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慧杰
河北省邢臺市人民醫(yī)院檢驗一科 054001
肺炎支原體(MP)是引起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常見病原體,約超過30%可進展為肺炎支原體肺炎,甚至會誘發(fā)其他肺外并發(fā)癥,對兒童的生長發(fā)育有嚴重的影響[1-2]。目前尚不十分清楚MP感染后致病機制,多與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免疫功能紊亂和炎癥損傷、呼吸道上皮吸附作用等有關。炎性反應和免疫損傷在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發(fā)生與進展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3]。本文對72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炎性細胞因子與體液免疫動態(tài)檢測,分析炎性細胞因子與體液免疫動態(tài)檢測對MP感染疾病的評估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72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為觀察組(輕型42例,重型30例)。納入標準:符合《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中[4]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排除合并有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者;排除免疫功能低下者、混合感染者及合并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等感染性疾病者。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齡9個月~10歲,平均年齡(5.26±1.09)歲。選擇同期在本院進行體檢的健康兒童為對照組,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齡9個月~10歲,平均年齡(5.26±1.09)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進行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疾病的對癥治療。治療方法包括抗感染、抗炎、祛痰、退熱、吸氧等綜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分別采集兩組患兒外周靜脈血3ml,觀察組患兒治療前、3d、7d及15d后均取血。行5min 的4 000r/min離心操作,取上清液,并保存在-70℃冰箱中待測。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血清補體和免疫球蛋白,前者包括C3、C4,后者包括IgM、IgG、IgA。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IL-8、IL-10、IL-13、TNF-α,試紙盒均由上海西唐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2.1 兩組免疫球蛋白、補體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3d、7d及15d后C3、C4水平低于治療前,IgM、IgG及IgA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15d后,C3、C4、IgM、IgG及IgA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免疫球蛋白、補體水平比較
2.2 兩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3d、7d及15d后TNF-α、IL-13、IL-10及IL-8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15d后,TNF-α、IL-13、IL-10及IL-8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免疫球蛋白、補體水平比較 觀察組中重型IgA小于輕型及對照組,IgM大于輕型及對照組,重型C3、C4、IgG水平高于對照組、輕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輕型C3、C4、IgG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4 兩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重型TNF-α、IL-8、IL-13水平大于輕型及對照組,IL-10水平小于輕型及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免疫球蛋白、補體水平比較
注:與重型比較,aP<0.05,與輕型比較,bP<0.05。
表4 兩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
注:與重型比較,aP<0.05,與輕型比較,bP<0.05。
兒童MP感染后早期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加上其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全、組織器官功能不成熟等,極易發(fā)生肺外并發(fā)癥,嚴重時會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5-6]。MP感染后,機體會經(jīng)歷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免疫抑制、蓄積、調節(jié)、逃逸等,自身免疫抗體與細胞因子相互誘導、制約,可形成復雜免疫調節(jié)、細胞因子的網(wǎng)絡,誘導疾病并促進其發(fā)展[7-8]。
體液免疫在機體感染MP后最早出現(xiàn)的抗體為IgM,發(fā)病4周左右即可達到峰值,一般在恢復期可恢復至正常水平[9]。MP感染后早期無典型癥狀,且IgM潛伏期為2~3周。因此多數(shù)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就診時IgM水平較高。與IgM相比,MP感染后IgG出現(xiàn)較晚,多在發(fā)病后約5周達到峰值。在免疫球蛋白含量中IgA占10%~20%,多在MP感染后約2周出現(xiàn)升高趨勢。IgA是一種重要的黏膜局部免疫抗體,當機體缺乏IgA時,其呼吸道抗病毒能力會降低,增加感染危險性[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3d、7d及15d后C3、C4、TNF-α、IL-13、IL-10及IL-8水平低于治療前,IgM、IgG及IgA水平高于治療前,;觀察組中重型IgA小于輕型及對照組,IgM大于輕型及對照組,重型IgG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多存在免疫功能紊亂,其紊亂程度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比,表現(xiàn)為IgA合成不足和IgG、IgM合成過度。MP感染免疫應答可經(jīng)補體系統(tǒng)激活、T細胞分泌細胞因子、B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而發(fā)揮。但長期存在MP感染會導致補體系統(tǒng)激活,生成大量的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病變部位有大量白細胞聚集并分泌水解酶,引起自身免疫損傷。觀察組急性期C3、C4高于對照組與恢復期,重型C3、C4水平高于對照組、輕型,提示MP感染早期可激活補體系統(tǒng),為清除和對抗病原體將有大量C3、C4生成,故重型和急性期C3、C4水平顯著升高。
炎性細胞因子和Th細胞亞群在MP致病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細胞因子可直接作用于細胞對免疫功能起反饋性調節(jié),細胞因子間的相互作用將對免疫平衡造成影響[11-12]。IL-8為趨化性炎性因子,由單核細胞分泌,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中起到關鍵性作用。TNF-α為雙向作用因子,能對機體免疫調節(jié),但其持續(xù)增高可加重或誘導炎癥反應。本文中,重型患者TNF-α、IL-8水平大于輕型及對照組,提示TNF-α、IL-8參與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分析原因在于因血液循環(huán)中進入MP異種抗原后,能使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激活,而產生大量的TNF-α、IL-8等,進而加重炎癥反應,促使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發(fā)生,并使其發(fā)展加速。IL-10對單核巨噬細胞有強效活性抑制作用,其屬抗炎因子,可對TNF-α、IL-β等生成起到抑制作用,而抑制炎癥反應,其水平下降多表示持續(xù)炎癥損傷或機體免疫功能失調[13-14]。IL-13為抗炎因子,由Th2細胞生成,參與機體抗原呈遞過程和抗炎反應[15]。
IL-13可誘導單核細胞分化,增強其MHCⅡ類分子的表達;抑制lps誘導的單核因子分泌,控制炎癥反應;誘導B細胞增殖及合成IgE類抗體,增強B細胞表面MHCⅡ類分子、CD23及CD72的表達;協(xié)同IL-2刺激NK細胞產生IFN,從而促進單核—巨噬細胞活化和TH1型細胞免疫反應。最近還發(fā)現(xiàn),IL-13還具有抑制HIV-1在巨噬細胞內復制,誘導中性粒細胞中IL-1RA基因表達和蛋白質合成等多種功能。本文中,重型患者IL-13水平大于輕型及對照組,IL-10水平小于輕型及對照組,提示MP感染后機體的抗炎/促炎系統(tǒng)紊亂、免疫系統(tǒng)紊亂,抗炎細胞分子分泌不足,可引起組織損傷和炎癥持續(xù),較MP感染的保護性免疫因子、IL-13等依賴特異性抗炎細胞因子可能較低,對機體炎癥反應控制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兒童MP感染存在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補體、免疫球蛋白以及炎性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可評估疾病分期與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