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享受,它帶給我們最雋永的樂趣,最恒久的動力;讀書帶給我們心靈的和平,精神的慰藉。
在第23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本刊特別邀請到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貴州省文史館原館長、貴州省首批“全民閱讀推廣大使”顧久教授撰文,在這個充滿詩意的春天,與您一起分享閱讀的感悟。
我已年近古稀,驅動讀書(當然不止讀書)的兩大外力——謀名與圖利早已遠離,卻仍沉溺于書。夫人笑道:別人打麻將、抽煙、喝酒;你呢,買書上癮。于是,自命書齋為“書災齋”:到處堆放、亂七八糟、泛濫成“災”。
無怪別人詫異,其實就是我也常反躬自問:為什么還要瘋狂地讀書?想想,理由還挺多:給孩子們做個榜樣啊,要解答外界提出的問題呢,這是研究生們探索的方向呀等等。但最主要的,恐怕還是要安頓好自己的心靈。
根據(jù)海德格爾的說法,人生本無意義:是被父母有意無意之間“拋”進這個世界的;一旦醒悟,就明白這個肉體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走向死亡;于是就會陷于“沉淪”(混跡于常人之中):別人上學我上學,別人上班我上班,別人結婚我結婚……但除了沉淪,海德格爾還提出另一理想狀態(tài)——“本真”。人要活得本真,很難!其中一個要素就是需要通透自然、人生和社會?;蠲靼琢?,才會含笑俯瞰一切。
“含笑”不易,因為這并非冷笑、嘲笑、譏笑,而是理解了、寬容了、欣賞了的會心一笑:理解了,就是“真”;寬容了,就是“善”;欣賞了,就有“美”。“俯瞰”也不易,這需要知道一些自然、社會與精神的知識,需要對前人的種種經(jīng)驗有一點了解,最終還要形成自己的看法。當然,這就需要讀書。讀好了,才有通透感和俯瞰感。
讀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和王立銘的《生命是什么》,我深切體會:人不是神,天生就有不斷完善但又永遠不完美的狀態(tài):布萊森說,人類曾經(jīng)長過鰭、肢、翅膀,生得油光光、毛茸茸,小得像老鼠大得像麋鹿,以及超過100萬種別的生物,才有了今天的你我;王立銘則引用西方研究成果:同卵雙生子(共享100%的遺傳物質(zhì))、異卵雙生子(共享50%的遺傳物質(zhì))、或者沒有血緣但共享成長環(huán)境的“養(yǎng)子”們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從智商到記憶力,從幸福感到自信心,甚至政治傾向和宗教信仰,生物的基因都產(chǎn)生著很大的影響。我們?nèi)匀皇巧铮瑫?、會老、會死亡,乃至個性、心智,都有深刻的生物因素……
讀諾貝特·埃利亞斯的《文明的進程》和彼德·伯格的《與社會學同游》,我深切體會:人不僅是生物,而且還是社會的生物。前者說16世紀初法國宮廷教師教孩子,從擤鼻涕到吐口痰等日常行為,無不有嚴格的規(guī)范;后來,這本書風靡歐洲;再后來,這些習慣慢慢從廟堂到民間……文明的習慣是社會化的結果。后者講:人踏入社會,就像某角色登上舞臺,但劇本卻是被社會早就寫好了的。比如,看似浪漫、自由的愛情仍不能免俗:“如果你進一步研究婚前的戀愛行為,研究那種誤導人的‘求愛之類的委婉語,你就會發(fā)現(xiàn),雙方的互動常常達到了僵硬的儀式化程度……大多數(shù)情況下,造就了雙方關系的不是愛慕的激情,而是精心的安排,而且正是這些精心的安排產(chǎn)生了渴望的情緒。換句話說,某些條件得到滿足之后,或者某些條件被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當事人才能讓自己‘墮入愛河……這是由階級、事業(yè)、經(jīng)濟抱負、對權力和榮譽的渴望組成的制度結構?!?/p>
讀室利·阿羅賓多的《神圣的人生論》與王陽明的《傳習錄》,則能感受到人還有精神的、高尚的層面。室利希望每個人都意識到人生之不容易,要讓思維和行為都生活在神圣感之中。而王陽明終生追求圣人境界,雖百死千難,仍捧持良知與道義,臨終淡然一笑“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于是又體會到:人是生物,也是被社會塑造著的生物,但還是一種能自我控制,并與生物欲望和社會世俗保持一定距離的精神的生物。
總之,在閱讀中,我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生物的人,有所有生物人的七情六欲和不足;自己是一個社會的人,有所有社會人的無奈和精彩;自己還應該是具有精神追求的人。我覺得,應該用自已的行為、想象、審美和超越感,讓精神為生命長上翅膀、飛起來。人世間時時有陰霾風雨,但只要飛上一定的高空,就會時時享受云上的麗日藍天……
于是,在閱讀中,我有了一點兒含笑俯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