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鳳,陳 晨*,王 玲,巢秋萍
(江蘇省常州市解放軍第904醫(y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急診科作為醫(yī)院重要組成科室之一,其收治的患者多為危急重癥者,具有病情急、進展快、預后差、死亡率高等特點。急診科患者往往是突然發(fā)病,毫無心理準備,易出現煩躁、壓抑等負性情緒,會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遵醫(yī)行為及整體臨床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基于此,有效緩解和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對提高急診患者臨床護理質量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選擇本院急診科2015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作為觀察樣本,現匯報如下:
選擇本院急診科2015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作為觀察樣本,依據1:1比例分為甲組和乙組,各組均為70例。甲組:男、女患者比為37:33,患者年齡24-82(54.6±4.3)歲;其中心腦血管疾病17例,創(chuàng)傷25例,呼吸系統疾病28例;乙組:男、女患者比為38:32,患者年齡25-83(55.3±4.2)歲;其中心腦血管疾病16例,創(chuàng)傷23例,呼吸系統疾病31例。經比較,2組之間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有比較意義。
甲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嚴格遵醫(yī)囑開展各項基礎護理,明確崗位職責,以急診工作制度為依據,合理安排和分配手術、麻醉師,但護理時間、內容等無統一標準。乙組給予人性化護理,主要涵蓋以下內容:①改善護理環(huán)境:提供溫馨、舒適的就診環(huán)境,定時通風換氣,合理調整室內溫度、濕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配合各種娛樂設備,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提供開水和一次性紙杯;接待患者時要穿戴整潔,以減輕其陌生感和恐懼感;②加強細節(jié)管理:③心理干預:急診科護理人員需要理解患者出現的煩躁不安、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親切、耐心的與患者進行交流,對其良好表現給予充分肯定,維護患者自尊心,做好意思保護,積極答疑解惑,增進護患關系,給予其依賴感和安全感,密切觀察心理狀態(tài)變化,制定個性化心理干預方案;對于病情危重或病情急的患者,需事先準備好各種急救設備、器械等,進行各項檢查和輸液操作前,要對以上操作的重要意義告訴患者及其家屬,同時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強化宣教指導。密切觀察輸液部位有無腫脹情況出現,適當調整輸液速度。以平和的語氣、心態(tài)解決為,避免發(fā)生護患糾紛。
運用SAS(焦慮自評量表)及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定2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抑郁情緒變化,10分制,得分越低,則代表焦慮抑郁情緒越輕微[2];運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定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總分值為100分,得分和護理滿意度呈正比。
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加以處理,相關評分以(±s)進行描述,組間對比給予t檢驗,P<0.05視為組間有統計學差異出現。
組間予以比較,甲組SAS、SDS評分均高于乙組,其護理滿意度評分低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
表1 對比2組SAS、SDS評分及護理滿意度
急診科大多數為危重癥患者,由于護理人員每天需要面對較大的工作量,再加上診療工作繁瑣、復雜,醫(yī)患糾紛事件發(fā)生率較高。與此同時,急診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比較嚴重,會對治療效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正因為如此,需不斷提升急診患者的護理質量,以避免發(fā)生不良事件,降低醫(yī)患糾紛發(fā)生概率[3]。
人性化護理是對常規(guī)護理的優(yōu)化和改進,其通過幫助患者消除負性情緒的方式,促使其重新獲得治愈疾病的信念和決心,增強廣大患者及其家屬對醫(yī)護人員的依賴和信任。為患者提供安寧、舒適、溫馨的病房環(huán)境,可確保各項治療工作順利開展,避免其他不必要的干擾,提高患者配合意識和依從性;加強細節(jié)管理,綜合患者的實際需求制定護理方案,可幫助患者保持身心愉悅,以免情緒變化影響治療和護理;心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煩躁、壓抑等負性情緒具有重要意義,其可促使患者全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提高其疾病認知能力,對臨床各項護理工作進行默契配合,防止心理變化,對治療效果、生活質量、預后及轉歸產生負面影響[4]。
根據本次實驗所得到的結果可知,乙組患者護理后的SAS、SDS評分相比于甲組顯著降低,其護理滿意度評分相比于乙組顯著提高,2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由此表明,人性化護理有利于提高急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