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楊寨中學 劉 慧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楊寨中學 王 廷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從此,一個嶄新的名詞“核心素養(yǎng)”進入了大眾視野,并引起了廣泛關注.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正式發(fā)布,明確指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至此,由課題組歷時3年完成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終于完成,也為廣大教師今后的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
在當前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關注核心素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新課題.下面,筆者以“微專題探究:看似無圓卻有圓”為例,談談對此的實踐探索及思考.
熱身題:如圖1,在四邊形ABCD中,AB=AC=AD,若∠BAC=20°,∠CAD=80°,則∠BDC=_____,∠DBC=_____.
圖1
圖2
教學說明:本題是有關輔助圓的一道經典題.此題可以用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來解決,但比較煩瑣;也可以添加輔助圓(如圖2)來解決,會簡單許多.學生先利用課前時間完成此題.課堂開始,教師引用美國數學家維納所說的“鉆研數學,這是一種需要全部靈活性和刻苦耐勞的智力體操”進行引入,自然過渡到熱身題.教師選取不同的學生展示自己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對比不同的方法,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微專題探究:看似無圓卻有圓”.
(1)模型一: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
問題:(1)通過熱身題,思考:題目中出現什么條件時可以添加輔助圓?依據是什么?
(2)通過熱身題,可以得出添加輔助圓的哪種模型?
教學說明:通過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fā)現題目的特點,總結添加輔助圓的基本模型: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并理解這種模型的基本依據.這里較多的學生認為添加輔助圓的依據是“圓的半徑相等”,這其實并不準確,嚴格來說應該是圓的靜態(tài)定義: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叫作圓.
(2)模型二:四邊形對角互補.
例1 如圖3,Rt△ABC和Rt△ABD的斜邊重合,且AC=8,BC=6,∠BAD=45°,連接兩個直角頂點C、D,則線段CD的長度為_______.
問題:(1)當題目中出現什么條件時,可以添加輔助圓呢?依據是什么?
圖3
圖4
(2)更一般地,如果∠ACB和∠ADB互補(如圖4),那么A、B、C、D四點還在同一圓上嗎?
教學說明:例1是由一道習題改編而成的,原題圖中是有圓的,筆者特意將此題中的圓隱去,旨在讓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特點,從而發(fā)現其中隱藏的圓.學生根據“兩個直角三角形有公共斜邊”這一特點,不難添加輔助圓,但對于添加的依據依然不甚明了.教師需引導學生把此問題轉化成模型一,即找到公共斜邊的中點O,連接CO和DO(如圖5),根據“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得到AO=BO=CO=DO,再利用模型一的結論即可說明添加輔助圓的原理.添加了輔助圓之后,這個例題也就不難解決了.接下來教師追問問題(2),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基本能猜想到結論,但原理依然不清楚,很多學生認為是“圓內接四邊形對角互補”,這也是不準確的.這個結論的證明可以用反證法.由于這個方法初中階段涉及較少,學生比較陌生,且不是中考考查內容的重點,因此,筆者在這里采用了微課教學的形式,把證明過程錄制成了一個微課視頻,一方面,可以減輕課堂容量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進行資源共享,讓學生課下拓展學習.通過這兩個問題,可以得出第二種添加輔助圓的基本模型:四邊形對角互補.
(3)模型三:同底同側張等角.
問題:(1)如圖6,如果把圖5中的△ABD翻折到上方,與△ABC在AB的同側,那么A、B、C、D四點還共圓嗎?
(2)如圖7,如果∠ACB=∠ADB=α,那么A、B、C、D四點還共圓嗎?你能得到更一般的結論嗎?
教學說明:這兩個問題是在模型二的基礎上,借助軸對稱變換及類比的方法進行拓展引申,從而得到添加輔助圓的第三種基本模型:同底同側張等角.有了前面模型二的探索,學生不難得到結論,且對于輔助圓的添加依據也會通過類比輕松獲得.
圖5
圖6
圖7
圖8
(4)模型四:動點定角度對定線段.
例2如圖8,在Rt△ABC中,AB⊥BC,AB=6,BC=4,P是△ABC內部的一個動點,且滿足∠PAB=∠PBC,則線段CP長的最小值為_____.
拓展:如果∠APB=α(α是定值),點P的運動軌跡又是什么呢?
教學說明:這個例題是動點求最值的問題.對于動點問題,學生往往不能結合條件找到動點的運動軌跡.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這個難點,筆者借助幾何畫板來進行動態(tài)演示.通過對條件的分析,可以發(fā)現動點P始終滿足∠APB=90°,借助幾何畫板可以清晰觀察到點P的運動軌跡是一段圓?。ㄈ鐖D9),于是問題就轉化成了“圓外一點到圓上一點的最小距離”問題,例題自然就可以解決了.接下來筆者追問拓展問題,有了前面模型二和模型三的探索,結合幾何畫板的動態(tài)演示,學生會得到更一般的結論,即:當α是直角時,點P的運動軌跡是除點A和點B外的圓(如圖10);當α是銳角時,點P的運動軌跡是優(yōu)?。ㄈ鐖D11);當α是鈍角時,點P的運動軌跡是劣?。ㄈ鐖D12).從而,得出添加輔助圓的第四種基本模型:動點定角度對定線段.
圖9
圖10
圖11
圖12
通過之前的探究,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我們得到了哪些輔助圓的模型呢?請同學們把基本圖形畫出來.
教學說明:學生獨立畫出輔助圓模型的基本圖,同時學生代表上臺板演.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前面零散的模型進行系統(tǒng)整理.部分學生可能畫得不全面,通過組內交流共享,可以進一步補充完善,接下來師生共同總結,形成完整的知識鏈.
練習1:如圖13,在矩形ABCD中,AB=4,AD=6,E 是AB邊的中點,F是線段BC上的動點,將△EBF沿EF所在直線折疊得到△EB′F,連接B′D,則B′D的最小值是______.
練習2:如圖14,在△ABC中,AD⊥BC,垂足為點D,BE⊥AC,垂足為點E,M為AB邊的中點,連接ME、MD、ED.求證:
圖13
(1)△MED為等腰三角形;
(2)∠EMD=2∠DAC.
圖14
圖15
練習3:(選做)如圖15,△ABC為等邊三角形,AB=2,若P為△ABC內一動點,且滿足∠PAB=∠ACP,則線段PB長度的最小值為________.
教學說明:練習1是一個動點問題,通過此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輔助圓在解決動點問題時的作用.學生在展示此題時結合了幾何畫板,可以更直觀地觀察到動點的運動軌跡.練習2是對第三種模型的應用,通過此題來彌補該模型沒有例題對應的缺陷,同時通過學生板書,規(guī)范學生的解答過程.練習3對應最后一種模型的一般情況,難度稍大,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體現分層教學.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呢?
教學說明: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體會和收獲,把學到的知識、方法、思想進行升華提煉.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往往停留在對知識點的總結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感悟本節(jié)課在數學方法和思想上的收獲并進行合理表達.
教師寄語:只要做到圖中無圓,心中有圓,你就能成為解決數學問題的有“圓”人!祝同學們中考成功!
教學說明:通過教師寄語,讓學生在語言上感受數學的魅力,同時對學生即將進行的中考表示祝福,與學生產生共情,從而激勵學生為今后的數學學習繼續(xù)努力.
筆者通過上述課堂教學實踐,力求讓學生在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一定的發(fā)展.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實踐過程,對可以培養(yǎng)學生哪些核心素養(yǎng)做進一步的分析.
在人文底蘊方面,筆者通過一開始的名人名言及課堂尾聲的教師寄語,讓學生對數學文化的人文積淀和人文情懷有一定的感性體驗.另外,在探究模型三時,筆者運用了軸對稱的動態(tài)變化,讓學生感受到了幾何圖形的變化之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科學精神方面,通過模型提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積極探索添加輔助圓的幾種常見模型,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探究的科學素養(yǎng).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從特殊到一般、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從而有效提升了理性思維的能力.在探尋添加輔助圓的依據時,學生出現了不少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討論,最終明確了真正的依據,在此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批判質疑精神.
在學會學習方面,通過課前熱身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的點滴時間進行課前準備,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樂學善學的素養(yǎng).在模型總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己畫輔助圓的基本圖形,然后組內共享訂正,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重視總結數學思想方法和技能,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勤于總結、勤于反思的數學素養(yǎng).另外,在做練習1時,個別學生看到動點始終是直角頂點,誤以為是第四種模型,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錯誤,經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學生發(fā)現了此題中雖然動點的角度是定值,但所對的線段不是定值,因此不屬于第四種模型.通過對易混知識點的區(qū)別和辨析,進一步發(fā)展了學生勤于反思的科學素養(yǎng).
在健康生活方面,學生在課前熱身、小組合作探究和獨立解決習題等環(huán)節(jié)中都發(fā)展了自我管理的能力素養(yǎng).
在責任擔當方面,通過美國數學家維納的名言,增加了學生對數學文化的國際理解.
在實踐創(chuàng)新方面,學生在模型應用環(huán)節(jié)中,能積極運用所學的基本模型來分析題目,構造出輔助圓從而解決問題,有效提升了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展示的學生能結合幾何畫板來演示動點的運動軌跡,鍛煉了對技術運用的能力.
數學知識是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土壤,而數學課程與教學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關注核心素養(yǎng)體系,以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為落腳點,將核心素養(yǎng)的理論知識切實貫徹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這需要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