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錦湘
摘 要:通過經(jīng)典小說《孔乙己》的教學實踐,探索如何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觀念下進行初中小說教學。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小說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高效的小說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中國現(xiàn)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走向成熟。”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嚴家炎教授在《魯迅小說的歷史地位》中這樣高度地評價魯迅小說的成就。他認為魯迅小說對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和示范作用。魯迅小說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評價,是與他小說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分不開的。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深入分析魯迅小說,如何讓學生在研讀經(jīng)典中逐漸掌握小說閱讀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呢?
在人教部編輯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的《孔乙己》被編入了九年級下冊,他的另一篇小說《故鄉(xiāng)》編入了九年級上冊。這兩篇小說都出現(xiàn)了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而前者更為人們所熟知。魯迅先生小說中的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是“可以反映出中國革命的艱難和曲折”的,總會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和心靈深處的震動。
我最開始教這篇課文時,比較強調(diào)對“小說三要素”的分析。隨著個性化、多樣化的小說閱讀教學的倡導,我再教這篇課文時,也試著從其他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提出“文章中出現(xiàn)了幾次‘笑?從這些‘笑中你讀出了什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含蓄深刻的主題;或讓學生從咸亨酒店這一環(huán)境的設置中,體會作者匠心獨運的構思;或從掌柜的“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探討當時人性的勢利與冷漠……在這樣的引導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正確地指出,孔乙己是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并能對當時民眾的劣根性進行批判。學生讀《孔乙己》,讀出了他的可笑、可憐、也看到了他的可憎以及深刻的社會原因。
然而,聯(lián)系魯迅先生對孔乙己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tài)度,我又覺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雖然有一定的深度,但卻缺少了學生自己的多樣化的個性解讀。
那在初中語文的小說教學中,到底應該教什么?怎么教?著名教育學專家張偉在《小說教學的核心價值與內(nèi)容選擇——從現(xiàn)代小說觀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看小說教什么》提到了,教師應根據(jù)現(xiàn)代小說觀的要求,用“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新理念來進行小說教學,“教師應把讀懂人物的深層情感和心理變化作為教學重點”。
張偉先生認為,“傳統(tǒng)小說特別強調(diào)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人物解讀的教學價值多是學會把握‘扁平人物?!倍F(xiàn)代小說則強調(diào)人物情感的復雜性與性格的多面性,人物塑造的主要邏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現(xiàn)人物的復雜性”。在傳統(tǒng)的小說教學中,教師對孔乙己這一人物的分析普遍存在過多強調(diào)人物的典型性,在這方面下的功夫確實太多。有了這樣刻意的引導,學生就很難有自己的多元解讀。
于是,我在再次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說的時候,進行了新的探索。
首先,在學生初步了解作品及寫作背景的情況下,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jié)。然后,注重學生個性的品味、再現(xiàn),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片段進行表演。分組分角色表演后,小組討論,再進行深入探究。這樣能將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核心素養(yǎng)整合起來,豐富小說的教學價值。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順利完成了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了解了小說的時代背景及大概的故事情節(jié)。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及生動的表演,力求再現(xiàn)魯鎮(zhèn)咸亨酒店發(fā)生的一幕幕。經(jīng)討論,學生分組表演如下段落:
第四段:“短衣幫”嘲笑孔乙己偷東西。
第六段:“短衣幫”奚落孔乙己沒有進學。
第七段:孔乙己教小伙計識字。
第八段:孔乙己分茴香豆給小孩子吃。
第十段:孔乙己被打殘后。
第十一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現(xiàn)。
表演時,人物簡短而又經(jīng)典的對話,成為學生探討的熱點。人物之間的對話,能夠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因此,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深入思考:這些對話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對話的內(nèi)容是什么?效果如何?
比如在研讀第四段時,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進行個性化解讀——
師:酒客們是直接嘲笑孔乙己偷東西嗎?
生:沒有,原話是“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保?/p>
師:為什么要從“傷疤”引出話題?應該怎么讀這句呢?
生:(思索)酒客們實際是在用“傷疤”這一明顯的特征來暗示、引出“偷”的事實?!坝帧薄靶隆薄皞獭比齻€詞要讀出故意捉弄的意思。
師:對這一話題,孔乙己的反應是什么?為什么?
生1:他不回答,轉(zhuǎn)而要酒。
生2:他可能故意裝做沒有聽到,因為不好意思回答。
生3:他懶得回答,他有文人的清高,不屑與之為伍。
生4:酒客們就是借傷疤說事,是有意捉弄,最好不理。
師:酒客們是否就此閉嘴?
生1:沒有。“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直接點出“偷”,還說“我親眼看見你偷何家的書,吊著打?!?/p>
生2:從時間、地點、目擊證人等入手,點出孔乙己“偷”的事實。
生3:酒客們是要逼得孔乙己非回答不可,可見對孔乙己偷東西這一事很感興趣。
生4:他們關注的焦點不是“偷”這一錯誤行為,不是對“偷”本身進行批評、指責。他們感興趣的,或者高興的,是孔乙己這一回又有可嘲笑的事了??梢?,酒客們無聊至極。
師:孔乙己后來終于回應了。他的回應又應該怎么讀?
生1:“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想維護自尊,說自己沒有偷??伤恼f辭蒼白無力。因為對方其實早已有理有據(jù)地坐實了孔乙己偷書的罪名,這是孔乙己根本無法抵賴、無法辯解的,可孔乙己還是盡力強辯。因此,讀的時候要注意語氣上的外強中干、勉力支撐。
生2:孔乙己很憤怒,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還在爭辯著,“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竊”和“偷”是一個意思,可孔乙己嘴硬,玩文字游戲,就是不愿承認“偷”,而且還用“讀書人”來說事。
生3:迂腐。已經(jīng)是落魄潦倒,生活不濟了,還在端著“讀書人”的架子,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
研讀第六段時,因為有了前面研讀的基礎,學生們在反復揣摩、表演時發(fā)現(xiàn),酒客們問孔乙己是否識字是在設陷阱(孔乙己肯定識字),目的就是為了諷刺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伞白R字”和考取“秀才”有必然聯(lián)系嗎?“識字”就一定能夠考取“秀才”嗎?或者說只有考取了“秀才”才可以說自己“識字”嗎?面對這樣毫無邏輯的錯誤推論,酒客們不覺有誤,孔乙己則是“頹唐不安”,無一語反駁。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聯(lián)系當時的科舉制度,深深感悟到:整個社會都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似乎讀書人,只有考秀才中舉人才是出路,否則,就白讀了書??滓壹鹤鳛榉饨婆e制度下的失敗者,沒考中秀才,是別人眼中最大的失敗,他自己也這樣認為。所以,當別人這樣說時,他才會頹唐不安,他才會無話反駁。
一問一答中,孔乙己受盡嘲笑。他是迂腐可憐可笑,可那些以別人傷疤為樂的酒客又比他好多少呢?實在是冷漠無情。
學生在多次的角色扮演排練中發(fā)現(xiàn),小說中人物的幾場對話是非常有意思的:沒讀過書的“短衣幫”居然一再嘲笑讀過書的孔乙己,而孔乙己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嘲笑居然毫無還手之力。為什么會這樣?學生在反復的揣摩、品味中不斷思索、發(fā)現(xiàn),并被作者獨具匠心的語言描寫所折服。
這堂課結束后,教室里仍然在進行關于這篇小說的討論。學生在這次小說教學中,不但了解、明白了小說的語言形式,而且激起了對小說中一些深層語言意義的探究,開始領悟到小說的解讀方法。
當然,優(yōu)秀的小說,值得一教再教。對《孔乙己》這篇經(jīng)典小說,很多語文教師摸索總結出了一些精彩而成功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仡欁约憾啻谓淌凇犊滓壹骸返臍v程,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師在教授小說時,不但需要多角度增加核心教學價值,更要在“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新理念下,在如何解讀小說的方法上努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