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為新
咪蒙,《南方都市報》深圳雜志部首席編輯,青年女作家,公眾號“咪蒙”創(chuàng)始人,有粉絲幾千萬。通篇瀏覽“咪蒙”系列文章,主要涉及“金錢、欲望、暴力”三大話題。文風淺顯中夾雜犀利,有趣(不少是低級趣味)中摻以毒舌——“北上廣女生已經(jīng)拉不出屎了”“離婚、墮胎、出家、發(fā)財,我才20”“去打胎之前,我爸讓我好好化個妝”“八塊腹肌的娘炮們”……這樣的文字俯拾皆是?!度嗣袢請蟆放錇椤拔淖稚倘恕薄盁嶂跃駛麂N”。江蘇網(wǎng)警也點名批評。2019年2月1日,咪蒙宣布公眾號噤聲2個月,其微博則永久關停……
“咪蒙事件”當然與文人三觀不正、沒有社會擔當有關,僅從言語審美上看,其文章問題也很多。言語審美一般指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選擇適切的話語,在語言形式上追求優(yōu)美的音韻和節(jié)奏,以符合形式美法則的言語表達信息,完成交流的目的。言語交際離不開審美選擇,是言語者審美觀、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的反映。這種審美選擇不是單方面的“任性”,還需考量交際雙方的審美期待和言語傳播的社會效應——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是非常講究語言審美的。語言不僅僅是自我宣泄和與人溝通的工具。人的言語活動,緊密關系道德問題——在中華美育精神中,“美善同體”是其核心,儒家文化對美的定義就是“里仁為美”(這里的“里”作“鄰里”講,是動詞,意為與“仁”結合在一起的東西才是美的)??鬃诱J為,個體的道德水平與語言表達的方式緊密相關,“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仁者,其言也讱”(《論語·顏淵》),“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等等,例子不一而足。
可貴的是,在重視言語道德教化的前提下,儒家文化同時也肯定語言技能是個體立身處世、提高修養(yǎng)、傳達思想和融入社會的必要條件。孔子一方面反對巧言令色,但另一方面也辯證地強調(diào)說話要有文采,要善于使用語言的魅力來增強表達、交流和宣傳的效果。所以他說“情欲信,辭欲巧”(《禮記·表記》),“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可以這樣說,“文質(zhì)并重”思想構成中國古代語言美學的理論基礎,是千百年來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上述宏觀要旨之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言語審美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第一,形象性。中國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形象特點,這是世界上其他語言所無可比擬的。美國詩人龐德曾感嘆:“用象形構成的中文永遠是詩的,情不自禁的是詩的,相反,一大行的英語字卻不易成為詩?!蔽淖值南笮螢槲覀冊诒磉_方式上的形象性創(chuàng)造了便利,故而我們早在《詩經(jīng)》時代就有“賦、比、興”的說法,以為寫詩要重視排比修辭,要用形象的比喻,使其特點更鮮明,增加詩文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這種認識同西方文藝“新批評”中所說的詩歌語言的“象征性”和“非直指性”如出一轍——戴維·休姆(David Hume)認為,在詩歌創(chuàng)造中,“每個詞都必須是一個能見的形象,而不是一個籌碼”,為了達成這一效果,就必須使用隱喻手法,“類比作為觀念外衣的隱喻……任何時候都要運用類比,因為類比會使我感到,我是在透過鏡子看另外一個世界,這也就是我所希望達到的效果”。[1]這一觀點和中國古人的“賦、比、興”是英雄所見略同,但我們的要比西方的早兩千多年。
第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簡約、委婉、模糊、充滿藝術張力的語言是美的,這也是當今咪蒙之流所特別欠缺的。言語簡約是指在交際語境中通過一定的語言策略,減少交際者的認知消耗,同時滿足交際雙方的審美期待,反對言語過度鋪張。委婉和模糊美是指由于語言具有委婉和模糊性,通過曲折、模糊的表達,避免直白和感情過于外露,給交際對象以想象空間,實現(xiàn)有意識的審美效果。孟子曾說:“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保ā睹献印けM心下》)言語通俗但含義深遠;說宏觀的道理,但取譬的是眼前的事物;三言兩語,表面看起來簡要,而實踐時空間和效用很大。這才是真正的“能說會道”。清代的袁枚曾有故事云:某公富貴后,在城里娶妾,拋棄了鄉(xiāng)下的原配。一個叫王孟端的朋友就給他寫信,但言辭上不直接責備勸勉,而是寄了一首詩:“新花枝勝舊花枝,從此無心念別離。知否秦淮今夜月?有人相對數(shù)歸期?!贝斯春筇殂魴M流,不日就挾妾而歸。[2]這個故事不僅說明了文字的道德力量,還呈現(xiàn)了言者的智慧和言語的審美特點。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課文中也有,例如《青山處處埋忠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講毛岸英犧牲后,毛主席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將兒子的遺體留在朝鮮,他在秘書請示的文件上批復,沒有長篇大論,而是摘抄了龔自珍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短短的一句詩,既表明了自己的意愿和決定,又把兒子的犧牲提升到一個英雄的高度,流露出父親的自豪感,同時還彰顯了既有人格魅力,展現(xiàn)了古文修養(yǎng)和作為詩人的個人形象。簡約、節(jié)制、含蓄又充滿文字的張力,這樣的語言就是美的,這就是我們在語文課堂中要特別關注的。
第三,古人還很重視言語的新奇美。新奇美是指由語音及詞義組合、句法結構的非常規(guī)運用而產(chǎn)生的新穎或陌生的意象,使受眾產(chǎn)生陌生化的愉悅,避免言語欣賞帶來的審美疲勞。言語的新奇美,來自于言語的創(chuàng)造能力——不一定是新造詞匯,更多的是借用舊的、別人的語言,在自己的語境中用出新意來。“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盵3]具體例子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有這樣的交警語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平安?!薄熬岂{和超速前,請將銀行卡密碼告知家人?!薄膀T摩托車請戴頭盔,否則開寶馬的同學會認出你?!薄说妊哉Z有其來歷,但也有改造和創(chuàng)新,新奇活潑,適合語境、受眾和言語目的,比一般的生硬標語更有宣傳效果。再比如有一種叫“江小白”的酒,口味辣,價格也低廉,但它的文案別有情趣?!袄崩崩保崩崩?,我是品酒小專家?!薄拔野阉械娜硕己扰肯拢褪菫榱撕湍阏f句悄悄話?!薄笆郎献钸b遠的距離是碰了杯,卻碰不到心?!薄敖“住变N量和反響不錯,文案的作者厥功甚偉,深得言語審美之妙。
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這里的新奇美必須以善良的動機、健康的趣味、正常的文化習俗為前提,不能以丑為美,把肉麻當有趣,通過出格的夸張來博眼球、獲取利益。咪蒙之流,包括網(wǎng)絡上泛濫的“標題黨”“毒雞湯”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盡管看起來他們一時能受到萬眾追捧,名利雙收,但那只是野蠻生長的網(wǎng)絡時代的產(chǎn)物,永遠成不了文化的精品,也注定是短命的。
我們的社會日趨開放,科技的發(fā)達讓更多人有了抒發(fā)性靈、表達觀點的工具和平臺。但無論是以文為生的作家,還是隨便涂鴉的寫手,有一些底線是必須堅守的。就如作家畢淑敏曾經(jīng)說的那樣,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一定要有社會責任心,帶著滿腔的感情,為人們書寫精神食糧,這樣的作者,才是最偉大的。
參考文獻:
[1]趙毅衡.“新批評”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72.
[2]袁枚.隨園詩話 [M].王英志,校點.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298.
[3]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85.
(杭州師范大學 ?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