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百年前中國留學生的家國夢

        2019-06-27 01:51:26
        文史博覽 2019年4期
        關鍵詞:清華留學生

        1909年10月,在赴美的“中國號”郵船上,一群20歲左右的年輕人,心緒隨著太平洋的海浪澎湃起伏。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沒來得及傷悼腦后剛剪掉的長辮,便踏上了漂洋過海赴美留學的征程。

        他們是第一批庚款留學生。此后的幾十年里,還將有數(shù)千名學子負載厚重的家國夢想緊隨其后,成為百年中國教育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

        這是一條怎樣不同尋常的留學之路?

        退還不實庚款用于辦學

        時間回溯到1900年,農歷庚子年。該年年初,慈禧太后企圖借助義和團“滅洋”,引發(fā)了八國聯(lián)軍的瘋狂報復。8月14日,北京被攻陷,慈禧倉皇西逃,京津遭受了駭人聽聞的蹂躪,史稱“庚子事變”。而后,在來福槍與加農炮的威脅下,大清歷史上又一屈辱條約——《辛丑條約》簽訂。其中“賠款”一項規(guī)定:中國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是為“庚子賠款”。

        此條約一出,上至朝廷下至百姓一片沸騰。如此巨額的賠款給了風雨飄搖的大清財政沉重的一擊。面對懸于頭頂?shù)膫鶆沾笊?,中國人民不堪其重,減免、廢除之聲不絕于耳。然而,列強哪肯放棄到手的肥肉?

        就在此時,一個不太“合拍”的聲音出現(xiàn)——

        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與游美學務處官員合影

        1902年,清廷公使梁誠(1864—1917,廣東番禺人)出訪美國。1872—1875年,清政府曾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梁誠作為第4批留美幼童之一,曾在美國學習和生活了6年。1881年奉召回國,后在外交上展現(xiàn)突出才能。他此番遠渡重洋故地重游,是代表清政府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商討庚款“還金”還是“還銀”的問題。

        交談之時,梁誠提出:中國“財政支絀”,若要一概以金代銀償還,“民間艱于負荷,仇洋之念益張,大局或有動搖”,后果不堪設想。海約翰聽后長嘆,有意無意地說了一句“美國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這一細節(jié)立即被梁誠機敏地捕捉到,他馬上調轉方向,開始對美國實際損失進行核查,并不失時機地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之間游說,要求核減退還不實賠款。

        經(jīng)過梁誠等人的交涉,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西奧多·羅斯福總統(tǒng)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用這筆錢幫助中國辦學,并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但前提是清廷必須先繳付,美方再以“施舍辦學”的方式退還。雙方協(xié)議,創(chuàng)辦清華學堂,并自1909年起,中國每年向美國派遣100名留學生。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續(xù)派50名留學生,直到將退款用完為止。這就是后來庚款留美的由來。

        海約翰為何會主動說“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美國又為何如此好心,促成庚款留學?

        這涉及美國對華微妙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談判之前,海約翰就給了美國代表團兩個有關索取賠款的指示:一是提報美國損失索取額2500萬美元,將損失虛報兩倍;二是與列強協(xié)議總索取額不超過1.5億美元。他的策略是,用削減美國索取額為由,在會議上要求其他列強也削減他們的索取額,并借此向中國要求貿易上的權利。但最終,美國沒能做成“好人”,卻從中獲取了兩倍于實際損失的賠償。

        不過,對于美國來說,維持一個“領土完整”的貿易市場作為其商品的傾銷地,比粗暴地瓜分和掠奪更有吸引力。他們在游說列強時的“指導思想”也頗具策略性:要維護在華利益,則中國必須安定和有秩序,這不僅是為了貿易,更是使其無法逃避對條約國家的義務。也正因此,之后美國的立場才能夠被各國接受,使庚款留學成為各國相對一致的行為。

        至于退款為何要用于培養(yǎng)中國留學生,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校長詹姆士1906年致羅斯福的一份國情咨文一語道破天機:

        梁誠

        “哪一個國家能做到成功地教育這一代的青年中國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于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上、知識上和商業(yè)上獲得最大可能的報償。如果美國在35年前就成就這件事(一度看來似乎有可能),把中國學生的潮流引向美國,并不斷擴大這潮流,那么,我們現(xiàn)在一定能夠采取精心安排、得心應手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fā)展——也就是說,使用那種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的方式。”

        多年后這段文字被庚款留學生之一的梁實秋讀到,他幡然醒悟道:“羅斯福大概是接受了這個意見,以教育的方式造就一批親美人才,從而控制中國的發(fā)展。這幾句話,我們聽起來,能不警惕,心寒,慚愧?”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正值中國學生前往日本和歐洲留學的高峰時期。1907年2月,日本宣布中國在日留學生多達17860人,而自從清末留美幼童撤回后,近30年中國赴美留學者寥寥無幾。對此,美國一份雜志不無擔憂地評論:“循是以往,恐不但美國商資絕跡于中國市場,即美國一切制度習慣,亦不能輸入中國矣。”為了與英國、日本等爭奪對華影響,美國心有焦灼,這也是其急于在1908年促成庚款留學的一大因素。

        對于美國的意圖,晚清有識官僚未必不能清醒地洞悉,但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指導之下,他們仍然對推動庚款留學不遺余力。為了將被動的文化輸入變?yōu)橹鲃拥奈幕?,當時負責學部(教育部)的軍機大臣張之洞指示,要極力爭取留學生的考選與管理權。

        在美國帶頭退還半數(shù)庚款之后,英法德等國的庚款退還問題成為中外邦交的焦點。中國國內,由蔡元培、范源濂、黃炎培、陶行知等領銜的中華教育改進社,作為全國教育界的代表,為爭取“退款”做了不懈努力,但起初并不順利。作為歐洲諸國領頭羊的英國,在美國退款之始便發(fā)表聲明,稱對中國的賠款“沒有理由做出任何變動”。不料,1914年爆發(fā)了一戰(zhàn),英國為爭取中國參戰(zhàn),不得不改變口徑,表示愿意按美國的方式退還庚款。但遲至1925年,英國國會才在蔡元培等人的游說、爭取下,正式通過“中國賠款案”,承諾將庚款余額“退還”中國,用于教育文化事業(yè)。

        至于其他國家賠款退還問題,也各有曲折。一戰(zhàn)時,中國作為與協(xié)約國并肩作戰(zhàn)的“盟友”,對協(xié)約國各國的賠款協(xié)議緩付5年。后作為戰(zhàn)勝國,自然終止了對德國和奧地利的戰(zhàn)爭賠款。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蘇聯(lián)政府宣布廢除同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并承諾從1919年12月起放棄庚子賠款(但因為沒有像協(xié)約國那樣將庚款緩付5年,所以實得賠款為各國之最)。法國在退還賠款問題上百般算計,退款撥支零星分散,但由于蔡元培、李石曾等倡導留法勤工儉學,并利用法庚款建立了北京中法大學及中法大學海外部,因而在中國近現(xiàn)代留學史中有著特殊意義。至于日本、意大利等各國,在退款問題上均花招盡現(xiàn),對庚款興學貢獻有限,在此不一一贅述。

        一場寧缺毋濫的甄選

        1909年6月,一個由學部和外務部共同籌建的奇特機構——“游美學務處”正式掛牌。該機構甫一成立,便馬不停蹄地展開了庚款留美學生的甄別選拔工作。因為按約定,首批100名學生年內就要抵美,考選后已沒有時間再進行培訓,只能“甄別”后直接派遣。

        在那個酷暑難耐的7月,一份游美學務處的考試公告在學子中激起了萬丈狂瀾。公告就招收“游學美國留學生”的資格、考試與錄取方式,做了詳細的說明。“游學美國留學生”在英文中對應的詞是“Indemnity Students”,直譯成中文就是“賠款學生”??上攵?,這帶著屈辱烙印的名字曾遭到過何等非議。但抗議的聲音很快被報名的熱潮淹沒。

        1909年農歷八月,北京史家胡同里搭起了長長的考棚,兩部要員和學務處官員周自齊(山東人,曾任駐美公使館參贊)、唐國安(曾是清末留美幼童之一,后任清華學校首任校長)、范源濂等親臨考場監(jiān)考,由京師和各省選送的603名考生魚貫而入,對號入座。考試內容不僅有國文、本國史地,還包括英文、理化、數(shù)學、幾何、外國史地等。

        而在甄選過程中,甄選部門內部出現(xiàn)了嚴重分歧:據(jù)有關記載,外務部代表唐國安主張招收16歲以下的少年,認為要像他自己那樣,從小去美國受教育,否則對外國語言“絕無專精之望”。學部主事范源濂則主張招收30歲以上的學子,理由是幼童“國學即乏功底”,有被異邦完全同化的擔憂。雙方針鋒相對,評閱考卷時,外務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學部一分未得。而學部所取的第一名,在外務部得到同樣的待遇。斗來斗去,最后發(fā)榜,正式錄取僅47人,年齡最大的嚴家騶25歲,比最年幼的曾昭權(曾國藩曾孫)年長10歲。

        這批學生大部分來自新式學堂,有很強的英文功底。從地域分布來看,多來自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省份。如江蘇、上海籍錄取人數(shù)達21人,浙江、廣東的錄取生更是多達36人,諸多內地閉塞省份則榜上無名,唯有湖南錄取考生3人,居于上述四省之后,錄取人數(shù)為內地省份之首。

        來自天津的梅貽琦考了第6名。他大概不會想到,多年后,由于執(zhí)掌清華,他會與庚款興學結下終身之緣。除梅貽琦外,首批被錄取的還有后來成為我國現(xiàn)代物理學奠基者之一的胡剛復、我國現(xiàn)代化學開山者張子高、王琎,以及后來任外交部次長的唐悅良等人。

        由于有第一次甄選的示范,之后1910年、1911年的兩次甄選顯得從容和規(guī)范。這兩次一共甄選了133人,他們中有許多人后來成為我國現(xiàn)代科教文化事業(yè)的開拓者,如后來的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語言文學家趙元任、數(shù)學家胡明復與姜立夫、冶金學家周仁、動物學家秉志、農學家過探先、生物化學家吳憲、化工專家孫學悟等。

        由于本著寧缺毋濫的精神,這三次甄別考試選拔的人數(shù)均未達到每年100人的指標。而這些“過五關斬六將”得以“晉級”的學子,無一不是學貫東西。如后來就讀機電專業(yè)的梅貽琦就十分自負于腹中經(jīng)綸:“假如我們之中有誰背誦任何中國古經(jīng)有錯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節(jié)。”而許多日后成為中國自然科學領域開山鼻祖式人物的學生,幾乎都能寫出色的古體詩,以至于研究中國近代科學的外國學者都驚嘆:為何中國科學家人人會寫詩?這種深厚的文化根基、均衡的知識結構,日后對他們的學科發(fā)展、人生規(guī)劃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砥礪清華園

        為了保證留學生質量,游美學務處成立后便開始籌建專門培訓庚款留美學生的游美肄業(yè)館。1911年2月,游美肄業(yè)館遷入清華園,正式更名為“清華學堂”(清帝遜位后易名為清華學校),核定學生規(guī)模為500名,分高等、中等各4年,高等科畢業(yè)后,相當于美國大學二年級水平。

        1911年4月19日,北京西郊清華園里,禮樂齊鳴。468名衣冠整齊的青少年學生與身著朝服的游美學務處官員,以及身著燕尾服和長袍馬褂的美國和本土教員濟濟一堂,迎來了留美預備學堂開學的第一天。這一天后來成了清華的校慶日。

        這468名首批入學的新生,是從全國各省逐一挑選出來,并通過了清華嚴格的入學考試才得以留下的。他們中有后來的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岳霖,中國重化學工業(yè)的開拓者侯德榜,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葉企孫,國學大師湯用彤、吳宓,中國真菌學的創(chuàng)始人戴芳瀾等。

        而此前考選的三批共180名“甄別生”,雖未在清華學堂接受留學前的培訓,但同屬清華留美序列,被稱為“史前期”清華生。

        對當時的學子來說,能跨進清華園的大門,是十分了得的事。但“混進”清華不代表就能高枕無憂,能否畢業(yè)還是未知。清華對學生的日??己藰O嚴,口試幾乎天天進行,月考更是例在必行。成績差的學生要留級,極差者要退學。據(jù)統(tǒng)計,1911—1921年10年間,清華共招收了1500名學生,其中除去在校肄業(yè)者383人外,被開除者301人,退學者135人,死亡的有45人,淘汰率竟高達39%。1924年留美生胡毅(湖南長沙人,教育心理學家)曾回憶:“當時我們省1916年考進清華的五個人,按成績我是第四名,到1924年畢業(yè)時,只留下我和原來第五名的兩個人。”如此高壓的學習環(huán)境,實則反映了當時積弱的中國對人才培養(yǎng)的迫切與焦灼。

        作為一所用美國退還的庚款建立起來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有著與生俱來的“美國基因”。正如英國學者羅素一針見血的論斷:清華好似一座“從美國移植來的學?!薄?/p>

        學堂除國文、中國歷史 、中國哲學等用中國教材,用中文講授外,西學課程均用美國原版教科書,用英文教授。如果學生國文課程不及格,西學課程及格,照樣可以畢業(yè),反之則不能。

        按美國公使館的要求,清華學堂一定要開設美國歷史、地理及公民課。美籍老師在課堂上更是要求中國學生將美國歷任總統(tǒng)、歷史上的偉大人物、48個州名,及大中城市、山川風物等一一熟背,還提出要開設更多的美國文學課程。時任教務長的胡敦復從培養(yǎng)中國亟須的“實業(yè)”人才出發(fā),主張多開設數(shù)、理、化課程,這引起了美籍教師的不滿。1911年暑假結束,新學期剛開始,學堂氣氛就驟然散出一股“火藥味”。一些美籍教員恣意抨擊“課程設置不當”,甚至以此為由上訴到剛成立的民國政府外交部,美國使館也氣勢洶洶地出面干涉。重壓之下,胡敦復以“不能遵辦”為由,憤而辭職。

        這一事件后,美國并未放松對清華的控制,美國史仍是必修課,課程里還有兵操一門,學生上操都得穿上美式軍服,訓練也按美國西點軍校的程式進行。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濃厚的文化輸出與滲透意味。

        在這樣的“洗腦式”教育氛圍下,學生的思想有沒有變?yōu)槌缑???yōu)異生潘光旦(社會學家)說,學校無須特別做工作,崇美思想是當時國內潮流。可見美國退款 “善意” 的輻射力之大。

        1912年,清華派遣高等科畢業(yè)生16人留學美國。這是清華成立后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此后,清華每年的高等科畢業(yè)生全部留美。大約每隔一年,學校還招收一次女生(1914年開始)和??粕?916年開始)直接資送留美。這些留美自費生也接受清華的“部分津貼”,稱為“津貼生”,如冰心即是以這種方式開啟了留美之路。以清華為中堅力量的清末民初赴美留學活動由此進入高潮。

        震撼于心,發(fā)奮于學

        如果說,尚未走出國門時,學子們對美國的向往還只是一種懵懂的憧憬,那么當他們遠渡重洋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內心的震撼則一言難盡。

        自舊金山上岸后,留學生坐火車一路向東。4天的長途跋涉后,他們終于到達了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留美學生監(jiān)督處”。每個人學習的專業(yè)、所去的學校在這里作了最后確定。當初,大廈將傾的清政府試圖實施“新政”以挽救局面,急需專業(yè)人才,同時也擔心出國學生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于是規(guī)定庚款留學生“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范諸學”。而實際上,這些負載著家國振興理想的學子,骨子里多蟄伏著科技救國的宏愿,與政策兩相共振的結果是,兩批庚款留學生117人中,學理工農醫(yī)者達104人。這種鮮明的學科專業(yè)特點,深刻地影響了此后中國的走向。

        當時,竺可楨選擇了農學,因為他覺得農業(yè)是大多數(shù)同胞生計所系。而且,他對美國的農業(yè)十分好奇,怎么會有那么多洋面、洋棉、洋布滾滾而來呢?胡適最初在其二哥的建議下,以農礦專業(yè)回國找工作容易為由,也選擇了康奈爾大學最負盛名的農學,后來卻因對其中的作物嫁接實驗毫無興趣,一年后轉而從文,并因其出色的演講才能一度成為康奈爾大學的明星人物。但胡適卻對自己“拿不下來”的農科多少有些介懷,以致在《留學日記》中不無羨慕地說:“秉志、金邦正(農業(yè)教育家,曾任北京國立農業(yè)學校校長)和過探先的農學,皆已蜚聲留學界?!?/p>

        蜚聲留學界的還有不少人,如梅貽琦,就因成績優(yōu)異被選入“SigmaXi”榮譽學會(美國獎勵優(yōu)秀大學生的一種制度);在康奈爾攻讀橋梁工程的茅以升則因參加研究生考試特優(yōu),使得該校決定,對其母校唐山工業(yè)專門學校前來就讀的學生,一律免試注冊;1913年赴美的清華學生侯德榜曾以10門功課1000分的特優(yōu)成績震驚了整個清華園,他也是哥倫比亞大學極少的雙學位博士生;趙元任則以同樣優(yōu)異的成績在若干年后仍保持著康奈爾大學歷史上平均成績的最高紀錄。

        事實上,庚款留學生在美國大多成績優(yōu)異。1909年在威爾斯頓大學學習的10名中國留學生,就出現(xiàn)了在一年內得一等獎和二等獎各5名的盛況。1915年,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學生會書記胡博淵致函《教育雜志》,表示“數(shù)年間相繼畢業(yè)人數(shù),已在四五十人以上,皆成績優(yōu)美,與西人并駕齊驅”。

        如此亮眼的成績背后,是弱國學子為富國圖強而孜孜以求的努力。當他們站在異國的土地上,深入到這個國家的肌理,真切地感知著這個國家的強大、制度的文明、社會的發(fā)達,內心的刺激一點一滴地積累。與胡適、趙元任同在康奈爾大學求學的任鴻雋耳濡目染過美國的強盛后,就曾不由地感慨道:“高樓奇云,蒸汽迷霧,鐵路蜿蜒,名城巨鎮(zhèn),類如貫珠?!薄耙娢镔|文明之發(fā)達,未有不變色卻步者?!狈从^風雨飄搖的祖國,心中難免哀嘆于霄壤之落差。在此刺激之下,這群以家國為念的年輕人無不懷揣救國夢想,汲汲于學業(yè)。

        學子們的發(fā)奮苦學還源于內心強烈的“改造中國舍我其誰”的使命感。20世紀10年代,兩個后來蜚聲中國學界的年輕人——胡適和徐志摩,都在留美日記里表達了留學生是時下中國先鋒的豪邁之言。胡適在日記中還意氣風發(fā)地引用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豪壯詩句:“如今我們已回來,你們請看分曉罷。”這種先鋒想法不是個例,1915年赴美留學的洪江(史學家)曾在傳記中記錄下了那一代人的躊躇滿志:“中國也許再也不會出現(xiàn)一群這么有自信、有抱負、充滿著愛國熱忱的青年?!?/p>

        作為眼界大開的一代,他們站在世界的高點俯瞰在屈辱中匍匐前行的祖國,對這個民族的處境自然有著更清醒的認識,對她未來的發(fā)展也有更先鋒的規(guī)劃。

        這種使命感很快迸射出耀眼的火花。

        1914年6月的一天,同在康奈爾大學求學的任鴻雋、楊杏佛、胡明復、趙元任、秉志、周仁等晚餐后聚首閑談。一向關心政治和時局的任、楊兩人將話題引向了國際和國內形勢,大家都對國內前途感到憂慮,這時有人說,我們在國外的同學能為祖國做點什么呢?大家意見很快趨向一致:中國所缺莫過于科學。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創(chuàng)辦一份科學雜志?

        為了湊足辦刊經(jīng)費,這群窮學生開展了節(jié)食競賽。在這期間,不少學生,如趙元任,還因節(jié)食營養(yǎng)不良而病倒。但這也沒有消弭他們的熱情,他們正是用這種方式,度過了創(chuàng)刊初期最困難的階段。

        接下來的整個夏天,在康奈爾大學里,大多數(shù)的中國留學生都在夜以繼日地為《科學》撰寫、翻譯文章。1915年1月,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綜合性現(xiàn)代科學雜志——《科學》月刊,在上海與國人見面了。讓國人耳目一新的是,《科學》創(chuàng)刊號第一次采用了漢字橫排法和西式標點符號,在中國出版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隨后他們意識到,只發(fā)行期刊與“振興科學,提倡實業(yè)”的宗旨相去甚遠,于是又成立了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社與《科學》雜志將美國最先進的科學知識傳送至國內,在“五四運動”之前率先樹起了崇尚科學的大旗,成為日后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源頭之一。

        與此同時,康奈爾大學的另一位干將胡適,則幾乎孤軍奮戰(zhàn)掀起了白話文運動。這場當時備受爭議的運動,日后在國內洶涌成潮,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座標志性的高峰。

        左:《科學》雜志創(chuàng)刊號封面

        右:1915年,中國科學社第一屆董事會。后排左起:秉志、任鴻雋、胡明復,前排左起:趙元任、周仁

        三年時間倏忽而過,大部分學生都順利修完了本科學業(yè)。但庚款留學的期限是5年,因此在修完本科課程之后,他們幾乎都繼續(xù)攻讀了碩士或博士學位。超出年限的留學,一般只能靠拼命讀書贏得獎學金。但即便如此,也極少有學生刻意選擇費用低廉的次等大學,他們深知自己在異國的吃穿用度皆民脂民膏,如果不去讀美國最好的學校,學到更先進的知識,而以省錢斂財為首要目的,實在有愧于國家和同胞。因此約七成的庚款留學生,如竺可楨、吳宓、胡剛復等都在繼續(xù)深造時選擇了費用明顯高出一般大學的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胡適、馬寅初、蔣夢麟、宋子文、孫科、金岳霖等則來到了哥倫比亞大學。

        文化的碰撞與堅守

        美國炫目的工業(yè)文明讓來自落后國家的學子們目不暇接,與此同時,另一種文化的滲透也襲面而來。

        “在綺色佳城區(qū)和康乃爾校園附近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與美國家庭發(fā)生親密的接觸。對一個外國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極其難得的機會,能領略和享受美國家庭、教育,特別是康大校園內知名的教授學者們的溫情和招待。”

        多年后,胡適在憶及那段留美生活時仍飽含深情,且終其一生,胡適都對美國社會及美國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

        這與教會的影響不無關系。從第一批庚款留學生踏上美國土地開始,教會便從信仰上影響他們。初抵美國,北美基督教青年協(xié)會便出面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學子給予了熱情接待,并號召美國其他各地的基督教會和基督教家庭,也以同樣方式接待中國留學生,以期讓他們接觸美國社會中最善良的男女。

        每到假期,教會針對中國留學生組織的各種圣經(jīng)學習和宣講活動層出不窮。胡適在日記里記載了1911年暑假參加類似活動的“盛況”:“中國學生到會者35人,美國學生約200人。連日聽耶教會的名人演說,講《馬太福音》,并開討論會?!睍?,有個極富煽動性的演說者“Mercer”,自言其在上大學時染上種種惡習,被其父逐出家門,從此流落在外。因身無分文,無以為生,便投河尋死,被水上巡警救起。后來信了耶穌,從此改惡行善。父親眼見兒子的改變,便與他恢復了關系。父子重逢之時,抱頭痛哭。

        演講者聲淚俱下,包括胡適在內的一干聽眾,莫不感動掉淚。于是,會終主持人發(fā)話:請愿意相信上帝的同學站起來,中國學生中當場就有7人起立,胡適便為其一。

        在以后的日記里,類似講經(jīng)聚會的記錄比比皆是。但物極必反,太多刻意的宣講,反倒讓胡適踏進基督門檻的那只腳又縮了回來:“看透了耶教會用‘感情’的手段俘虜青年人的‘把戲’,開始對耶教會很反感?!倍嗄旰螅m得意地展示自己收藏的各種版本的《圣經(jīng)》時,忍不住感嘆,如此大量的收藏,居然是“出于我這個未經(jīng)上帝感化的異端胡適之”。

        中西文化信仰碰撞的痕跡在第一批庚款留學生王琎的日記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王琎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幾乎每隔幾天便去參加一次學校的基督教青年會組織的講座和討論,每次聽完講座回到宿舍,他都會把這些觀點和他出國前學到的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作比較。如在提及改造世界時,他曾思考,“役道如何,宗耶學墨”,“宗耶”就是以耶穌為信仰,“學墨”,即認為中華文明中墨子思想也不能丟。基督教青年會談心理作用,王琎認為其大意與孟子“持其志,無暴其氣”相同。凡此種種,無不體現(xiàn)出中國留學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深刻思考。王琎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在當時的留學生中是比較典型的。

        事后考察庚款留學生的信仰歸宿,發(fā)現(xiàn)皈依基督者寥寥,牧師的苦口婆心和教徒們的現(xiàn)身說法,終究沒能讓基督在這批年輕人的思想里扎根。

        基督信仰不能順利“嫁接”于中國良木之上,西方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面前,已然失去了它幾百年來所向披靡的征服力。這種現(xiàn)象細思起來,并不難于理解,這群年輕人生于中國文化的土壤,長于國學經(jīng)史的滋養(yǎng),當與西方文化發(fā)生碰撞,很自然地以自己原生的傳統(tǒng)文化為基準去掂量,其中或許還夾雜著風口浪尖上的弱國學子的警惕。更重要的是,相對于移植西方信仰,他們對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的需求顯然更為迫切。

        但不管怎樣,胡適們在如此這般善意“包裝”的遠郊世外桃源中,感受到了云淡風輕的愜意,而他在波士頓的同學就不得不直面慘淡的社會。在那里,他們目睹了自己的同胞在排華風潮中,如螻蟻一般被人踐踏掙扎求生的慘狀,甚至在這種族歧視的大環(huán)境下,處于被禮遇群體的庚款留學生,也不能完全幸免于難。

        1917年5月,就讀于麻省理工學院的侯德榜、張貽志與3位美國同學在任課老師帶領下去工廠實習,6人同行,美國關卡卻獨獨不放兩位中國人通行,百般交涉而無果,只能取消出行。1923年秋,有3位自費來美的廣東學生在西雅圖上岸時被關禁,在科羅拉多大學就讀的謝奮程聞訊后,以清華團體名義前往探望,卻不讓相見,多方求援,不能解決,一個月后,此3人被原船遣返。諸如此類事件,屢見不鮮。

        無所不在的種族歧視,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國政府在文化上的良苦用心。20世紀40年代,梁實秋在《羅隆基論》中如是說:“他(羅隆基)在外國讀書的時候,眼看著華僑受外人欺侮,他自身也感到受外人歧視,尤其是在種族偏見最深的美國尤然,所以他很自然地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p>

        身在異國,黃皮膚黑頭發(fā)的迥異形象,被擠壓的生存環(huán)境,很自然地強化了這群年輕學子的民族認同感。1914年《留美學生季報》發(fā)刊詞中的一句話讓人讀之感念:“吾留美同人負笈海外,國人之所期望,父老之所訓誨,故無日不以祖邦為念……” 隨后,黃花崗起義、護法運動、武昌起義……一次次的家國之變,也對萬里之外的熱血游子產(chǎn)生了激烈的沖擊。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不平等的“二十一條”,意圖獨占山東,陳鶴琴(兒童教育家)聽到這一消息,與其他中國留學生每周五絕食一餐達半年之久,以表明臥薪嘗膽之志。哈佛大學哲學系王士杰、麻省理工電機系袁鐘鍂、威斯康辛大學方仁裕等,甚至憤而中斷學業(yè)回國,準備參加戰(zhàn)斗。

        1918年留美的李濟(考古學家)坦承:“一般來說,做留學生的都想學點什么,以備回國服務,極少(我不能說沒有)預備在美國居住下去?!边@段話說出了大多數(shù)庚款留學生真實的心態(tài)。

        正是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一批又一批飛出國門的學子,義無反顧地回到滿目瘡痍的祖國,為動蕩的中國注入前進的力量。來去之間,是報效國家的赤子情懷。

        盜火者:照亮中國前行道路

        在美國的極力推動下,庚款留美學生人數(shù)猛漲,到1939年,獲得博士學位的留美學生有2097人,而同時期留日的不足100人。

        就在庚款留美一路高歌猛進時,庚款留英終于在1933年正式落地。從1933年到1947年,中國向英國選派了9屆共193名留學生。這批庚款留英生選拔起點高,留學期間紛紛取得成就。這同樣是一份長而顯赫的名單:后來成為“數(shù)學三杰”之一的許寶祿、文學大師錢鍾書、化學家盧嘉錫、物理化學家及核化學家吳征鎧、核物理學家戴傳曾、中國近代應用數(shù)學奠基人錢偉長、中國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郭永懷、航空教育家黃玉珊等。

        相對于庚款留英學生考試選拔之嚴格,留法門檻就低了不少。從1919年3月第一批有組織的學生赴法到1920年2月,短短一年之內,竟有20批1700多人赴法勤工儉學,這在留學史上殊為罕見。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李立三、蔡和森、蔡暢、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儉學的。值得一提的是,法庚款撥支零星分散,實實在在獲此資助的留學生并不多,但由于留法勤工儉學活動的大規(guī)模開展,以及北京中法大學和中法大學海外部的存在,也培養(yǎng)出了不少名人、偉人?!坝晗镌娙恕贝魍?932年自費赴法留學,第二年注冊為里昂中法大學學生,獲得公費留學兩年的資格。同年11月下旬,研究法國文學的羅大綱也來到這里,與戴望舒成為同室好友。里昂中法大學還培養(yǎng)了后來的著名微生物學家閻遜初、中國細胞生物學和實驗生物學的創(chuàng)始人與奠基人朱洗等。而留學期間參加中共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學子們,回國后多投身革命斗爭第一線,成為南征北戰(zhàn)的將帥,譬如陳毅。

        除此之外,從1929年到1934年,中比(比利時)庚款委員會委托中國教育部門先后分5批,招考選派留比利時學生74名,其中有后來的生物學家、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大氣電學家與水聲學專家汪德昭,工程力學家錢令希,畫家吳作人,等等。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百年前的中國,似乎可以清晰感受到這個古老國家近代化車輪艱難起步時的喘息,而推動車輪起步和加速的力量背后,拖著庚款留學的長長的尾音。

        在很長時間里,因為背負著洗刷不掉的“國恥”色彩,庚款興學不太被人提起,但當我們摒棄一貫的偏執(zhí)和骨子里的自卑,用一種大度和開放的姿態(tài)去審視這段歷史,不得不承認它存在的重大意義。從晚清到民國,軍閥混戰(zhàn),政府無力發(fā)展教育,正是庚款這筆相對穩(wěn)定的資金,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現(xiàn)代學界的開路先鋒和奠基人。

        百年前,張之洞曾以一篇《勸學篇》,勸導當時的青年努力學習西方科學文化,以此為基礎去創(chuàng)造中國新的現(xiàn)代文明,從而獲得與西方文明相抗衡的力量,這里面有著一種近乎釜底抽薪的決絕。歷史終究是按照張之洞們設計的劇本上演了。庚款留學從1909年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結束,延續(xù)了近半個世紀,一批批熱血青年前仆后繼追逐夢想而去,又滿載知識歸來,他們是一群“盜火者”,用西方科技的火種,照亮了中國現(xiàn)代化的征程。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接力奮進的火炬代代相傳。歷史已向當代青年發(fā)出召喚,唯有堅定信念,以夢為馬,鼓足干勁,砥礪奮進,方能不負韶華,不辱使命。

        猜你喜歡
        清華留學生
        清華十《四時》中一種特殊寫法的“中”字
        清華簡第八冊《心是謂中》補說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騎行上清華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教室留學生》
        童話世界(2019年14期)2019-01-13 07:08:20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小學科學(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何清華:邂逅心理學
        科學中國人(2018年8期)2018-07-23 02:27:00
        釋清華簡《越公其事》之“憂”字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 亚洲VA不卡一区|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不卡| 免费av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成人亚洲| 成人国产av精品麻豆网址|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高潮| 亚洲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天涯成人国产亚洲精品一区av|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蜜芽|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在线观看| 色999欧美日韩| 中文字幕中文一区中文字幕| 婚外情长久的相处之道|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日韩亚洲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一页|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漂亮的小少妇诱惑内射系列| 高清国产国产精品三级国产av|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丁香六月久久| 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天堂|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av影片| 毛多水多www偷窥小便| 亚洲av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av一区二区| 天天综合天天爱天天做|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成人无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专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