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娜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痙攣型雙癱是臨床上痙攣型腦癱癥中比較多見的一種類型,其特殊之處在于患兒的四肢會受到累及,雙上肢與軀干累及較輕,而雙下肢累及最為嚴重,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雙下肢交叉、尖足、剪刀步態(tài)、行走障礙,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足內(nèi)外翻和關節(jié)攣縮等,對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造成影響的同時,也會加重家長在心理方面的負擔[1]。當前臨床上針對痙攣型雙癱多以藥物、針灸等方式進行康復治療,但需要配合有效的康復護理,以有效緩解患兒的痙攣癥狀,促進患兒運動功能的恢復[2]。該文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為研究時段,主要就康復護理應用于痙攣性腦性癱瘓雙癱型患兒護理中對其下肢肌張力的改善效果進行了分析,并將結果做如下報道。
現(xiàn)選出于該院進行治療的60例痙攣性腦性癱瘓雙癱型患兒,各30例,參照組男患兒16例,女患兒14例,月齡介于的平均月齡為(15.31±7.34)個月,參照組以常規(guī)方式實施護理;研究組男患兒17例,女患兒13例,平均月齡為(15.81±7.66)個月,研究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護理+康復護理。該次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兒家長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過對比,兩組患兒在臨床基礎資料方面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具有可行性。
參照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護理,內(nèi)容主要包括心理護理和常規(guī)康復訓練。研究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康復護理,具體如下:(1)心理狀態(tài)評估?;純喝朐汉髮ζ洳涣夹睦頎顟B(tài)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全面評估,具體相關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焦慮。患兒進入陌生住院環(huán)障后與陌生護理人員接觸以及治療期間需要和親人暫時分離導致患兒出現(xiàn)焦慮情緒:②疼痛,因為打針、針灸等治療方式造成的疼痛,牽拉痙攣造成的肌肉疼痛,進行電療的不適感都會造成患兒疼痛。不良的心理情緒會使患兒不愿配合護理和治療,出現(xiàn)哭鬧、自我傷害等行為,嚴重者甚至會引發(fā)屏氣,致使治療和護理無法開展,影響患兒的疾病康復。(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該高度重視非語言的溝通方式,特別面對低于1歲的小嬰兒,應該給予目光關注、微笑等表情,緩解患兒對于陌生護理人員存在的恐懼感,減輕患兒入院后出現(xiàn)的焦慮情緒;通過撫摩、握手以及擁抱等方式增強患兒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和親切感;以嫻熟的專業(yè)技術,沉著、穩(wěn)重的工作方式,緩解患兒的心理疑慮:對于患兒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或者出現(xiàn)無理取鬧的行為時,要給予足夠的包容,但要進行明確限制。對患兒進行功能訓練時,鼓勵患兒主動參與,當患兒取得成績時馬上給予鼓勵,如果在治療期間患兒出現(xiàn)疼痛感,可以采用轉移注意力、暗示以及調(diào)治療方式與力度等方式緩解患兒的痛感,努力把訓練轉化為游戲,因為游戲與日常生活活動是讓患兒主動參與最有效的方法。(3)對家長進行心理護理,大部分的腦癱患兒其父母都會存在一定的負性心理,甚至不愿接受,不配合治療,產(chǎn)生焦慮、悲觀、內(nèi)疚以及自卑等多種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對患兒的家長也進行對應用的心理疏導,依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鼓勵家長對患兒抱有希望,相信患兒會康復;時常安慰患兒家長,對于其提出的問題耐心細致的進行解答,提高其配合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4)康復護理,指導患兒家長配合對患兒進行康復訓練:①采用正確抱姿緩解患兒下肢痙攣,首先采用分腿式面對面的抱法,與家長面對面,讓家長可以與患兒充分進行交流,兩腿分開立于家長的髖部或者一側髓部前后側,可以起到緩解下肢痙攣的作用。床上抱起與放下的方法,將其頭與身體側轉,于側方位置以懸空位抱起又放下,可以避免其伸肌張力增。②緩解痙攣的正確臥姿,取側臥或者是俯臥,將下肢交叉于兩腿間放置一個枕頭對交叉擦腿進行糾正,兩種臥姿可以輪流交替使用。(5)緩解下肢痙攣坐姿訓練:①通過坐椅進行矯正系統(tǒng)訓練,讓患兒頭豎直位,將上肢放到面前的桌子上,有利于上肢的運動發(fā)展,將髖、踝關節(jié)進行90°屈曲。②椅坐位訓練,0面向著大小適家的靠背椅椅背,分腿坐在椅背的兩側,雙手緊握在椅背上,以此來緩解下肢痙攣,并且有利于手抓握與軀干挺直。③長坐位訓練,靠墻角坐位,分開兩腿,上身稍微前傾,按住壓患兒的雙膝使其下肢伸直,長腿坐則以牽拉內(nèi)收肌與膪繩肌。3種方法即可單獨使用也可交替使用,每日進行2~3次,每次時間在15~20 min之間。6.下肢痙攣緩解的正確站姿訓練:練習讓患兒全足放平于地面,之后足跟著地。進行斜板牽伸訓練,讓其雙手緊握肋木,雙足交替立在斜板牽伸跟腱,注意進行髖部伸展,2次/d,依據(jù)患兒的耐受程度慢慢將時間增至20 min。進行斜面行走訓練,讓患兒從滑梯斜面由下往上行走,可以將其作為游戲時常進行訓練。
康復護理5個療程之后對患兒的Gesell發(fā)育量表大運動DQ分值進行評定,DQ分值越高表明康復效果越好;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量表(MAS)對患兒的雙下肢各個關節(jié)痙攣情況進行評分:痙攣等級分為 0、l、1+、2、3、4 級,分值為 1、2、3、4、5、6 分,得分越低表明痙攣等級越低。
該研究所獲得的全部數(shù)據(jù)都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實施統(tǒng)計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以“χ2”實施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t”實施檢驗,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康復護理 5個療程后,兩組患兒的Gesell發(fā)育量表大運動DQ值與改良Ahswo rth痙攣分級量表量化評分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組患兒兩項評均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兒的Gesell大運動DQ值與MA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的Gesell大運動DQ值與MAS評分比較(±s)
組別G e s e l l大運動D Q值護理前 護理后M A S評分(分)護理前 護理后參照組(n=3 0)研究組(n=3 0)3 5.5 6±1 3.4 2 3 6.1 2±1 3.5 8 3 9.2 1±1 4.2 3 4 9.5 1±1 6.5 7 3.7 6±0.7 1 3.8 2±0.8 3 2.7 3±0.6 6 2.1 7±0.5 7
腦癱康復護理干預主要是針對患兒的主要障礙、合并癥以及繼發(fā)癥等,通過適當?shù)母深A護理最大程度地對患兒的軀體殘疾情況進行改善,讓患兒恢復運動能力、語言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可的滿足患兒作為一個整體兒童的最基本的需要,努力幫助患兒得到其家庭與社會一員應該要具備的正常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讓患兒恢復可以接受教育、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以期患兒可以自立生活,盡早回歸到社會當中去[3]。痙攣主要是由于肌肉收縮的神經(jīng)控制出現(xiàn)異常導致,是導致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發(fā)育落后,肢體姿勢不正常的重要原因,由于肌肉牽張,尤其是每天持續(xù)幾個小時的靜力牽張,會使得患兒的亢進牽張反射活動持續(xù)下降,因此,想要降低痙攣型雙癱患兒的痙攣肌肉肌張力,就必須要進行反復多次且不間斷的康復訓練,而且不能只依賴于醫(yī)生,家長的配合也非常重要[4]。腦癱患兒的康復護理工作是腦癱康復與管理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患兒取得良好康復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對腦癱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全面,細致,從入院介紹開始,通過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康復訓練以及出院指導對患兒進行針對性、耐心以及多樣化形式的護理:充分利用時間與病房內(nèi)具備的康復資源,嚴格督促和指導患兒及其家長配合進行PT、oT等訓練。針對痙攣型雙癱患兒下肢嚴重受累且比上肢嚴重的特點,采用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降低患兒的下肢肌張力,對其主動肌與拮抗肌的肌力進行平衡,使患兒的整體運動功能得到全面改善,指導患兒家長在相關療程結束之后,回到家里的間隔期間,依舊要對患兒進行不間斷訓練,以確??祻陀柧毴〉美硐氲男Ч鸞5]。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的Gesell發(fā)育量表大運動DQ值與改良Ahswo rth痙攣分級量表量化評分均有所改善,但是研究組患兒的Gesell發(fā)育量表大運動DQ值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改良Ahswo rth痙攣分級量表量化評分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就表明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采用康復護理對痙攣型雙癱患兒進行護理效果為更為顯著,可有效降低患兒的下肢肌張力,改善患兒的整體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對痙攣性腦性癱瘓雙癱型患兒實施康復護理效果理想,可以對患兒的下肢張力進行有效改善,幫助患兒更快恢復肢體運動功能,促進患兒的疾病康復,具有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