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中學 楊維娟
教育理論認為:高效課堂是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優(yōu)化和諧、統(tǒng)一的課堂.它以“自主建構,互動激發(fā),高效生成,愉悅共享”為基本特征.初中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層次決定了數學課堂只有達成以學論教,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而課堂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數學是理論性和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唯有給學生營造一個充滿自由、心理安全的寬松、和諧的對話環(huán)境,讓學生各抒己見,讓智慧碰撞與對接,在奇思妙想中迸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優(yōu)化的和諧統(tǒng)一.
情境教學是初中課堂常用的一種策略,因為情境教學有助于驅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他們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突破新的知識點,有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產生圍觀的激情,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快速直擊知識本質.
例如,在學習垂直的內容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引入情境:林詩在作完幾何圖形后,在興奮之余將本子上的鉛筆和直尺推到桌子的一邊,你能說出這時桌子上的鉛筆和直尺可能的位置情況有哪些嗎?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但驅動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而且引起了他們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思考,他們忙著擺放鉛筆和直尺的位置,從而內化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當然,創(chuàng)設情境重要的是在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學習動機的同時,必須具有針對性、有一定的可探究的難度.設置問題串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將解決問題變成遞增層次,將“質疑”引入課堂,使每個學生都能自主參與學習過程,都能去解疑和釋疑,這才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內涵.
同樣地,在學習垂直知識時,引導學生探究垂線的作法,給出已知直線l,再給出A、B、C三個點,如圖1.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串:
圖1
【問題1】你手中的三角板有沒有線與線垂直的?其夾角應該是多少度?
【問題2】過直線上一點,你能用手中的三角板畫出該直線的垂線嗎?
【問題3】過直線外一點,你能用手中的三角板畫出該直線的垂線嗎?
這樣設置問題串的目的在于:第一,讓學生明確三角板是作垂線的一種工具;第二,無論是過直線上的一點(即垂足)還是過直線外的一點,都能作已知直線的垂線,且只能作一條.另外,需要注意垂足有可能在直線的延長線上,因此,在引導學生作圖時,有必要將直線適當延長.由此發(fā)現,設計一系列問題串,能夠誘導學生不斷反思,對所學知識不斷深化,從而達到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課堂教學必須適應所傳授的知識本身的特點,也必須適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特點,必須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品質等素質的提升為根本出發(fā)點.從知識的歸宿來說,學習方法的建構決定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初中學生的個性差別、學識水平等是認知不同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為學生構建百花齊放的學習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做到量體裁衣.
比如,在探究正比例函數的直線關系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片段:函數y=-x的圖像與函數y=x-2的圖像的交點在哪一象限?設計這樣的教學片段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能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投身到學習活動之中.學生的解答是發(fā)散式的:
第一種方法是圖像法:采用兩點式,在直線y=-x上?。?,0)、(1,-1)兩點,在直線y=x-2上?。?,-2)、(1,-1) 兩點,即得到如圖2所示的圖像,因此可知函數y=-x的圖像與函數y=x-2的圖像的交點在第四象限.
圖2
第一種方法是典型的數形轉換的數學基本思想,第二種方法以數暗藏形,是數學抽象思維的結果.由此可知,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學生對多種不同想法的交流,可以構建不同的思維方式,產生不同方式的表達能力.
在課堂引導中,讓學生盡可能有不同的猜想,或許是一種興趣的激起,可以營造學生在一類問題或某種規(guī)律面前主動質疑、討論和探究的教學氛圍,并在語言的表達與交流中主動探究數學概念的特征、數學概念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從中體驗獲得一個客觀事實的快感.
學以致用,就是要達到讓學生能夠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僅僅立足于表面,需要構建學生深化問題的能力,學會舉一反三,也就是說,能夠突破某個問題并不是目的,倘若讓學生就此止步,就不能發(fā)現更為寶貴的東西:對問題的回味和思考.應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淺出的探究,揭示數學概念的實質或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獲得啟迪,產生靈感.在學習一元二次函數時,選擇了一道南通市2018年的中考試題,讓學生去感受一下一元二次函數知識的應用,讓思維升華.
如圖3,等邊△ABC的邊長為3cm,動點P從點A出發(fā),以每秒1cm的速度,沿A→B→C的方向運動,達到點C時停止,設運動時間為x(s),y=PC2,則y關于x的函數圖像大致為( ).
圖3
這是一個新情境問題,學生最大的困難,是習慣性地將y=PC2作為y=PC處理而錯誤地選擇D答案.面對一個不清楚的問題的挑戰(zhàn),應該讓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在思考與交流中,學生獲得的不只是問題的具體解答,還有從中學會主動形成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策略,將比較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
通過學生交流發(fā)現,學生的分類討論有兩個方面,一是點P在線段AB上時,可以確定0≤x≤3;二是點P在線段BC上時,可以確定3≤x≤6.因為是選擇題,學生在分析點P在線段AB上時,作一個輔助線即可得出點P移動時PC的距離,如圖4.發(fā)現點P移動到線段AB的中點時PC最短,故只能選擇C或D.
圖4
點P在線段BC上時,y與x的函數關系式是y=(6-x)2,該函數的圖像是在3≤x≤6上的拋物線,因此,是一種曲線,不是直線,故選擇C.
在討論0≤x≤3時,直接像上面分析PC的長度那樣,抽象程度大,學生很難通過簡單的分析得出結論.這時,學生自然會把注意力聚焦于在線段AB上的運動.這也是選擇這個教學活動片段的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借助圖形進行數學思維訓練.在0≤x≤3時,點P在線段AB上時,PA=xcm.根據余弦定理,知PA2+AC2-PC2=2PA·AC·cos∠A,即PC2=PA2+AC2-2PA·AC·cos∠A,推出y=x2-3x+9,這時函數圖像是開口向上的拋物線.通過案例可清楚地知道,在充分考慮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下,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主動獲取知識,課堂教學才會真正高效.
總之,創(chuàng)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效課堂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智慧的結晶,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體現.盡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過程要以生為本,然而,學生接受的知識來源于教師的傳播,常言道“教師是辛勤耕耘的園丁”,這說明是教師真正創(chuàng)設了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效課堂.創(chuàng)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效課堂應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終身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