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偉德州市夏津縣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山東德州 253200
異位妊娠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婦產科屬于常見急腹癥,主要是指受精卵在子宮體外出現(xiàn)著床、發(fā)育現(xiàn)象,可發(fā)生于輸卵管、卵巢、宮頸、腹腔、剖宮產疤痕、子宮殘角等部位,其中以輸卵管妊娠最常見[1]。隨著相關研究深入,可發(fā)現(xiàn)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和社會改革進步,人工流產率和婚前性行為率逐漸上升,進而導致異位妊娠率呈上升趨勢,若干預不及時,可導致受精卵繼續(xù)生長、發(fā)育,促使輸卵管破裂[2]。而為了盡早控制妊娠生長、發(fā)育,還需加強藥物保守治療,目前以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最為常用,其各自具有優(yōu)劣性,該文對100例異位妊娠(在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分別進行甲氨蝶呤(50例)、米非司酮(50例)治療,并分析兩者療效性,現(xiàn)報道如下。
在面對100例異位妊娠患者時,還需采用奇偶數法分組,各50例,保守治療條件:①經B超檢查,子宮內未發(fā)現(xiàn)胎心搏動,附件區(qū)異位妊娠包塊直徑≤5 cm;②經血β-HCG檢查,水平≤3 000 U/L;③患者均無米非司酮、甲氨蝶呤用藥禁忌證現(xiàn)象;④患者無明顯內出血,生命體征較為平穩(wěn)。入選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齊全;②患者輸卵管妊娠未發(fā)生破裂現(xiàn)象;③患者血清β-HCG呈持續(xù)性升高狀態(tài);④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觀察組平均年齡(22.36±1.75)歲,平均停經時間(38.46±2.45)d,盆腔包塊直徑(3.45±0.42)cm;妊娠位置:4例位于輸卵管傘部,15例位于輸卵管峽部。31例位于輸卵管壺腹部,對照組平均年齡(22.58±1.96)歲,平均停經時間 (38.32±2.68)d,盆腔包塊直徑(3.96±0.51)cm; 妊娠位置:2 例位于輸卵管傘部,16例位于輸卵管峽部,32例位于輸卵管壺腹部。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對比性。
對照組采用米非司酮 (國藥準字H10950197;規(guī)格0.2 g)治療,治療前3 d,每隔12 h口服一次,每次100 mg,3 d 共 600 mg。
觀察組采用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治療,米非司酮治療方式與對照組相同,甲氨蝶呤 (國藥準字H20066518;50 mg)治療:單次肌肉注射 50 mg/m2,1次/d,連續(xù)治療5 d。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還需叮囑其禁止性生活,保持大便通暢和絕對臥床休息。
對比兩組包塊消失時間、血β-HCG恢復正常時間、包塊直徑、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β-HCG水平。
顯效[3]:子宮直腸窩液性暗區(qū)消失,經B超檢查,可發(fā)現(xiàn)妊娠包塊消失或縮小,兩次檢測β-HCG水平已恢復正常;有效:腹痛腹脹感有所減輕,妊娠包塊有所縮?。粺o效:經B超檢查可發(fā)現(xiàn)盆腔積液增多,仍存在明顯腹脹、腹痛感。
β-HCG水平:抽取3 mL外周靜脈血進行檢測,采用時間分辨熒光法檢測,實施離心處理法,保持每分鐘3 500 r速度,維持10 min,并放在冰箱內(-70℃)備用。
觀察組包塊消失時間、血β-HCG恢復正常時間短于對照組,包塊直徑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對比治療效果(±s)
表1 對比治療效果(±s)
組別 包塊消失時間(d)血β-HCG恢復正常時間(d)包塊直徑(mm)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20.43±2.43 26.19±2.16 6.854 4<0.05 16.78±1.38 21.43±1.54 5.758 4<0.05 0.27±0.05 1.95±0.14 1.585 6<0.05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對比總有效率[n(%)]
觀察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對比不良反應[n(%)]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β-HC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對比血 β-HCG 水平[(±s),IU/L]
表4 對比血 β-HCG 水平[(±s),IU/L]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2 026.38±86.53 2 026.19±86.49 0.536 5>0.05 1 063.75±54.12 1 452.63±42.33 482.623 5<0.05
異位妊娠發(fā)生率可隨著生殖道炎癥的波及、人工流產率的上升、婚前性行為、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社會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呈上升趨勢[4]。為了防止受精卵持續(xù)性生長發(fā)育,目前常運用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期待療法,其中期待療法在觀察中容易出現(xiàn)活動性腹腔內出血,不利于推廣,手術治療雖可取出胚胎,但創(chuàng)傷性較大,且對日后生育可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還需選用藥物保守治療,不僅具有安全性、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還費用低廉,推廣性較高[5-6]。
米非司酮屬于新型孕酮拮抗劑,能夠促使或誘導滋養(yǎng)細胞,抑制期繁殖生長,對絨毛起到明顯直接作用,但單獨使用風險性較高[7]。而甲氨蝶呤可與二氫葉酸還原酶結合,屬于葉酸拮抗劑,能夠干擾DNA合成,促使胚胎組織吸收、脫落、壞死,破壞絨毛,抑制滋養(yǎng)細胞增生[8-9]。分析該次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更能夠降低孕酮濃度促進滋養(yǎng)層壞死,抑制黃體功能,破壞妊娠黃體,與內源性孕酮結合受體,從而阻斷孕激素活動出現(xiàn)和孕酮受體結合,加速胚胎組織的吸收、壞死,提高對滋養(yǎng)細胞的敏感性,減少輸卵管妊娠破裂幾率,增強對滋養(yǎng)細胞殺胚效果和毒性作用,縮小包塊[10]。除此之外,通過將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治療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輸卵管完整性,不干擾管壁的修復,對輸卵管正常組織無破壞作用,且可降低盆腔粘連等并發(fā)癥。
張歡歡等[11]學者在《甲氨蝶呤聯(lián)合米非司酮不同給藥方式治療異位妊娠患者臨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方式和我院相同,對照組進行了米非司酮治療,觀察組進行了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治療,結果表明,實施聯(lián)合治療的患者血β-HCG轉陰時間(15.86±1.38)d,包塊消失時間(21.39±2.54)d,β-HCG 水平(1057.43±58.96)IU/L,而該院觀察組包塊消失時間、血β-HCG恢復正常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包塊直徑小于對照組(P<0.05),β-HCG水平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說明,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治療能夠保留患者生育能力,不損傷管壁,抑制胚胎生長發(fā)育,感染DNA合成,促使胚胎脫落、壞死、停止發(fā)育,造成滋養(yǎng)細胞死亡,阻礙中間型和合體型滋養(yǎng)細胞形成,具有一定的抗孕激素作用。但在張歡歡等學者報道中,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00%(其中2例為骨髓抑制,3例為肝腎功能損傷,11例為胃腸道反應),而該院不良反應為4.00%,其可能與研究樣本、患者服藥依從性有關。
綜上所述,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能夠保留患者生育能力,抑制受精卵生長發(fā)育,用于異位妊娠患者中效果明顯,可減輕對組織損傷性,提高治療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