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熬夜也好,主動熬夜也罷,其形成原因和解決辦法,都是日益迫近的課題了。
“報復性熬夜”上了熱搜。睡眠,成了”問題”。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diào)查,中國有各類睡眠障礙者約占人群的38%,高于世界27%的比例。國人睡眠現(xiàn)狀可以概括為,“小孩睡得晚,大人睡得差”,所以專家都呼吁:學生減負、減少加班、放下手機、別玩游戲……請把時間還給需要睡覺的人。
但“報復性熬夜”的標簽,把新問題推到面前:有時間,也不睡啊。
1
白天忙的,晚上不想睡,渴望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比如生活如打仗的二孩父母,比如被學習工作攆成狗的“研一族”? “漂一族”。白天不忙的,晚上也舍不得睡,刷刷抖音玩玩游戲,朋友圈里點個贊,愛交際的還要兼顧群侃……
有人說,這是年輕人因白天被控制造成的補償心理。也有人說,所謂“報復性熬夜”根本就是制造焦慮。生活豐富了,人們才把夜晚過得比白天還熱鬧。那一點點黑眼圈,就像讀書時代突然涌現(xiàn)的眼鏡潮,電視時代司空見慣的啤酒肚——當我們與世界聯(lián)通的媒介升級到永不關(guān)機的狀態(tài),睡眠時間縮短在所難免。
這樣的樂觀并非沒有道理。我們今天“睡得更少”,前提是”亮”的時間多了。資源和技術(shù)的變化,讓我們擺脫了黑暗與枯燥的束縛。“熬夜”與“不熬夜”,成為兩個雖相斥卻平等的選擇。排除被動“熬夜”,即使面對更充裕的睡眠時間,每個人也仍然可以自由選擇,沒道理非給“熬夜”貼上一個道德標簽。孫康裹螢映雪被當作勤學勵志的榜樣,但那不也是“熬夜”嗎,再說我們也不知道孫康當時讀的什么書,比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小說高明多少。
2
真正的問題在于:“熬夜”特別是過度“熬夜”,會給我們帶來現(xiàn)實危害嗎?如果會,如何限制和解決這些危害?
對于第一個問題,公眾的認識并不全面和客觀。這是許多人雖然盡情調(diào)侃著這個話題,在這上面吐槽、賣萌、編段子,卻并沒有真把“熬夜”當成事兒的主要原因。對國人“熬夜”問題真正害怕和擔憂的,是醫(yī)衛(wèi)工作者。特別是精神衛(wèi)生科醫(yī)生們對此的提醒,應該待到更多重視。
最近幾年,我國精神類疾病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高,專業(yè)人士認為,缺乏睡眠是“幫兇”之一,雖然精神類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復雜,但長期睡眠不足可能與所有的精神疾病有關(guān),有些情況下,二者甚至互為因果。換言之,喜歡“熬夜”或很能“熬夜”的人,并不知道還能健康地“熬”多久,也許熬著熬著,就熬暴露出的問題,究其原因與公眾科學素養(yǎng)不高有關(guān)。
無知者無畏,“樂觀”的熬夜族也許不知道,我們的平均睡眠時間在短短幾年內(nèi),已經(jīng)減少了一個多小時,目前不足7小時。這會給健康帶來怎樣的影響,輕松而豐富的“熬夜亞文化”,會不會像殺手躲在黑暗中,猝不及防向個人乃至群體射出最殘酷的子彈,導致生活坍塌解構(gòu)——幾個熱帖顯然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3
對于“如何限制和解決這些危害”,“報復性熬夜”也許是句調(diào)侃,但“熬夜的報復”卻是規(guī)律。既如此,被動“熬夜”也好,主動“熬夜”也罷,其形成原因和解決辦法,都是日益
迫近的課題了。
必須看到,夜晚“豐富”起來了,但同時,我們的許多白天,仍被大量空洞、刻板、消沉的時間所占據(jù)著。忙,但是忙得不知所謂,忙得無所事成,忙得轉(zhuǎn)頭即忘自己忙了點什么……這樣的情形既然不能都推給”生活所迫”的理由,只好把“消磨”拿一個”報復性熬夜”或“癌性拖延癥”這樣的語言表情包來掩飾一下。
解脫,但是丟了目標;放縱,于是選擇無聊。從當初“習慣性掃雷”“加班偷菜”到最近火得快涼得更快的“夸夸群”,我們在無限種“文化快消品”的試用和淘汰中,隨波逐流,其間浪費著驚人的時間、資源乃至生命力。而當我們擁有了更長更亮的夜晚,“無聊”可以不用像白天那樣需要偽裝,豈不正好放松下來,更愜意地消費這些時間毒品?
“報復性熬夜”,是我們?yōu)槭Э氐臒o聊感打上的粉底。但是,無論科幻小說中人類擺脫睡眠對生命長度束縛的描寫多么誘人,充足睡眠、均衡的健康標準。撒嬌不能強健生命,熬夜除了帶來黑眼圈,還帶來高血壓、糖尿病和抑郁癥。睡得夠、睡得好,醒著的時間才不僵硬不蒼白,而更有彈性的時間,才能包容真正豐富真正活潑的生命內(nèi)容。
【網(wǎng)友評說】
@張揚——不是想熬夜,而是有焦慮,即使再累,也睡不著。
@一大碗紅燒肉——道理者懂,可是只有晚上的時間是自己的啊……
@電視的分割線——只要減少社交時間和網(wǎng)上沖浪的時間,就能慢慢回到正常的生物鐘。
@丁香醫(yī)生——不同職業(yè)的年輕人,不約而同的睡眠問題,這一大“新工傷”浩浩蕩蕩,殺傷力強!
@知乎網(wǎng)友——就是在心底深處不平衡。白天上一天班,都不是屬于自己的時間。好不容易到了晚上,下班做完飯、刷完碗、洗完澡,看一眼表,竟然已經(jīng)九點多了。咋辦,要獨處、要找回自我,于是只能跟表針死磕到十二點。感覺只有這時候,自己才是自己。
【媒體觀點】
光明時評——說“報復性熬夜”是“一種反抗”“一種無奈”,則過于牽強附會。首先,這種“反抗”很是小兒科。即使家人、同事、領(lǐng)導、社會、環(huán)境都給年輕人的生活造成了壓力,這種反抗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其次。熬夜和失眠本就是兩回事。如果因為精神壓力過大而造成失眠,更應該及時重視自身的心理問題,而非選擇熬夜娛樂。
中國青年報——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報復性熬夜”到底報復了誰?身體是自己的。熬完夜后還是要面對第二天,該上班還是要上班,說到底還是在報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