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命題并非對學生所學教材的每個單元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試大綱》)所列考點一視同仁,而是有所側重,某些考點常常會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連續(xù)出現在高考試卷中,這樣的考點被稱之為高頻考點。在復習備考中,引導學生通過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找出高頻考點,便可了解高考的重點,瞄準其命題趨勢,明確考查標準與方向,繼而總結解答思路、方法與技巧,從而提高復習的針對性、有效性。那么,在復習備考中,如何高效復習高頻考點呢?對此筆者進行了初步探索,現以“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例試加以說明,以期可拋磚引玉,對提升高三復習備考效率有所裨益。
《考試大綱》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考點內容具體如下: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要求學生了解、掌握列寧時期、斯大林時期以及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這一較長的歷史階段蘇俄、蘇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線索。盡管它只截取了蘇俄(蘇聯)歷史進程的若干片段,但從歷史發(fā)展進程上看,它也可以被看做是一部簡明的蘇俄(蘇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史。
例 1.(2018· 全 國 卷 Ⅲ·35)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討論通過了七年經濟計劃,規(guī)定7年內工業(yè)生產總值提高80%,其中發(fā)電量、鋼鐵產量都要求成倍增長。這反映出七年經濟計劃 (A)
A.未能擺脫斯大林模式
B.是應對馬歇爾計劃的舉措
C.是新經濟政策的延續(xù)
D.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7年內工業(yè)生產總值提高80%……成倍增長”可知,七年計劃對工業(yè)生產總值提出較高的經濟建設指標要求,表明當時重點依然是發(fā)展重工業(yè),并未完全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建設模式,A選項正確;美國正式啟動馬歇爾計劃是在1947年,蘇聯應對該計劃的舉措是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故排除B選項;材料內容與新經濟政策存在本質區(qū)別,C選項說法錯誤;“斯大林模式”本來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模式,題干內容并未體現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加強,故D選項錯誤。
例 2.(2016· 全 國 卷 Ⅱ·34)1928年,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并未受到美國人的關注。4年以后這種情況發(fā)生變化,美國出版了大量關于蘇聯的著作,如《俄羅斯的黎明》《俄國今日:我們從中學到什么?》。當時,蘇聯吸引美國人的主要是 (B)
A.經濟危機造成的破壞較小
B.工業(yè)化取得顯著成就
C.農業(yè)集體化保證城市供應
D.公有制顯示出優(yōu)越性
【解題思路】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對應的正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危機,因此歐美把目光投向蘇聯,思考蘇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當時的蘇聯是被外國資本主義封鎖的,沒有受到經濟危機打擊,排除A選項;題干中提到了蘇聯的“一五”計劃,“一五”計劃在蘇聯主要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因此農業(yè)發(fā)展并不是美國人所關注的,排除C選項;D選項包含的范圍過大,蘇聯“一五”計劃只在重工業(yè)上取得了顯著成就,所以排除D選項。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
《考試大綱》指出:“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因此圍繞高頻考點重新建構知識的橫向聯系與縱向脈絡對提升復習效率舉足輕重。
歷史事件在特定的時間發(fā)生,歷史事件有其先后順序,時間是歷史學習的第一要素。北京大學鄧廣銘先生曾提出將時間作為治史四把鑰匙中一把的說法。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黃興濤教授指出:“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研究歷史的基本框架、出發(fā)點,構成了歷史研究的坐標。”故復習備考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構建起時間坐標,厘清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
1.向社會主義過渡
(1)過渡方式:“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新經濟政策(間接過渡)。
(2)內容轉變:余糧收集制→固定糧食稅;企業(yè)國有化→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除關乎國計民生外的企業(yè);取消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實物配給制→按勞分配。
(3)結果:前者失?。缓笳哒业揭粭l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2.“斯大林模式”
(1)形成過程:工業(yè)化、農業(yè)集體化。
(2)確立標志:1936年憲法。
(3)形成原因: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①根本原因:以小農生產占優(yōu)勢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文化落后;
②俄國國內原因:階級斗爭激烈,蘇聯領導人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等;
③客觀原因:是在資本主義的包圍和存在戰(zhàn)爭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認為必須通過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來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需不惜一切代價以最快的速度發(fā)展國民經濟,實現國家工業(yè)化;
④思想根源:封建專制、封建思想殘余存在;
⑤主觀原因:斯大林對黨內斗爭的錯誤處理以及理論上的失誤。
(4)主要特征
經濟體制特征:計劃經濟(體制);單一公有制(所有制);高度集中與行政命令(管理);高積累、多投資、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發(fā)展模式)。
政治體制特征:黨政不分,國家權力高度集中于黨,黨的權力高度集中于個人,個人實行獨裁和職位終身制。
思想文化特征:個人崇拜盛行,學術問題政治化,思想意識一元化。
(5)評價
在一定時期內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使蘇聯成為工業(yè)強國,為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基礎;從長遠看,阻礙了蘇聯的社會發(fā)展和進步。
3.蘇聯三次改革比較
表2
表3
(原創(chuàng)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與1913年相比,蘇俄工業(yè)生產僅為1/7,煤和石油僅為1/3,生鐵產量不到1/30,糧食減少了一半。在經濟戰(zhàn)線上由于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1921年春天我們就遭到了嚴重的失敗。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哈爾科夫等城市發(fā)生了工人罷工和抗議游行。
——編摘自《世界現代史參考資料》等
材料二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兩個歷史性轉變。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 —1978)
(1)根據材料一概括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新經濟政策。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國共產黨及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歷史性轉變”所做的努力。
參考答案:(1)①原因:經濟崩潰,人們困苦;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不滿;叛亂、罷工不斷;蘇維埃政權面臨深刻危機。②簡評:新經濟政策通過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鞏固了工農聯盟,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2)努力:肅清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余武裝力量,剿匪反霸,鎮(zhèn)壓反革命;召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健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接收帝國主義在華資產,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完成新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采取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方針,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奉行和平外交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