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春春
馬鞍池公園,位于溫州市鹿城區(qū),隸屬于溫州市鹿城區(qū)公園管理處,于1999年10月1日建成并對外開放,因公園內(nèi)湖形似馬鞍而得名。整個公園占地約12公頃,東起飛霞南路,西至小南路,南臨錦繡路,北靠馬鞍池東路。公園依湖而建,內(nèi)置石蓮亭、清風廊、映日亭、冶園、印月橋等景點,供游人觀賞、休憩。因地處居民區(qū)內(nèi),為打造符合溫州市民標準的公園,相比于以歷史文化遺跡、人文典故為主的墨池公園、白鹿洲公園,馬鞍池公園選擇以“健康”為主題,設置健康步道,融健康和園林于一體。
為了豐富居民的休閑樂趣,公園還根據(jù)時節(jié),打造春、夏、秋、冬觀賞主題,分別為“桃李爭艷”“荷塘夜話”“楓林唱晚”和“梅竹雙清”四個主題觀賞區(qū)。但因公園規(guī)劃原因,“荷塘夜話”觀賞區(qū)暫時被關閉。
冬日的午后,偶得一回與馬鞍池公園的邂逅,真乃“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若漫步于馬鞍池公園,隨興所至,目之所及均是“江山如此多嬌”;若泛舟而行,約三兩好友,尋一葉扁舟,把酒言歡,驀然回首,只見那景卻在燈火闌珊處;若騎行而往,沐浴著暖冬的陽光,迎著看似溫暖卻又帶著絲絲寒意的微風,沿路盡是風景如畫的江南之秀美。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既向往于隨心所欲,那就漫步而行吧!
漫步至公園的大門,“馬鞍池公園”五個大字赫然在前,鐫刻在布滿爬山虎的假山上,私以為這樣的搭配恰到好處。以隨意生長的爬山虎掩蓋人工雕琢的痕跡,在打造公園文化景觀的同時注重與自然的搭配,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
大門的右側(cè)為冶園,是馬鞍池公園內(nèi)的一個盆景園。園中收藏了溫派盆景藝術家沈冶民先生的作品,主要有盡顯浙派盆景風格的樹樁盆景、巖松盆景,以及沈冶民先生在繼承巖松盆景傳統(tǒng)的基礎上,獨樹一幟創(chuàng)造出的水石動感盆景,其寫意“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為了配合冶園的文化意義,以圓門、石窗、石瓦、石徑等中式園林的元素裝飾點綴,在總體上顯得古樸又靜謐。步入圓形木門,盆景“迎客松”映入眼簾,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在表示歡迎。雖植于盆景之中,但其枝干遒勁,滿目蒼郁,充滿了生機?!坝退伞焙笫且幌盗械呐杈罢故荆械谋P根錯節(jié),亭亭如蓋;有的懸崖倒掛,凌空欲飛;有的枝展葉舒,婀娜多姿。那些詩一般的盆景藝術,生動地概括了山水花木的精神品格和風情韻致。循著悠然曲折的石徑,感受飛檐翹角、白墻黛瓦間的靈動,建筑與盆景植物遙相呼應,更是增添了些許自然的禪意。
冶園外是一個大型的廣場活動區(qū),是人群的主要集中處?;顒訁^(qū)主要用于歡慶典禮、露天音樂場、晨練場等。馬鞍池本就處于商業(yè)繁華、居住密集之處,公園規(guī)劃出了相當大的一塊市民活動區(qū)域,實屬難能可貴。再輔以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綠化環(huán)境,馬鞍池公園廣場受到老人孩童的追捧。盡管是午后,太陽曬得人懶洋洋,但廣場上依然十分熱鬧。有許多孩子在廣場上玩耍,有的玩滑板,有的學溜冰,有的在追逐打鬧,全然沒有冬季的蕭瑟,有的是孩童的活力和張揚。廣場的一角,還有一群大媽也很是搶眼,她們毫不吝嗇地向駐足圍觀的路人展示著自己的舞姿。她們最為開心,簡直忘記了自己的年齡。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边@是唐代詩人杜荀鶴描寫蘇州園林的詩句,亦可用于品鑒馬鞍池公園。江南之園林,多以小橋流水、假山曲石等元素點綴。馬鞍池公園內(nèi),亭臺軒榭、假山湖石、曲廊畫橋一應俱全,依湖而設,順自然之勢,恰到好處。馬鞍池上有一印月橋,橫跨兩岸,半弧形的石橋由青石片堆砌而成,橋面十分光滑。橋離水面不遠,橋下湖水靜靜流淌,好似歲月靜好、溫潤如水。沿著印月橋,踱步往前,手扶石橋欄桿,駐足在冬季的暖陽中。眺望遠方,只見一株紅楓綻一抹朱紅,映襯在綠林中,像是長軸畫中的一滴紅墨,在景色中渲染開來。
印月橋的此岸是“梅竹雙清”,原為“梅竹傲雪”,因其內(nèi)植有“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紅梅和“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便凌云去也無心”的寒竹而得名。園內(nèi)建有棋盤廣場和詩詞墻,園門一角還設置一組動態(tài)雕塑,使游人在觀賞公園美景之余,感受到藝術熏陶。印月橋彼岸是一片茂盛的桂花林,由一石徑進入。只可惜去時已是冬季,若是秋季,只需想象,便能知在此絕不只是一縷飄香,而是一股又一股的濃香。那香味一定是鋪天蓋地,席卷而來,只一瞬間就可以把我籠罩在其中,催促我“生根發(fā)芽”,長成一株桂花樹,融于此地。穿過桂花林,是一亭臺,由石頭砌成,依水而筑,名曰“石蓮亭”。難道這是石頭化作的蓮花?
馬鞍池公園內(nèi)有一景點“古榕思源”,在一棵古榕樹下設置石凳、石桌等供游人休憩、談天說地。一樹成林的榕樹是溫州的市樹,濃綠蔥郁、根深葉茂的榕樹文化一直是“溫州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馬鞍池公園傳承了這一傳統(tǒng)文化,在園林設計時特地設置了這一景點,在樹木上做文章,留存了溫州的歷史文化底蘊。大榕樹的記憶是溫州人的傳承,同時也感染了外來的游客。靜坐于榕樹下,感受它雄偉挺拔的氣勢:根如蟠龍接大地;干如支柱強有力;千絲萬縷的氣根,遠看似長髯,蓊綠疏朗的參天大冠,郁郁蔥蔥,高大挺拔。有詩贊:“榕樹參天木,千年逾古稀。枝繁形若蓋,葉茂影如衣。氣度實堪慕,從容志不移。齡高當益壯,猶在雪霜時?!?/p>
馬鞍池公園內(nèi)隨處可見的是柳樹,沿岸一排,緊貼水面,即使是冬季,也依然青翠欲滴,飄逸多姿。它們與清澈見底的湖水相映襯,如同一群溫柔的少女,將滿頭的青絲浸入水面,平滑如鏡的湖面因此泛起了清波???,垂柳正在暖冬里笑呢!不似聚集而生的桂花林,馬鞍池的柳都是沿著曲岸,“青青楊柳水邊橋,水迢迢,柳搖搖”。曲岸植柳,植出了柳的逸姿,曲出了柳的韻致。偉岸雄壯的榕樹、叢生茂密的桂花樹、婀娜多姿的垂柳以及櫻花園、紫薇走廊等其他植物構(gòu)成了馬鞍池的“靈魂”,傳達了公園“以人為本,以綠為主”的健康主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