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湯劑是藥物劑型之一,又稱湯液。用藥物煎湯,去渣取藥汁而成。中藥煎服講究多,并不是煎煮時間越長藥效越好,掌握其中的要點,藥效增加、治療效果好,若是馬虎對待則可能令藥效減半,療效大打折扣。
以瓦罐、砂鍋、搪瓷器皿為宜,嚴禁使用鐵器、銅器,以防金屬器皿與藥物發(fā)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
中藥材在制成飲片前經(jīng)過了一系列炮制,包括去雜質(zhì)、曬干等程序,衛(wèi)生條件已經(jīng)達標,不必再用水洗。不少藥材中含有水溶性的成分,水洗會讓這些有效成分部分溶于水而流失。中藥有些藥材是粉末狀的,有些藥材在配藥時要研碎,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損失,影響療效。
此外,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都易溶于水,若用水洗,會導致部分輔料流失,從而影響藥物療效。
煎藥加水量的多少受飲片的重量、質(zhì)地等影響,一般以高出藥面2厘米為宜。為了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在煎藥前先用清水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使藥材組織內(nèi)部充分吸收水分,細胞壁膨脹軟化,藥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滲透到水分中。不宜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否則藥材里的蛋白質(zhì)遇熱很快就會凝固,引起細胞壁硬化,在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后改為文火。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20~30分鐘左右。中藥煎煮是中藥飲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而當煎到飲片本身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時,這種擴散運動就停止了。此時如果再繼續(xù)煎煮,以求“又濃又少”,不僅藥物內(nèi)的有效成分不會再釋出,還可能使非有效成分(如樹脂、樹膠、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不斷溶出,這樣會使藥液中有效成分因蒸發(fā)而減少,甚至在過長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從而降低藥效。
此外,長時間煎藥還容易煎煳,過分濃縮的藥汁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服藥后會產(chǎn)生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同時煎煳的藥物成分遭到了破壞,療效也因此降低。另外有些藥物煎煳以后,產(chǎn)生了其他功效,如荊芥是解表藥,煎煳以后變成了荊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產(chǎn)生了止血效能。
煎藥時不能在中間數(shù)次加水,也不能把藥煎干(煳)了再加水重煎。多數(shù)情況下,各種類型的湯劑均應兩煎為宜,湯藥煎好后,應趁熱濾過,榨干,盡量減少藥渣中煎液的殘留量。
含有揮發(fā)成分的藥物,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不需要久煎,一般是后下,且在煎煮過程中防止有效成分揮發(fā),所以必須蓋著蓋子煎;含有金銀花、菊花等清熱藥及砂仁、沉香等芳香類藥,也不需要久煎。有些補益藥需要濃煎,但具體煎到什么程度,用多大量,需要請中醫(yī)師根據(jù)病情確定,不可擅自加量或延長煎藥時間;有些含皂苷的中藥,如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在溫度沒有達到100℃時就會開始沸騰,出現(xiàn)“假沸”現(xiàn)象,如果此時把藥從火上拿下來,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充分溶解,藥效就會受影響,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在煎煮中應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