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花(莒南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產科,山東臨沂 276600)
剖宮產是一種常見分娩方式,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則是剖宮產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若患者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時,可使肢體出現(xiàn)壞死等現(xiàn)象,甚至當栓子脫落后會引起肺動脈栓塞、腎栓塞及腦栓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1-2]。該研究針對該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90例剖宮產患者因采取不同護理方案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90例剖宮產患者臨床資料,并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8.37±3.80)歲,體重 52~68 kg,平均體重(58.70±3.15)kg,初產婦23例,經產婦22例;研究組45例,年齡 22~38 歲,平均年齡(28.56±3.77)歲,體重 51~68 kg,平均體重(58.61±3.09)kg,初產婦 24 例,經產婦 21例。收集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術后給予健康指導、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等基礎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健康教育:患者辦理入院手續(xù)后,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及家屬講解剖宮產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相關知識,告知其手術方式和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便于患者進一步了解相關疾??;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內心想法,及時發(fā)現(xiàn)其不良情緒給予心理護理,通過使用聽輕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其不良情緒;飲食護理:根據(jù)患者飲食喜好及健康狀況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合理調整飲食結構,告知患者以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等飲食為主,多喝水,可多進食蔬菜水果,有效稀釋血液粘稠度,同時囑咐其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發(fā)生便秘;環(huán)境護理:護理人員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定時打掃病房衛(wèi)生,保持病房干凈整潔,保持室內通風,濕度和溫度適宜,避免患者因溫度低發(fā)生血管痙攣,致使血流速度減慢造成血栓;輸液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輸液時,注意保護患者靜脈血管,避免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
對比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情況及護理滿意度。使用該院自制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分,評分內容包括住院環(huán)境、護理服務態(tài)度、護理服務質量,滿分100分,分3個級別,非常滿意:>90 分;滿意:60~90 分;不滿意:<60 分[3-4]。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t行組間、組內比較;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和下肢腫脹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和下肢腫脹情況對比[n(%)]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該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和下肢腫脹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對剖宮產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有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近幾年,有相關研究顯示[5],剖宮產術后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而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患者完成剖宮產后,由于對疼痛的恐懼并沒有及時進行相應運動,選擇長時間臥床休息,致使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此外,患者在妊娠期間,血液呈現(xiàn)出高凝聚顯性,并且血漿纖維蛋白的濃度明顯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高了栓塞發(fā)生的概率;患者實施了硬膜外麻醉,可使周圍血管擴張,并且加上長時間在床上休息等原因,嚴重阻礙下肢靜脈回流,直接致使大量血細胞積聚,損傷靜脈壁,導致大量的有形物質積于血管壁,最終產生血栓[6]。以往臨床對剖宮產患者多實施基礎護理,但這種護理模式比較單一,未能從患者各方面所考慮,僅能讓患者病情獲得改善及護理,不能有效減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在該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了護理干預,而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且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模式,是從下肢靜脈栓塞形成的主要原因所實施的護理,能有效預防下肢靜脈栓塞,降低下肢靜脈栓塞發(fā)生率[7]。受外部環(huán)境與樣本例數(shù)等因素制約,關于護理干預對預防剖宮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在一定程度上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有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