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鏡檢查是目前消化內科最常見的一種檢查手段,該檢查可用于診斷十二指腸、胃食管等疾病,具有診斷結果準確、操作時間短等優(yōu)勢。但有研究報道隨著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胃腸疾病發(fā)病率明顯上升,致使胃腸鏡技術應用較為普遍,然而就導致檢查過程中護理風險發(fā)生率大幅度增加。由于護理風險預防較為困難,加之情況較為嚴重者則會直接發(fā)生生命危險,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胃腸鏡檢查護理工作、降低檢查中護理風險發(fā)生率至關重要[1]。
對2017年1月—2018年3月內在我院接受胃腸鏡檢查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模式差異分為兩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5∶15,年齡18~50歲,平均(34.26±10.33)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4∶16,年齡19~50歲,平均(34.15±10.2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1)依從性較好患者;(2)無精神障礙患者;排除:(1)意識不清患者;(2)嚴重胃腸道疾病患者;(3)檢查禁忌證患者。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營造良好的檢查環(huán)境,檢查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變化,若出現(xiàn)不適或異常反應,立即采取相關措施[2]。
觀察組:PDCA(Plan-Do-Check-Act)模式;(1)計劃:抽調本科室優(yōu)秀人員成立PDCA質控小組,人員確定后進行專業(yè)培訓,強化其自身專業(yè)素質,培訓后進行考核,合格者進行一下措施。參照《護士條例》等相關規(guī)定制定科學有效的護理風險質量控制方案,并展開組內討論,就護理管理、護理安全等方面內容進行探討,并分析現(xiàn)階段本科室胃腸鏡檢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3]。(2)執(zhí)行:嚴格按照《內徑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guī)范》等規(guī)章制度對護理人員開展培訓,確保其可以高質量完成實際護理工作。嚴格控制檢查室環(huán)境衛(wèi)生,確保操作室內清潔無菌,防止出現(xiàn)交叉感染。檢查中必須使用一次無菌醫(yī)用品,嚴格區(qū)分醫(yī)療垃圾。(3)檢查;科室主要負責人及領導定時檢查相關工作質量和效果,明確問題源頭,確保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及時改正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4)處理:為每位護理人員配置工作記錄本,詳細記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就累計的問題定期開展討論會,提高胃腸鏡檢查工作整體質量[4-7]。
1.3.1 對比護理風險控制效果。從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對比,發(fā)生率越低,風險控制情況越好。
1.3.2 對比觀察組實施前后護理工作質量。通過理論知識、急救藥品、崗位管理、消毒隔離、儀器設備、操作能力、護理安全等7方面來對比,每項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PDCA模式實施情況越高[8]。
1.3.3 對比分析護理滿意度;采取本院科室自制量表進行評定,評定方法為:采取醫(yī)院自制調查問卷,其中分值0~100分,評價等級為非常滿意(評分≥90分)、基本滿意(評分在70~90分區(qū)間),不滿意(評分≤70分)3個檔次,其中(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總滿意度。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20.0%,觀察組僅為3.3%;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護理模式下護理風險控制效果對比 [例(%)]
觀察組PDCA模式實施后護理工作質量各項評分均明顯提高,護理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80.0%,觀察組為96.7%;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胃腸鏡檢查為現(xiàn)階段消化內科最常見措施,其檢查結果也是診斷胃腸道疾病的重要標準,且該技術操作簡單、檢查時間較短,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并確定患者具體病變部位以及病變程度,從而為患者后期的治療提供有力依據(jù)。但大量臨床研究證實:目前胃腸鏡檢查中存在較多的護理風險,究其原因,其護理風險主要是由于各種內外因素所致,例如護理人員缺乏專業(yè)的理論知識,致使實際操作技能不嫻熟(外因)、儀器設備質量不合格(內因)等,上述內外因素均會導致胃腸鏡檢查中出現(xiàn)護理風險。一旦出現(xiàn)護理風險,不僅不利于胃腸鏡工作順利開展,而且還會增加患者對檢查工作的質疑和醫(yī)療事故,因此在實際胃腸鏡檢查工作中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消除上述護理風險[9-10]。
表2 觀察組PDCA模式實施前后護理工作質量對比(分,±s)
表2 觀察組PDCA模式實施前后護理工作質量對比(分,±s)
images/BZ_168_177_3042_2267_3104.png實施前 52.36±10.26 45.26±10.33 46.23±10.33 50.36±5.26 62.36±10.23 75.26±5.23 76.26±10.33實施后 75.36±10.22 72.36±10.45 68.26±10.56 70.26±10.33 76.26±10.33 85.26±5.22 92.36±3.22 t值 8.699 0 10.101 6 9.740 0 9.402 6 5.236 7 7.412 4 8.149 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PDCA模式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護理管理模式,該模式涵蓋了按照計劃(P)、執(zhí)行(D)、檢查(C)和處理(A)等四項內容,依次按順序進行,從而確保順序完成護理工作的相關管理。據(jù)目前胃腸鏡檢查實際反饋情況來看,檢查過程中存在的護理風險日益增多,因此就需要在實際檢查工作中開展相關護理風險管理,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jù)實施情況分析問題后不斷完善該項措施,深入查找問題出現(xiàn)的具體原因,然后查閱資料以及展開團隊討論從而確保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上述步驟反復進行,從而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質量,降低胃腸鏡檢查過程風險事件發(fā)生率[11]。
本文研究分析在胃腸鏡檢查中實施PDCA模式后對護理風險控制的效果,特選取我院接受胃腸鏡檢查的患者60例展開研究,經分析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僅為3.3%,而對照組高達20.0%;由此可見實施PDCA模式后護理人員自身專業(yè)素質和實際操作水平均有明顯升高,因此便可在實際工作中全面降低護理知識缺乏、操作不熟練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率。經對比后發(fā)現(xiàn)實施PDCA模式后觀察組護理工作質量明顯上升,其理論知識、崗位管理、儀器設備、操作能力、護理安全等項目評分均高于實施前,由此可證明實施開展PDCA模式能夠使護理工作規(guī)范化,并且可以明顯提高相關人員責任心[12]。
綜上所述,在臨床胃腸鏡檢查中開展PDCA模式效果顯著,不僅可以降低護理風險發(fā)生率,還能整體提高護理人員工作質量各項評分和患者滿意度,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