運行后,二環(huán)五四路口(含匝道)10月份高峰小時路口通過路口總流量為23 620輛,提高37.5%。
(1)受用地限制,匝道線型指標較低,其中二環(huán)左轉出城往三環(huán)方向匝道設計速度僅20km/h,其余匝道設計速度30km/h。
(2)由于受省體育中心東門天橋(圖9)影響,五四路進城上匝道位置漸變段較短,導致上橋處擁堵,后期將護欄延伸至琴亭高架橋位置,僅琴亭高架橋下橋車輛可上匝道。
(3)受用地限制,東浦路位置新建的非機動車道橋線型指標較低。
在老城區(qū)進行交叉口的立交改造,周邊用地較少,立交設計時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間解決主要方向的交通問題。立交改造對周邊交通影響較大,在立交改造的同時需對周邊主要節(jié)點進行同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