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鳳
摘 要:近年來,紅色旅游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異軍突起。延安新聞紀念館作為延安紅色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赴延安新聞紀念館學習老一輩資源匱乏精神富足的戰(zhàn)斗情懷,學習老一輩能上能下和自我批評的處事原則,學習老一輩兢兢業(yè)業(yè)的求實精神及團結友愛的同事關系。
關鍵詞:延安新聞紀念館;紅色旅游;意義
隨著我國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紅色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產物,備受青睞。所謂紅色旅游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zhàn)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旅游的主題性旅游活動。[1]紅色旅游以紅色文化為主要內容,以旅游形式為載體,其目的在于“緬懷前人,激勵今人,教育后人?!盵2]延安新聞紀念館作為多所大學及培訓學院的教學基地,是“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現(xiàn)當代”延安精神”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一、延安新聞紀念館概況
延安新聞紀念館坐落于延安清涼山南麓,成立于1986年,新館建于2002年,于2004年正式對外開放,是全國唯一的新聞事業(yè)專題紀念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延安成為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大本營,成為中國人民的心臟。清涼山也由此注入了新的血液,成為黨的耳目、喉舌基地,成為馬列主義真理和抗戰(zhàn)進步信息的發(fā)源地,是全國最大的精神食糧生產基地。延安時期,清涼山曾先后是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新華通訊社、解放日報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印刷廠、中央出版發(fā)行部等眾多新聞出版單位的所在地。當年,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黨中央、毛澤東不僅努力建造一支強悍的人民武裝隊伍,而且致力于建設一支精悍的新聞宣傳隊伍。廣大新聞工作者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堅信“筆和槍一樣是敵人的兩種銳利武器”,他們在潮濕的洞穴里創(chuàng)辦通訊社、建立廣播、發(fā)行報紙刊物,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全國各抗日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提供抗戰(zhàn)的信息,鼓舞全國軍民的戰(zhàn)斗士氣,為贏得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赴延安新聞紀念館學習老一輩資源匱乏精神富足的戰(zhàn)斗情懷
紅色旅游讓青少年們在與大自然及革命舊址的親密接觸中,受益匪淺。這對于生長在改革開放后的青少年一代學習黨史和革命戰(zhàn)斗史,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激發(fā)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延安新聞紀念館作為全國唯一的新聞事業(yè)專題紀念館,他利用展館和舊址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教育和啟迪青少年切身感受艱苦歲月中老一輩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白手起家的辛勞。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眼睛去看,用心靈去感受,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祖國民族精神的鼓舞。
廖成志曾說,我當年在陜北搞新聞工作時只有三個人,一個是李柱南,后參加新四軍,犧牲了。我包外國通訊社電訊的翻譯,還有一個是向仲華,他包解放區(qū)的消息。解放區(qū)所有的來電,他把它綜合起來,寫消息,寫評論。 由于人員很少,經常是白天采訪搜集資料,晚上編寫刻印,非常辛苦。
在延安城西北的王皮灣村山溝窯洞里的新華廣播電臺是我黨第一個口語廣播電臺。當時的條件真是簡陋極了,為了隔音防潮,只好在窯洞四面墻上掛上粗毛毯子;沒有唱片,常常由播音員唱一支革命歌曲。在當時困難的條件下,新華社工作人員的工作是非常艱苦的,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小時以上,無所謂星期日休息的制度。大家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如何迅速地把新華社的業(yè)務開展起來,做好黨的宣傳工作。他們往往白天打游擊,晚上編寫消息,自己背著油印機和筆墨紙張,輾轉戰(zhàn)斗于敵后,直到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由于國民黨和日寇的封鎖,新華社收發(fā)電訊和通報工作所用的電池來源缺乏,又沒有交流電,為了保證收發(fā)包工作正常進行,電臺工作人員就利用手搖馬達代替干電池發(fā)電。搖馬達的工作一刻都不能停,且很耗力氣,需要不停地輪換人。在距離比較近的情況下,由女同志堅持搖一個小時的馬達可以勝任,距離比較遠的情況下,就需要相當大的電力和相當大的力氣,由男同志堅持搖3-4個小時。
由于國民黨和日寇的封鎖,同志們經常是吃不飽穿不暖,但他們富足的精神世界讓人震撼。1943年秋天,一位叫愛金森的美國評論家到新華社來參觀。在他眼里的通訊社,應該是一系列現(xiàn)代化的設備,但在清涼山上,他所看到的卻是土窯洞里原始的收報機,以及在窯洞外陽光下用土紡車紡紗、木撥子擰毛線以及收摘自種的煙葉與西紅柿的人們。他很詫異,在電務科一孔窯洞里,他問一位推光頭、穿草鞋、敞著衣扣搖馬達的青年:“生活這樣艱苦,是什么原因使你們能這樣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呢”回答好像是不經思索的:“革命,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庇謫?,“為什么你們有信心打敗日本侵略者呢?”回答是“真理主義在我們這邊,我們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有世界一切進步人類的支援?!边@樣的青年都是有信心,有崇高理想的人,就是這份信念使我們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前進。
三、赴延安新聞紀念館學習老一輩能上能下和自我批評的處事原則
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決定著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是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基本要求。在革命先烈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地方進行黨性教育、思想教育是近年來紅色旅游發(fā)展的新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也是黨強身治病的銳利武器。博古同志能上能下和自我批評的精神值得每一位黨員同志學習。遵義會議以前,他是黨中央的代理總書記,在遵義會議上,他服從多數(shù)人的決定,離開了這個工作崗位,到1941年以后,就具體管報紙、通訊社和出版局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以身作則,全力以赴。他尊重別人的勞動,但當工作上出了差錯,他又首先歸咎于自己。吳文燾回憶說:“1943年初,當時的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同志打電話向博古同志傳達說:《解放日報》發(fā)表過的十多篇對敵后根據(jù)地生產建設又指導意義的文章通訊,新華社沒有加以廣播是錯誤的,應該早日補發(fā)出去。對此,我寫了一篇檢查,交博古同志閱后轉中央辦公廳。博古同志仔細看了一遍,抽出筆來在后面批了“這個責任應由我負”幾個字,并簽上自己的名字,說聲“馬上發(fā)了”便把話題轉到其他問題上了?!本褪沁@樣勇于承擔責任的處事原則,一直激勵著我們。
四、赴延安新聞紀念館學習老一輩兢兢業(yè)業(yè)的求實精神及團結友愛的同事關系
陳笑雨也是新華社的一位老同志,他1939年到新華社,1953年離開,在新華社度過14個春秋。他眼中的李柱南,喜歡喝二兩燒酒,講話嘮嘮叨叨,但確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他對自己的工作實在是沒話說,無論從洋碼子譯成字還是從字譯成洋碼子,他熟爛到根本不用或者很少翻本子。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兩件事,一件是丁拓“可托哇,諾稀哇”的朗讀日文電稿的聲音;一件是陳龍短而肥胖的手指,拿著毛筆盡發(fā)抖,同時,鼻尖上的汗不斷的冒出來。開始以為只是那兩個人的習慣,后來才知道,丁拓的朗讀和陳龍不接斷的汗珠,是因為勞動時間過長,強度太大的緣故。延安的編輯工作1945年才初具規(guī)模,由于人力、物力以及知識的欠缺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改正的階段。半個月一次的情況匯報會,一個月一次的業(yè)務總結會,三個月還要向分社發(fā)一次業(yè)務總結通報。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塑造了一位又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老一輩革命家。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只要有生病的,大家都會拿著自己每晚做夜工的錢去買一些雞蛋、掛面之類的去看望。誰家生了小孩,大家就一同去賀喜。哪個光棍紐扣掉了,衣服破了,鞋子爛了,女同志也會搶著來幫你弄好。上級與下級,同事與同事,毫無芥蒂,彼此親近。
就是在那個戰(zhàn)斗的年代,各種生活資料極度匱乏,就是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來的富足的精神世界以及團結友愛的近鄰情感,以及自我批評的處事原則一直激勵著我們,激勵我們向老一輩革命家學習。
注釋:
[1]中辦、國辦.2004-2010年紅色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Z]
[2]孫娟娟.依托紅色旅游資源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教育載體[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4):59-63
[3]顏農秋.關于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聯(lián)合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1(7)
參考文獻:
[1]《延安時期新聞出版工作者回憶錄》,陜內資圖批字(2006)053號,2006年8月
[2]《清涼山記憶》,陜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1年6月
[3]《新華社社史資料匯編》第二輯,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華社社史編寫組編印,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