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亞平
教學中,教者要因勢利導,巧妙的點撥可使學生走出迷思,豁然開朗,心領神會。點撥“無定式”而“有其術”,但求靈變、實用、高效。多年的實踐中,筆者經(jīng)常從“課堂點撥”切入,開展課堂觀察與診斷,并潛心研究語文教學中的“點撥之術”,有了一點心得,現(xiàn)舉要如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根源之一在于課堂教學“滿堂問”“滿堂灌”。教師點撥不得法,導得過重、過死,引得過輕、過亂,學生成為教學中的陪襯。
【例1】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畫楊桃》一文的文尾有這么一段話:老師讓這幾個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顏悅色地說:“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閱讀的。
1.指名兩名學生讀這段話,讀出“和顏悅色”。
2.教師引導:“看到這句話,老師就想到一句詩句,你們能接上嗎?”隨即背上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眾生接背下句:“遠近高低各不同。”
3.教師追問:“一樣東西,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這是怎樣的態(tài)度?”學生說不出預設的詞語,教師干脆自己在黑板上寫上“實事求是”。
【例2】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烏塔》一文時,一節(jié)課竟問了50多個簡易瑣碎的問題,提問71人次。全班26名學生,點名最多的學生被提問了16次,其間1次都沒問過的有9人。
上述兩例課堂教學,在“點撥”方面都存在著問題。
例1的教學方式僵化。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滿堂灌”,對于學生通過思考能提出的問題或能得出的結(jié)論不夠重視,給予學生獨立學習、思考的時空不足?!搬烎~式”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只滿足于引出預設的答案,學生在教學中居于從屬地位。
例2的課堂提問瑣碎。教師引導得過于瑣細,糾纏于課文情節(jié)分析,教學“滿堂問”,提問缺乏思維價值,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造發(fā)展思維的機會。教師沒有確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身為教師,要常追思“知識是老師直接給予的,還是學生通過引導發(fā)現(xiàn)的”這個命題,從而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準確定位自己“引者”“導者”的角色,在教學中巧施“課堂點撥”。對此,葉圣陶先生曾作過精辟的論述:“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其意為教師扮演了引導者、點撥者的角色。以筆者之管見,上述兩例課堂教學,可以作如下調(diào)整。
【例1】《畫楊桃》的教學可分為三個步驟。
1.出示文尾語段,學生自由讀這段話。
師:說說你從哪里讀懂了什么?(教會學生“讀悟”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精妙用詞和關聯(lián)句式中讀懂句意)
2.師:讀著讀著,你的腦海里會想到哪些成語或詩句?
教師順勢點撥,引出學生積累的成語和詩句,解讀文中老師“和顏悅色”的話語里所包蘊著的教育內(nèi)涵。
3.引導學生再次領會第1自然段中父親叮囑的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和“我”畫畫時“認認真真、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進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題。
【例2】教學《烏塔》一文,教師可以圍繞一個“主問題”進行點撥:“作者是怎么向我們介紹烏塔是個怎樣的女孩的?讀讀課文,說說體會?!表樦@條主線,引導學生從人物言行描寫和對比敘述中感受人物鮮明的特點。
以上課例顯示,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在關鍵處巧妙一點,學生便能通過深入思考,自釋其惑;教師在迷糊處不經(jīng)意地一撥,學生便能通過深入探究,自解其難。
比較兩組教學實踐,能看到教師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教學藝術的運用、課堂訓練點的把握,展示了真正課程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正如王崧舟老師所言:“語文教師必須睜大兩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視思想內(nèi)容,一只眼睛聚焦語言形式?!痹诶斫庹n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站在“語言表達方式”的角度去思考、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喚醒學生的“語文意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通過上述兩個案例,結(jié)合平時的課堂觀察和教學思考,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點撥”要講求以下四個原則。
(一)暗示引發(fā)
點撥,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藝術。對于寓言、童話或故事性較強的閱讀課文,教學點撥并不正面地、直接地讓學生“學習”什么,而是讓學生進入情景去“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常識性課文的閱讀點撥,則貴在引領學生寓語言特色的品味及寫作知識的領會于富有趣味的活動情景中。
(二)打通思路
在古詩教學中,學生在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或力不從心時,教師可有的放矢,通過必要的背景資料引導閱讀,巧妙鋪墊,幫助打通思路,以縮小學生與教材的時空差距,以搭建學生與詩人的溝通渠道,或通過對關鍵詞的精講、趣談,降低詩句理解、意境領悟的難度。
(三)輻射延展
點撥,著重于以“點”的撥動,輻射延展,既在知識學習上呈放射狀,又在能力發(fā)展上擴展開來。教學中,教師可隨機進行點撥。
內(nèi)容延展方向閱讀教學文辭表意;句子意蘊;段落結(jié)構(gòu)內(nèi)容理解;表達情意;寫法領悟?qū)懽鹘虒W輻射點題眼,文眼,運用精妙的標點,課后習題,課文插圖,文本中的留白處、矛盾處、反復處,文中“泡泡”標識處,單元篇章頁提示處,等等例文文體輻射;內(nèi)容擴展;表達遷移
(四)蓄勢待發(fā)
如果把學生看成待燃的爐子,蓄勢的過程就是指教師不斷地扇風,使爐火愈燃愈旺?!叭嘀笔骨B單使復”的蓄勢之法,便成了課堂教學的重要點撥術。教學中的“層層推進”,為一堂課達成高潮而蓄勢。這時,適時“挑撥”,引發(fā)爭鳴,是很好的點撥手段。
在把握原則的前提下,教師要善于瞄準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fā)展的生長點、技能的培養(yǎng)點、情趣的激發(fā)點、思維的發(fā)散點、知識的引申點,善于捕捉課堂的生成點等,適時、適量地隨機進行點撥。
(一)點題眼
題目中的關鍵字詞,一般被稱為“題眼”。題眼不僅點明了題目的重點,而且還能成為統(tǒng)領全文的核心。因而,抓題眼來進行點撥不失為上策。
如《趕花》一文反映了養(yǎng)蜂人一年四季趕花采蜜、艱辛而又充滿詩情畫意的勞動生活。教學時,教師可抓住題眼“趕”字切入:板書“趕”字—給“趕”字擴詞—揭題“趕花”—專題研讀“哪里花開就往哪里‘趕’”—畫“趕花”路線圖—體會“趕花”的辛勞。
(二)點文眼
有的課文中某一個關鍵詞能引領全文、溝通文脈,那這個關鍵詞便被稱為“文眼”。顯然,點撥“文眼”,往往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效。
導讀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牧場之國》一文,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后,教師將支點設在“自由王國”一詞處,隨后引導學生從“黑白花牛圖”“駿馬飛馳圖”“家畜安閑圖”相關的語言文字里體會牧場是動物們的“自由王國”,進而領悟:只有在荷蘭的牧場里,動物們才擁有絕對的自由,所以作者在每一落段都發(fā)出由衷的贊嘆——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三)點課后習題
課后習題蘊藏著多種指示和目標,暗示了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一位教師執(zhí)教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小真的長頭發(fā)》一文,以課后習題為引子,以落實“提取信息能力”為目標,展開如下教學。
板塊一:默讀課文,思考:小真說她的長頭發(fā)能做些什么?請用筆圈畫關鍵信息或者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板塊二:展開想象,小真的長頭發(fā)還能變成什么?用來做什么?和同學交流,看誰的想法更奇妙、更有趣。
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始終保持對文本言語的高度敏感,對文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甚至對課后的練習題,都要有特殊的警覺。課后習題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品,而是教材編寫者精心設置的,是課堂上落實語文要素的著力點。
(四)點“結(jié)構(gòu)類似處”
《畫楊桃》一文中有兩組對話。第一組對話為:“老師看了看這幅畫……‘這幅畫畫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第二組對話為:“于是,老師請這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現(xiàn)在你看看那楊桃,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教師引導學生讀悟時,可以這樣點撥:“讀讀這兩組對話,比一比,有何異同?”交流時,預設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引導。相同處:段式結(jié)構(gòu)相似;同學們回答的內(nèi)容相近。不同處:問句不同;同學們兩次說話的語氣不同(肯定與支吾);作者運用的標點截然不同;對話中所透出的教育內(nèi)涵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品讀段式結(jié)構(gòu)相似的語段,采用“比較”法,省時而高效。如《桂林山水》第2、3自然段,表達方式相似,景物特點和用詞不同;《牧場之國》的第2、3、4自然段,表達的意思相近,而材料詳略安排不同。教師點得清,學生就學得精;教師點得巧,學生就學得妙。
有諺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闭n堂點撥旨在嚴謹而又靈活地調(diào)控教師的教學思維走勢,把握張弛之道,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點撥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技巧,還是對學生主體的尊重體貼,更是對教育使命的深層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