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義琦
【摘 要】混合式同伴教育著眼于智慧互聯(lián)時代傳統(tǒng)意義的同伴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在吸收了當今同伴教育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基礎上,結合我國目前同伴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問題,通過四年多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煉出了智慧互聯(lián)時代混合式同伴教育的內涵與特征、教育模型與關鍵策略、教學模式與教學因素、支撐環(huán)境與學習平臺等成果,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線實踐案例。
【關鍵詞】智慧互聯(lián);同伴教育;混合式同伴教育;特征;內涵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9)05-075-03
同伴教育這個概念對大家來說其實并不陌生,只是大家對它的認識有時比較狹隘,基本上等同于同伴學習或面對面的交流分享。其實同伴教育更側重于同伴學習、交流與分享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并不是一味的知識傳遞。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小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和社會化進程主要是在他們和比自己更成熟的社會成員一起活動、一起相互作用之下,逐漸完成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中,學會了做事情,懂得了好多不懂的東西,知道了好多游戲規(guī)則和社會規(guī)則,他們的智慧增長了,社會化進程也循序漸進地完成了。
我國《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同伴教育的典型論述。此外,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戰(zhàn)國時孟母三遷的故事被記入《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它們無一不是深刻表達了同伴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詮釋了同伴教育的兩個核心,即人的成長環(huán)境與成長同伴。
國外同伴教育發(fā)源于澳大利亞,流行于西方國家。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一種在社會發(fā)展領域內廣泛采用的培訓方法。在教育領域,近些年同伴教育也得到了全球教育專家的關注,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隨著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到來,各種新興技術不斷涌現(xiàn),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fā)生著?!盎ヂ?lián)網+”布局中小學教育“新征程”。互聯(lián)網用戶從PC端向移動端遷徙已成趨勢。在線教育從PC端到移動端再到智慧互聯(lián)也已是可預見的未來。在“互聯(lián)網+”時代,傳統(tǒng)同伴教育體系中的同伴面對面學習、分享與互動方式,已經不能保證學校、家長、學生的需求。通過網絡,既有利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同時,還可進一步增強與教師以及父母之間理解、溝通與交流,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因此,智慧互聯(lián)時代如何開展同伴教育,是很值得大家研究的。結合互聯(lián)網開放性、分享性、互動性,突破時空,來彌補目前同伴學習、分享與互動的局限,開展信息技術促進同伴教育發(fā)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1.混合式同伴教育內涵
同伴教育的產生是在教育學領域,它從理論上既有學習行為活動的發(fā)生,也有教學方法的指導。其實同伴教育應該是一種教育形態(tài),因此,目前廣泛運用的定義都呈現(xiàn)教育視角。呂姿之和高源(1999)認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齡、性別、生活環(huán)境和經歷、文化和社會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行為技能的教育形式。從同伴教育含義和特征討論的文獻資料來看,學術界在此問題上基本達成共識,采用的都是相似的定義和特征描述,只是在具體的表述和側重點上略有不同。
筆者對智慧互聯(lián)時代的同伴教育產生了新認知,因為互動的平臺與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知識的半衰期也縮短了,互聯(lián)時代讓人們的分享與互動更加方便了。因此,傳統(tǒng)意義那種線下面對面式的同伴教育機會越來越少,創(chuàng)造條件與機會越來越難,而且還有一個核心問題——同伴的建立問題。目前研究的同伴教育都強調同伴是“相同年齡、性別、生活環(huán)境和經歷、文化和社會地位”,通過作者幾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點并不是那么重要,其實“忘年交”這個概念也證實了這一觀點。筆者研究得出:同伴的建立核心是“同伴相互認同”,與年齡、性別、地位和環(huán)境相仿性關系不大,才出現(xiàn)了生生同伴、師生同伴、親子同伴、師師同伴,以及學生與社會人士同伴等同伴類型,他們跨越了年齡、性別、閱歷等界限。只有同伴相互認可,才能更好地開展同伴之間的學習、分享與互動,從而實現(xiàn)同伴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教育的目的。
因此,筆者對智慧互聯(lián)時代同伴教育重新定義,稱之為“混合式同伴教育”?;旌鲜酵榻逃侵附⒃谙嗷フJ同感的社會關系主體之間,基于智慧互聯(lián)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開展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共同分享信息、知識和觀念,相互傳遞思想、情感,以喚起感情上的共鳴,促進社會規(guī)范在個體身上內化,達到相互感染而奮發(fā)向上的一種教育方式。
混合式同伴教育的內涵,一方面是指同伴理念的混合,另一方面是教育方式的混合,還有是學習方式的混合。(1)同伴理念的混合,是指同伴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的年齡相仿、知識背景相近、認知水平相同的人群才是同伴,更應該是打破這些局限,只要是相互認同的人,在一起都可以成為同伴,即學生與學生同伴、老師與學生同伴、家長與學生同伴,甚至可以是社會人員與學生都可以成為同伴,這是廣義的同伴,這樣才可以實現(xiàn)不分級教學、引進社會資源進校園等教育行為的開展。(2)教育方式的混合,是指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面對面式的同伴教育,實現(xiàn)虛實結合式同伴教育,既需要面對面的交流,同時更需要突破時空的網絡分享與互動,解決同伴之間的時空限制、學習深度思考的時間需求,因為面對面交流,深度學習時間無法保證,空間無法統(tǒng)一。(3)學習方式的混合,即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正式學習是以課程、任務、研討會等形式展開的教學活動,非正式學習是包括信息和內容在內的一切事物,會議、書籍、網站等,或者是非正式的人與人的交流,例如交談、討論、會議等。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你都在任何地方向任何人和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