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魯迅一生都在做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與建構工作,破除舊文化,創(chuàng)建現(xiàn)代“人”的文化,此點在他的小說中體現(xiàn)十分明顯。主要從三方面來分析:一是對國民性的解剖,包括奴化思想、盲從思想、看客心態(tài)、精神勝利法等;二是對封建文化的批判,主要揭示其“吃人”的主題;三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的思考與選擇,主要指“立人”思想,尤其是《故事新編》中所體現(xiàn)的理想。
【關鍵詞】 魯迅 小說 文化 批判 選擇
魯迅是中國的民族魂,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他的決絕斗爭精神,向舊社會挑戰(zhàn)的勇氣及對新的文化范式的建構理想,閃爍著偉大的人格光彩。作為一個藝術型的啟蒙主義者,他把啟蒙精神貫徹到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以塑造典型形象為手段,直面被啟蒙者的精神狀態(tài)。
一、對國民性的解剖
解剖國民性就是解剖封建文化在人們心中經過長期沉淀所形成的社會心理結構。國民性為一個民族所共有,具有因襲的、固定的性質,解剖國民性的目的是改造國民性,就是社會的先知先覺“用個人的努力,漸漸城少人性黑暗的方面,漸漸發(fā)展人性光明的方面。”
(一)奴性思想
魯迅的深刻性就在于,用文學作品挖掘出國民甘心受人奴役的品性——奴性。可悲的是民眾對這種思想又往往是無意識地尊從,自覺地認同。《故鄉(xiāng)》中的閏土,見面時的一聲“老爺”,使朋友關系變成主仆關系,表明他嚴守名分,講究尊卑秩序,匍伏在封建等級制度之下。阿Q向吳媽求愛,不是從個人利益出發(fā),而是怕背無后的罵名。他看見男女單獨在一起,就恨恨地向其扔石頭,這無疑說明他對統(tǒng)治者的意識是自覺認同的,而且無意識中成了供人驅使、幫助作惡的人。在這種思想下,真正的人性已被淹沒、抹煞去了。
(二)集體無意識——盲從思想
魯迅的小說正揭露了這一點。在他的小說中已找不到具有個體意識的精神自由者,他們沒有個體意識,因為他們已習慣于用肉食者的意識來處理自己面臨的社會問題。《祝?!分械南榱稚┍粡娖雀募迺r,自然會想到“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于是在第二次拜堂時反抗的很“出格”,她越反抗的“出格”,越說明她對禮教的維護與尊從?!豆枢l(xiāng)》中昀閏土在難以承受生活的磨難時,他想到的不是反抗,不是窮的原因,而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于是在對神的祈禱中求解脫,人問得不到的幸福到彼岸世界去尋求。正因為多數(shù)中國人如祥林嫂,閏土等對封建禮教的迷信和盲從認同,形成了中國宗法制社會超穩(wěn)定的心理結構。
(三)看客心態(tài)
魯迅曾說,中國的群眾永遠是戲劇的看客。他們拿他人的痛苦做賞玩,做安慰,表面上麻木、混沌、冷漠,實際上顯出一種人性的殘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心愛的阿毛死了,眾人偏偏似笑非笑、有意無意地問她:“祥林嫂,你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不也就有這么大了嗎?”他們無情地揭開她的傷疤,微笑著看血往下滴落。
二、對封建禮教、封建制度的批判
五四時期,魯迅對于封建文化中的家庭禮教對人性的扭曲和戕害,做了更猛烈也更深入具體的批判。
(一)《狂人日記》——“吃人”的主題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狂人日記》,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小說,也是第一部啟蒙主義小說,“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吃人”是這篇小說構設的中心意象,深刻的揭露了“吃人”的主題,是一篇徹底反封建的“宣言”。許多扼殺人性的罪惡假著“仁義道德”之名以行,而且在“從來如此”的幌子下剝奪被吃者申訴的權利,使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的本質被遮掩起來,合法起來。
1、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
封建教育扭曲了讀書人的性格,使得他們沒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主見、自己的靈魂,已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附庸和熱衷者,實際上他們被舊文化給“吃”了,包括孔乙己。
2、童心被吃
《故鄉(xiāng)》中的吃人,已經不是一種肉體死亡,而是一種人的變形,由一個活潑潑的人變成一個木偶般的人。這就是《狂人同記》的呼聲“救救孩子”的最現(xiàn)實表達方式。
可見,讀書人、婦女、農民,這三類人既是舊文化的支柱,又是舊文化的殉道者。
三、對民族歷史文化的思考與選擇
魯迅對中國人的麻木、衰朽,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為了揭出病苦,有時未免下藥過猛,但目的絕不是不負責任地丑化,不是要打掉國人的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療救,這是思想啟蒙的需要,也是“立人”的需要。
一方面魯迅從自己獨立的思考中做出理性的揚棄,另一方面又必須為自己生存在那一時代的人們思考,重建一種新的文化價值立場利資源,正如他所說“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p>
四、結論
在中國文學史上,魯迅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最杰出的診斷者和治療者,他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最偉大的批判者,又是民族新文化的重建者,他的小說中留下了他作為一個文化巨人的光輝的身影。
【參考文獻】
[1] 譚桂林《魯迅小說啟蒙主題新論》,《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9年第5期。
[2] 張法《狂痛吶喊:魯迅與“五四”精神》,《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0年第1期。
[3] 秦亢宗、劉一新《中國現(xiàn)代文學題解》,語文出版社。
[4] 溫儒敏《魯迅對文化轉型的探求與焦慮》,《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年第10期。
作者簡介:王培,招生指導科;講師,專業(yè)方向: 漢語言文學、 新聞傳媒和語文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