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初中生的習作呈現出素材單一、陳舊,內容干癟,缺少生活氣息的特點。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缺少主動觀察生活的意識;缺少細致描寫對象的方法;缺少積累生活素材的習慣;缺少提煉升格語言的能力。如何幫助學生觀察積累素材?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培養(yǎng)學生觀察習慣
教師要引領學生采擷生活,帶著一雙會觀察的眼睛去留心周遭。每天上課之前,安排“小小演講臺”活動,即由一位學生提供一個觀察話題,并說說對這一觀察對象的感受,力求表達細致。同學們提供了很多好的觀察話題,像“秋天的銀杏”“風雨中的行人”“公交站臺的候車者”等。以下是一位學生的觀察演講稿:
一個月前,我家種的一株竹子的竹節(jié)處延伸出一條藤。藤的末端垂著幾縷花。幾天后,大片的竹子上一律怒放,幾乎是每根竹子的每處竹節(jié)上都垂著竹子花。
很快竹子的莖上纏繞的蔓上長出幾個果實。我剖開一個后,里面有許多竹米。這是竹子的種子,我想,我又可以種新竹子了。
不幸的是,開花的竹子卻很快死掉了。
事后查閱資料才得知:竹子開花后,整片竹林便把所有且是最后的力量來開花結果;并且原因主要有“周期說”和“營養(yǎng)說”兩種。但是,我覺得原因完全可以在科學的范圍內人文化:如果僅靠根的無性繁殖,那么竹子能活得很久但止步不前;萬物都追尋進步,竹子便通過壯烈的犧牲來使種族進步。
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處處都有美,要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
二、指導學生觀察方法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取之不盡。 觀察一定要深入細致才能有所領悟。不僅要看表象更要看本質,多問幾個為什么,調動聯想和想象,同其他事物進行對比,這樣才能全方位深層次地了解事物和人物。
在一次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寫“狗尾草”。寫作之初,將提前準備好的狗尾草傳遞給每個小組,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細細看,輕輕撫摸,鼻子湊過去聞一聞。有的同學還調皮地用狗尾草輕掃同桌鼻尖。在初步感知外物后,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這株狗尾草和什么植物很像?它們的異同點是什么?這株草會來自哪里?那里是成片的還是零星幾株?會有人路過那片狗尾草嗎?這是引導學生就這一事物展開相關的聯想和想象。學生這樣描寫狗尾草:
我從來沒有認真看過狗尾草一眼,直到今天。一顆小小的草上,結著數不清的小果實,彼此緊密地挨在一起,像是團結的兄弟。每一顆小果實上都有一簇茸毛,應該是保護它的衣服吧,輕輕碰碰它,癢癢的,同桌拿它掃掃我的鼻尖,哇,像是同伴間的嬉鬧,有趣極了!看著手里這株小植物,我似乎聞到了大片草兒清新的味道,那么多的狗尾草在一起,風一來,它們像是在舞蹈,又像是在給風兒致敬,被風吹動的沙沙聲像是在說:吹得再大一些,再大一些。
在熟視無睹的平凡生活中發(fā)現“別樣風采”。
三、引導學生做觀察記錄
為了鼓勵學生隨時隨地記錄,做好素材收集,要求學生寫隨筆,并隨身放在書包里,只要發(fā)現了身邊可感之事,就可即時將瞬間的所見所聞所想記錄下來,文字可長可短。一段時間下來,學生便有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素材。這些是對生活最鮮活的體驗和最原始的積累。
在這些隨筆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自己一周的隨筆做個回顧,在隨筆素材中挑出認為最值得寫的內容,將它形成長文。這樣的目的是將零星的內容轉化為成熟的素材。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還請學生給日記起名,學生對此興致很大,他們就愿意在這片自己的小天地里,自由書寫,素材積累越來越多,內容也越寫越豐富。
四、升格學生觀察成果
學生在學會了一些常用的觀察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習慣表達后,筆者就引領他們對自己的觀察成果進行升格,將未經修飾的素材進行提煉美化。以觀察狗尾草為例,要求學生對手中這棵草引發(fā)的思考、感悟、情感等,試著寫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課堂片段:
師:大家在觀察了狗尾草后覺得它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生1:有很多小“種子”,像稻穗一樣,并且沉沉地低下了“頭”。
師:果然是。沉沉地低下頭,大家有沒有覺得它們很像一種人,是哪一種人?
生2:像一個飽經滄桑,擁有很多,卻仍然謙卑的人。
師:說得非常好!你是這樣的人嗎?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請同學們對剛才所寫的片段在立意上進行升格。
升格后學生習作片段:
再平凡渺小的生命都有自己絢爛精彩的一生。就像誰都不會在意的狗尾巴草。在人類眼中,它太普通了,到處都是,唾手可得。但在這顆草兒那里,它卻那么為自己自豪。因為它從一顆種子破土而出,到成長為長滿穗子的草兒,付出了那么多,每一毫米的生長,都伴隨著努力的汗水。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幫助學生關注生活,從平凡細小中捕捉生活,學會觀察生活,提煉生活,讓生活成為寫作素材的一大來源。唯有這樣,作文才有生命與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實驗初級中學(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