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中,小兒腦癱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其指的是患兒出生前至出生后1個月內(nèi)因腦損傷或者發(fā)育缺陷所引起的姿勢異常以及運動障礙,多伴有行為、交流、感覺、認知等障礙,因而對小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存在嚴重影響[1-2]。有關數(shù)據(jù)調(diào)查表明,我國腦癱患兒占比約為0.18%~0.40%,且臨床上無特效治療方案,而對其加強康復治療尤為關鍵[3-6]。有研究表明,采取康復護理加針灸推拿治療腦癱患兒的療效十分確切[6]。因此本文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腦癱患兒6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組30例,即對康復護理加針灸推拿在腦癱患兒中的應用效果做了分析,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腦癱患兒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知曉并同意接受治療。其中,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0.4~6.2歲,平均年齡為(2.5±0.4)歲。其中,遲緩型4例、混合型5例、手足徐動型7例、痙攣型14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為0.5~6.3歲,平均年齡為(2.6±0.2)歲。其中,遲緩型6例、混合型4例、手足徐動型5例、痙攣型15例。兩組患兒基礎信息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及排除標準:均符合腦癱患兒的相關診斷標準;患兒家屬均知曉本次治療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統(tǒng)一批準。排除合并嚴重感染者;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排除患兒及其家屬不配合者。
對照組行康復護理,即包括:嬰幼兒患兒翻身、正確姿勢、頭部控制、仰臥位至坐位。稍大些的小兒患兒站立、上下肢運動、大小便控制、穿脫衣服、進食等功能性訓練,1次/d,持續(xù)6天后間隔休息1 d再進行,共訓練3個月。
基于此觀察組聯(lián)合針灸推拿。具體為:(1)針灸。即根據(jù)不同體位選擇穴位:仰臥位取穴:足三里(雙)、解溪(雙)、太溪(雙)、太沖(雙)、曲池(雙)、合谷、額中線、人中、頂前斜線上段(雙);俯臥位取穴:大腸俞(雙)、四神聰、承山(雙)、昆侖(雙)、肩髃(雙)、腎俞(雙)、環(huán)跳(雙)、委中(雙)、頂顳后斜線上段(雙)。局部配穴下肢運動障礙:選擇陽陵泉穴、絕骨穴、中封穴等,并艾炙身柱穴、腰陽關穴、腎俞穴、氣海穴;上肢運動障礙:選擇后溪穴、內(nèi)關穴、手三里穴;語言不清選擇啞門穴;斜視配光明穴;流涎選擇承漿穴。1次/d,持續(xù)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2)推拿。根據(jù)患兒不同體位采取合適方法進行推拿。俯臥位:采取點并著力叩打大椎到腰俞的督脈諸穴,對膀胱經(jīng)一、二線進行按揉,對腰骶進行橫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仰臥位:攮揉腹部、搓摩斜肋,對四肢行按、捏、攮、拿,對攣縮肌肉進行彈撥,并活動關節(jié)。坐位:對風池(雙)、天柱(雙)、太陽(雙)、啞門、絡卻、后頂、百會等穴位進行按、揉、點、摩等,1次/d,持續(xù)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shù)[7](用于評定患兒日常生活能力,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強。)、FMA評分[8](fugl-Meyer,分值為100分,用于評定患兒肢體運動功能,肢體運動功能與評分高低呈正比)等變化及療效(采用尼莫地平法[9]對患兒運動、語言、智能等進行評分,根據(jù)減分率評估療效:顯效:減分率>50%;有效:減分率20%~50%;無效:減分率<20%)。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Barthel指數(shù)、FMA評分等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shù)、FMA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0.0%(27/30),較對照組的70.0%(21/30)顯著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在臨床上,小兒腦癱的原因包括后天因素(顱內(nèi)出血、腦膜炎、腦外傷、高燒)、出生后因素(換血治療、黃疸遷延不退、驚厥)、母體因素(精神疾患、反復流產(chǎn)、高齡初產(chǎn)婦)等,這些因素造成患兒大腦發(fā)育不全,最終引發(fā)腦癱。在治療此類患兒的過程中,以往主要采取康復療法加以治療和護理,其理論基礎為中樞神經(jīng)可塑性,包括作業(yè)、運動、物理等療法,其以關鍵部位控制、叩擊性手技、抑制性手法等反射性抑制運動模式和異常姿勢,從而對患兒加以訓練[10]。但采用此種療法治療患兒的過程中,盡管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病癥,但難以達到理想療效,且一旦停止治療,則患兒病情又會逐漸惡化。而在中醫(yī)學理論中,腦癱屬于“五遲”“五軟”“五硬”等范疇,且多因腦髓失充、精血不足等所致,因而可采取的方法主要為針灸和推拿治療等,前者可調(diào)和陰陽、疏通經(jīng)絡、補益肝腎、溝通內(nèi)外,改善人體微循環(huán),而后者可調(diào)和氣血,調(diào)節(jié)臟腑,平衡陰陽,從而增強機體機體免疫,改善體質(zhì)。兩種方法聯(lián)合使用,即可發(fā)揮出協(xié)同作用,進而達到顯著的療效[11]。本文的研究中,對照組行康復護理,基于此觀察組聯(lián)合針灸推拿,結(jié)果顯示:兩組干預前Barthel指數(shù)、FMA評分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shù)、FMA評分較對照組均顯著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0.0%較對照組70.0%顯著較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jié)果與相關文獻[12]報道結(jié)果相似,即康復組干預后Barthel指數(shù)、GMFM評分等較聯(lián)合組均顯著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康復組總有效率76.0%較聯(lián)合組95.0%顯著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采用針灸推拿聯(lián)合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腦癱患兒臨床癥狀和體征,且可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并促使其病情快速康復。因此可以看出,在腦癱患兒中應用康復護理加針灸推拿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和意義。
表1 兩組Barthel指數(shù)、FMA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Barthel指數(shù)、FMA評分對比(分,±s)
images/BZ_149_213_2581_2303_2705.png觀察組 30 46.8±8.9 72.3±11.2 30.2±4.7 62.3±5.4對照組 30 46.7±8.5 50.2±10.3 30.6±4.2 42.6±5.1 t值 - 0.012 6 2.308 7 0.102 4 4.157 1 P值 - 0.990 0.027 0.919 0.000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綜上所述,在腦癱患兒中應用康復護理加針灸推拿的效果顯著,即可顯著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