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輝 王龍 陸維 韓公海 馬林 梁金龍 滕兆偉 羅浩天 徐永清 陸聲*
椎弓根螺釘技術是目前脊柱外科手術中最常用的固定方法。在伴有骨質疏松的患者中,其固定強度減弱,術后螺釘松動、拔釘?shù)娘L險較高[1]。2009 年,Santoni 等[2]通過改變置釘通道使螺釘最大限度與通道皮質骨接觸,以提高螺釘?shù)墓潭◤姸?,這種新的置釘方式被稱為皮質骨通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釘技術。隨后不同文獻均證實了CBT 螺釘?shù)墓潭◤姸葍?yōu)越于椎弓根螺釘[3-5];該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也在逐漸增多,不同文獻[6-8]報道了皮質骨通道螺釘技術在腰椎滑脫、腰椎退變性等疾病中的應用,并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在臨床應用中,CBT 螺釘還可以和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聯(lián)合應用:上位椎體使用皮質骨通道螺釘,下位椎體使用椎弓根螺釘;一側使用椎弓根螺釘,一側使用皮質骨通道螺釘?shù)萚9-11]。此外,一些文獻也報道了在同一椎弓根內同時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和椎弓根螺釘,以實現(xiàn)最堅強的固定,可用于臨近椎體病的翻修及嚴重骨質疏松患者的固定。但該技術是否適用于每一個患者,是否在不同椎體均可以開展該技術,目前關于此類技術的應用缺乏系統(tǒng)的解剖學研究。本研究將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通過模擬雙通道置釘,進一步探討該方法的可行性,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取本院2015 年10 月至2017 年10 月期間住院的40例成年患者的腰椎CT 斷層掃描數(shù)據(jù),其中男18 例,女22例,年齡19 ~83 歲,平均年齡(57.9±17.4)歲。納入標準:患者年齡≥18 歲;具有L1~L5完整的CT 掃描數(shù)據(jù)。排除標準:椎體發(fā)育異?;蜓祷?;骨折、感染或腫瘤破壞椎體結構;既往有腰椎手術史。
基于數(shù)字化技術,從兩方面探討椎弓根內同時置入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和皮質骨通道螺釘?shù)目尚行裕禾接懟趥鹘y(tǒng)椎弓根螺釘?shù)幕A上再次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shù)目尚行?;探討椎弓根內同時置入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和皮質骨通道螺釘?shù)目尚行?。分別模擬完成置釘后統(tǒng)計出置釘成功和置釘失敗的數(shù)目,最后統(tǒng)計出兩組間的置釘成功率。并根據(jù)TRW參數(shù)的范圍和腰椎節(jié)段進行分組,探討置釘成功率與椎弓根通道參考寬度的關系。
患者腰椎CT 斷層掃描參數(shù):層厚0.625mm,電壓120KV,電流150 MA,矩陣512×512;所有CT 數(shù)據(jù)以數(shù)字影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的標準格式儲存。將本組40 例患者的腰椎CT 數(shù)據(jù)以DICOM 格式導入到Mimics 19.0 軟件三維重建腰椎模型。由于L1~L5椎弓根的高度大于寬度,所以椎弓根寬度是限制螺釘?shù)闹睆降闹饕蛩亍R虼?,筆者利用Mimics 19.0 軟件測量TRW、SBW 和PW,見圖1。其中TRW 是選擇CBT螺釘直徑的主要參考依據(jù)。當4.0 mm≤TRW<4.5 mm 時,建議選擇直徑4.0 mm 的螺釘;4.5 mm≤TRW<5.0 mm 時,建議選擇直徑4.5 mm 的螺釘;5.0 mm≤TRW<5.5 mm 時,建議選擇直徑5.0 mm 的螺釘;5.5 mm≤TRW 時,建議選擇直徑5.5 mm 的螺釘。SBW、PW 是選擇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直徑的參考依據(jù)??紤]到在同一椎弓根內置入CBT 螺釘和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可根據(jù)測量的相關參數(shù)選擇出不同的螺釘直徑,見表1。
圖1 A.椎弓根寬度(LM 間距)和松質骨寬度(lm 間距)的測量示意圖;B.L1 ~L4 椎弓根皮質骨通道參考寬度:選擇椎弓根上下壁高度最高平掃層面,在椎弓根外壁內緣作一條與椎體中分線相平行的直線,在椎弓根內壁外緣作一條與椎體中分線相平行的直線,兩條直線間的垂直距離即皮質骨通道參考寬度;C.L5 椎弓根通道參考寬度:選擇測量平面并作出該平面最狹窄處的直線(EF),該直線與外壁內緣相交于K 點,再確定椎板外嵴在橫截面上的位置(用G 點表示),連線G 點與K 點,再作GK 直線的平行線,使其向內側平移且剛好與內壁外緣接觸,測出這兩條平行線的垂直距離
表1 相關參數(shù)測量結果和模擬置入的螺釘直徑
1.2.1 基于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
本研究納入本院既往40 例患者的腰椎CT 數(shù)據(jù),分別通過Mimics19.0 軟件進行三維重建。將對應椎體節(jié)段左右兩側椎弓根合并后,L1~L5對應椎弓根樣本量分別為80 個,在L1-L5各椎體節(jié)段對應的椎弓根中分別置入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見圖2)。置釘標準為:選擇“人”字嵴頂點為置釘點;置釘方向,在矢狀面上螺釘靠近椎弓根上緣與椎體上終板平行,在橫斷面上螺釘沿椎弓根軸方向置入,置入深度到椎體前1/3 處;螺釘直徑,L1(5.0 mm)、L2(6.0 mm)、L3(6.5 mm)、L4(6.5 mm)、L5(6.5 mm)。完成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模擬置釘后再次模擬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皮質骨通道螺釘直徑的選擇:L1(4.0 mm)、L2(4.0 mm)、L3(4.5 mm)、L4(5.0 mm)、L5(5.0 mm)。置釘方向由下向上、由內向外并根據(jù)椎弓根螺釘?shù)奈恢眠m當調整CBT 螺釘?shù)闹冕旤c及置釘方向,最大限度地完成置釘(見圖3)。置入的螺釘未刺破通道皮質骨以及兩螺釘間沒有相互耦合,符合以上要求則認為置釘成功。如果模擬置釘過程中通過調整CBT 螺釘仍出現(xiàn)螺釘刺破通道皮質骨或兩螺釘間有相互耦合的現(xiàn)象,則認為置釘失?。ㄒ妶D4);完成所有模擬置釘后統(tǒng)計出腰椎各節(jié)段置釘成功及置釘失敗的個數(shù),計算出L1~L5節(jié)段的置釘成功率。并且根據(jù)TRW 參數(shù)的范圍和腰椎節(jié)段進行分組(如L1根據(jù)TRW 分為:TRW<4.0 mm,4.0 mm≤TRW<4.5 mm,4.5 mm≤TRW<5.0 mm,5.0 mm≤TRW<5.5 mm,5.5 mm≤TRW<6.0 mm,6.0 mm≤TRW)。最后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探討基于傳統(tǒng)椎弓根再次置入CBT 螺釘?shù)目尚行约爸冕敵晒β逝c椎弓根通道參考寬度的關系。
圖2 椎弓根置釘標準:A.置釘點位于“人”字嵴定點;B.螺釘靠近椎弓根上緣于上終板平行;C.橫斷面螺釘位于椎弓根內外壁中間,置釘深度到椎體前1/3 處
圖3 基于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置入CBT 螺釘示意圖:A.椎弓根螺釘以“人”字嵴定點為置釘點,CBT 螺釘?shù)闹冕旤c則更靠內靠下;B.透明化椎體顯示正位雙螺釘位置關系;C.45°斜位顯示雙螺釘之間無耦合部分符合置釘要求;D.側位片顯示雙螺釘位置關系,CBT螺釘為未到椎體上終板;E.通過橫切面可以看到CBT 螺釘位于椎弓根螺釘下面,頭側與椎體側壁接觸;F.雙螺釘在俯視下視圖的位置關系
圖4 基于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置入CBT 螺釘:A.CBT 螺釘刺破了椎弓根內側壁示意圖;B.通過透明化椎體可以看到雙螺釘存在耦合部分。這兩種情況均為置釘失敗
1.2.2 同時置入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和皮質骨通道螺釘
將上述40 例腰椎CT 數(shù)據(jù),同樣通過Mimics19.0 軟件進行三維重建,將左右兩側椎弓根合并后,L1~L5節(jié)段椎弓根樣本量分別為80 個,在每個節(jié)段80 個椎弓根分別同時置入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和皮質骨通道螺釘。按照上述標準選擇CBT 螺釘及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置釘?shù)某叽?。在確保置釘安全可行的前提下,通過適當調整兩螺釘?shù)闹冕旤c及置釘方向,使雙螺釘盡量成功置釘。在置釘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shù)闹冕旤c較原來更靠外,螺釘內傾角更大,螺釘頭側也更偏向尾側,這樣才能為順利置入皮質骨螺釘留出盡可能大的空間。CBT 螺釘位于椎弓根螺釘?shù)膬壬戏剑冕旤c則較原來更靠近頭側,其頭傾角也相應減少,從而完成雙螺釘?shù)闹萌?。置釘完成后,如果任何螺釘刺破通道皮質骨則認為置釘失敗;如果螺釘未刺破通道皮質骨,可以通過隱藏椎體模型僅顯示同一椎弓根內的兩個螺釘模型,觀察兩螺釘間有無耦合,如果有耦合現(xiàn)象則同樣視為置釘失?。ㄒ妶D5)。完成所有模擬置釘后統(tǒng)計腰椎各節(jié)段置釘成功及置釘失敗的數(shù)量,計算出置釘成功率。根據(jù)TRW 參數(shù)和腰椎節(jié)段進行分組并在各組間內統(tǒng)計出置釘成功及置釘失敗的數(shù)量計算出置釘成功率。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探討同一椎弓根內同時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及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shù)目尚行约爸冕敵晒β逝c椎弓根通道參考寬度的關系。
圖5 同時置入雙螺釘示意圖:A.雙螺釘置釘點的位置關系;B.透明化椎體顯示正位雙螺釘與椎弓根投影的位置關系;C.雙螺釘在45°斜位的位置關系;D.雙螺釘在側位片的位置關系,椎弓根螺釘頭側段向尾側傾斜,CBT 螺釘朝向椎體上終板;E.切面觀雙螺釘無耦合;F.CBT 螺釘位于椎弓根螺釘之上;G.CBT 螺釘刺破了椎弓根壁,該情況為置釘失敗;H.椎體透明化后可見雙螺釘存在耦合部分,該情況同樣被視為置釘失敗
所有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公司,美國)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在兩種方法測得的腰椎各節(jié)段成功率比較時采用卡方檢驗分析。若n>40,此時1<T<5 時,選擇連續(xù)性校正卡方檢驗;如果T<1 或n<40 時,選擇Fisher確切概率法直接計算概率,<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40 例患者腰椎CT數(shù)據(jù)進行三維重建后模擬置釘,首先按照上述標準置入傳統(tǒng)的椎弓根螺釘,置釘完成后固定參數(shù)不變,再次置入對應的皮質骨通道螺釘。各節(jié)段椎弓根分別進行80 次模擬置釘,共模擬置釘400 次。腰椎各節(jié)段基于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置入CBT 螺釘?shù)某晒β史謩e為L1:47.50%,L2:62.50%,L3:57.50%,L4:70.00%,L5:47.50%。腰椎不同節(jié)段按TRW 進行分組,可以看到L1~L5隨TRW 的增加,置釘成功率也逐漸增加。TRW 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置釘成功率將顯著增加。當L1:TRW≥5.0 mm 時,置釘成功率≥85.71%;L2:TRW≥5.0mm 時,置釘成功率≥83.33%;L3:TRW≥6.0 mm 時,置釘成功率≥84.62%;L4:TRW≥7.0 mm時,置釘成功率≥81.82%;L5:TRW≥7.5 mm 時,置釘成功率≥87.50%(見表2)。因此,根據(jù)TRW 的測量結果可以評估使用皮質骨通道螺釘進行翻修手術的可行性。
表2 腰椎各節(jié)段按TRW 分組后基于TP 置入CBT 螺釘?shù)那闆r匯總
對上述40 例患者腰椎CT 數(shù)據(jù)通過Mimics 19.0 重建腰椎三維模型,對L1~L5節(jié)段的80 個椎弓根分別進行模擬置釘,總共完成400 次模擬置釘。腰椎各節(jié)段椎弓根同時置入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和皮質骨通道螺釘?shù)某晒β史謩e為L1:61.25%,L2:76.25%,L3:77.50%,L4:91.25%,L5:82.50%。不同腰椎節(jié)段同樣按TRW 區(qū)間進行分組,可以看到腰椎各節(jié)段置釘成功率隨TRW 的增加而逐漸增加。TRW 增加到某一范圍時,置釘成功率顯著提高。當L1:TRW≥4.5 mm時,置釘成功率≥85.00%;L2:TRW≥5.0 mm 時,置釘成功率≥94.44%;L3:TRW≥5.5 mm 時,置釘成功率≥88.89%;L4:TRW≥6.0mm 時,置釘成功率≥90.00%;L5:TRW≥6.0mm時,置釘成功率≥85.71%(見表3)。因此,在考慮采用雙螺釘固定手術時,術前測量TRW 參數(shù)對手術是否可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表3 腰椎各節(jié)段按TRW 分組后同時置入TP 和CBT 螺釘?shù)那闆r匯總
筆者采用上述兩種方式分別完成了模擬置釘,按L1~L5分別統(tǒng)計出兩組的置釘成功及置釘失敗的個數(shù),計算出各自的置釘成功率(見表4)。通過卡方檢驗對兩組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間L1:>0.05,兩組間對應L1的置釘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L2:>0.05,兩組間對應L2的置釘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L3:<0.05,兩組間對應L3的置釘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置入雙螺釘組置釘成功率明顯高于前者;L4:<0.05,兩組間對應L4的置釘成功率存在顯著性差異,同時置入雙螺釘組置釘成功率明顯高于前者;L5:<0.05,兩組間對應L5的置釘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置入雙螺釘組置釘成功率明顯高于前者;將兩組間置釘成功及置釘失敗經(jīng)過計數(shù)匯總,兩組間通過卡方檢驗得到<0.05,兩組間總體置釘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置入雙螺釘組的置釘成功率明顯高于基于椎弓根螺釘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組。置釘成功率與椎弓根的大小相關,而TRW 是限制皮質骨通道螺釘直徑的主要因素,同時也能間接反映椎弓根的大小。因此,通過對TRW 進行分組并統(tǒng)計出各區(qū)間的置釘成功率,置釘成功率與TRW 呈正相關。當TRW 達到某一區(qū)間時,置釘成功率明顯升高。因此,在考慮采用雙螺釘固定或使用皮質骨通道螺釘行腰椎翻修手術時,術前測量TRW 對手術是否安全可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表4 兩組間模擬置釘結果的比較
椎弓根螺釘仍然是目前脊柱外科最常用和最可靠的固定方式。然而,椎間融合可加速鄰近節(jié)段的退變[6],導致椎間盤突出、椎體滑脫和小關節(jié)退變等,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相鄰節(jié)段退變性疾?。╝djacentsegmentdisease,ASD)。目前腰椎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Deyo 等[12]對1993—2011 年美國國家衛(wèi)生保健的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后發(fā)現(xiàn),腰椎融合手術的患者增加了600%。然而,隨著大量腰椎固定手術的應用,同樣也要面對越來越多腰椎術后失敗的問題,以及因感染、椎間盤突出復發(fā)、鄰椎病等原因而需要翻修的病例也在不斷增加[13-15]。Tobert等[16]通過對腰椎融合術綜述在回顧文獻后發(fā)現(xiàn),患者術后5 年內因各種原因需要翻修的患者高達20%。不同文獻報道ASD 的發(fā)病率各不相同。根據(jù)影像學證據(jù),ASD 的患病率超過40%,而需要對ASD 患者進行手術干預的發(fā)生率為5.2%~18.5%[6-7]。然而,在進行ASD 手術時,外科醫(yī)師通常需要取出原有的內固定裝置,這就需要增加暴露的范圍,如此一來不僅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失血和手術創(chuàng)傷,而且提高了術后感染的風險。CBT 螺釘內固定技術的出現(xiàn)為ASD 患者的翻修手術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可以使用CBT螺釘通過與上端固定椎或下端固定椎橋接固定來延長固定節(jié)段以達到翻修的目的,從而避免傳統(tǒng)翻修手術的不足。2014年,Analiz Rodriguez 等[17]通過“O”形臂導航對5 例腰椎相鄰節(jié)段退變性疾病的患者在不取出原有內固定情況下,通過在上端固定椎的椎弓根內置入了皮質骨通道螺釘完成了手術。王燕燕等[18]也報道了12 例腰椎相鄰節(jié)段退變性疾病的患者同樣通過CBT 螺釘技術完成了翻修手術并取得了滿意效果。Chen 等[19]對6 例腰椎鄰近節(jié)段疾病的患者僅通過C臂下完成了翻修手術,同樣也獲得了滿意效果。Jeffrey 等[8]選擇了47 例腰椎CT 數(shù)據(jù),按照有無腰椎手術史分為兩組,一組基于原來的椎弓根螺釘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一組同時置入兩種螺釘。筆者認為同時置入雙螺釘具有可行性,而有手術史組,由于手術固定節(jié)段非均勻分布,其中L1節(jié)段僅3例,所以得到的結果參考意義也非常有限。面對越來越多需要翻修手術的腰椎相鄰節(jié)段退變性疾病患者,能否通過皮質骨通道螺釘橋接固定在上端或下端固定椎以完成翻修手術一直困擾著我們。因此,本研究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基于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再次置入CBT 螺釘來驗證該方法的可行性。
本研究對40 例患者的腰椎CT 數(shù)據(jù)通過三維重建后進行模擬置釘。根據(jù)椎弓根通道參考寬度的測量,選擇的皮質骨通道螺釘直徑為4.0 ~5.0 mm,椎弓根螺釘直徑為5.5 ~6.5 mm。這和前面幾篇相關文章中選擇的螺釘尺寸不盡相同。MasakiUeno 等[11]使用的皮質骨通道螺釘直徑為4.5 mm(L1~L5:4.5mm,S1:5.5 mm),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直徑為5.5~6.5 mm(L1~L2:5.5 mm,L3~L5:6.5 mm);Analiz Rodriguez 等[8]在翻修時選擇的皮質骨通道螺釘直徑為5.5mm,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為7.0 ~7.5mm(L1、L2、L4:7.0mm,L3、L5:7.5mm)。不同的螺釘尺寸會對置釘成功率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內固定的生物力學強度。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索。在基于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組,筆者通過按照相關標準模擬置入椎弓根螺釘后再次模擬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這樣的設計可重復性好,可以直觀地看到雙螺釘有沒有刺破通道皮質骨,也可以通過隱藏椎體僅顯示雙螺釘觀察有沒有相交集,容易判斷是否置釘成功。此外,也避免了一些樣本量不足的問題。該設計方案同樣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椎弓根螺釘均按照單一標準置入,而實際臨床中因置釘方法的不同以及操作者間置釘技術或習慣的差異最終導致置入的椎弓根螺釘角度參差不齊。所以實際的置釘準確率與模擬的置釘準確率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本研究在Mimics 19.0 軟件上模擬置釘?shù)臏蚀_率為57.00%,其中置釘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椎弓根解剖結構的差異。因此,術前需要在三維層面了解是否有容納皮質骨通道螺釘?shù)目臻g以及判斷置釘?shù)慕嵌?。在各種參數(shù)中TRW 的測量具有更重要的參考意義。盡管有些能夠模擬置釘成功,而在實際置釘時則對皮質骨通道螺釘要求很高甚至是有些苛刻,置釘角度稍有偏差則可能穿破通道皮質導致脊髓神經(jīng)損傷的風險。因此,考慮翻修時應選擇具有較寬松的容納皮質骨通道螺釘空間的病例,或術前根據(jù)患者的腰椎CT 數(shù)據(jù)設計出個體化置釘導板輔助置釘,以提高置釘成功率。如果螺釘偽影干擾嚴重,也可以通過患者第一次手術前的CT 數(shù)據(jù)重建,根據(jù)椎弓根螺釘尺寸及置釘角度進行模擬置釘,在此基礎上模擬置入CBT 螺釘,從而設計出個性化CBT 螺釘?shù)闹冕旤c及置釘方向,同時也可以設計置釘導板輔助置釘,從而增加了置釘成功率,使手術更加安全。
此外,2013 年,Masaki Ueno 等[20]報道了在同一椎弓根內置入雙螺釘(皮質骨通道螺釘和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固定的方式為一位腰椎退變性疾病的老年女性患者完成了腰椎內固定手術,術后效果滿意。本研究在同一椎弓根內同時置入椎弓根螺釘和皮質骨通道螺釘時,為了能夠更好地成功置釘,筆者將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shù)闹冕旤c較原來更靠外,螺釘內傾角更大,螺釘頭側也更偏向尾側,這樣才能為順利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留出盡可能大的空間。皮質骨通道螺釘?shù)闹冕旤c則較原來更靠近頭側,從而完成雙螺釘?shù)闹萌?。同時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和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shù)闹冕敵晒β蕿?7.75%,置釘成功率明顯高于前者。在同時置釘時可以通過調節(jié)雙螺釘置釘角度以最大限度完成置釘。筆者從兩種方式模擬置入雙螺釘后發(fā)現(xiàn),兩螺釘之間存在明顯的位置差異。前者椎弓根螺釘靠上,CBT 螺釘沿椎弓根螺釘下面穿過斜向上與椎體側壁接觸,但未到達上終板。后者CBT 螺釘靠上,椎弓根螺釘靠下相互交叉置入,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雙螺釘?shù)闹冕斂臻g。能否完成雙螺釘置釘,除了和置釘角度有關更重要和椎弓根通道的解剖結構相關。椎弓根空間越大,置釘?shù)某晒β蕜t相對越高。PW 和SBW 是選擇椎弓根螺釘重要的參考依據(jù),而TRW 則是選擇皮質骨通道螺釘直徑的重要參數(shù)。由于皮質骨通道螺釘?shù)闹冕敿夹g要求更高,因此筆者完成模擬置釘后按TRW 分組,以了解不同區(qū)間的置釘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兩組置釘成功率隨著TRW 的增加而逐漸提高,同時置入雙螺釘組總體置釘成功率明顯高于基于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再次置入皮質骨通道螺釘組。其總體置釘成功率分別為57.00%、77.75%。因此,術前測量TRW 可以大致了解能否采用雙螺釘進行翻修或內固定手術。
對于椎弓根內同時置入雙螺釘,筆者認為既然不同學者都證實了皮質骨通道螺釘在骨質疏松患者能夠提供有效的固定,那么這種雙螺釘以相互妥協(xié)的方式提高固定的力學強度與單獨皮質骨通道螺釘相比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以及實際臨床意義,尚需生物力學研究、臨床應用以及長期隨訪來綜合評估。而基于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再次置入CBT 螺釘,目前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后期筆者將著重對CBT 螺釘用于腰椎相鄰節(jié)段退變性疾病翻修的可行性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為臨床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