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AS)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病理過程,與血管內皮損傷、脂蛋白浸潤、炎性細胞浸潤、氧自由基的產生等因素有關,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1999年Ross[1]教授提出理論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炎性過程的開始。頸動脈粥樣硬化(CAS)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部分,因其病變的解剖學位置表淺,成為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
中醫(yī)學并無CAS病名,根據中醫(yī)學理論,CAS多見于中醫(yī)“瘀血”“氣虛”“痰濁”等范疇。其病因在血脈,根在臟腑,病機為臟腑虛損,加之血瘀、痰濁、濁毒等外邪入侵所致本虛標實之證。有研究表明:參芪柔脈合劑能顯著調節(jié)實驗兔的血脂水平及改善病理變化[2]。本試驗將在前期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參芪柔脈合劑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病人血脂、血清炎癥因子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觀察對象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0月邯鄲市中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治療,并符合要求的87例CAS病人為研究對象,男54例,女33例;年齡40~75(67.43±7.43)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齡(66.88±6.72)歲。對照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齡(68.59±5.36)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CAS超聲診斷標準 參照2012年周永昌《超聲醫(yī)學》(6版)[3 ]確定診斷標準:頸動脈內膜光滑完整、IMT<1.0 mm為正常;1.0 mm≤IMT<1.2 mm為內膜增厚;IMT≥1.2 mm為斑塊形成。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計算方法[4]:分別測量斑塊的3條直徑,選直徑最大的兩條分別作為長、寬,相乘得出斑塊面積。
1.3 納入標準 經頸動脈超聲檢查診斷為頸動脈粥樣硬化(IMT≥1.0 mm或有斑塊)者; 年齡40~80歲者;自愿接受此次研究并簽知情同意書者;可理解調查表內容;既往未使用中藥制劑治療AS者。
1.4 排除標準 年齡<40歲或年齡>80歲者;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人;惡性腫瘤病人;精神病病人;4周內有急性感染病人;結核、肝炎及其他傳染病病人;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5 脫落標準 病人決定退出試驗;出現變態(tài)反應和/或嚴重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病人出現其他疾?。灰缽男圆?;失訪。
1.6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穩(wěn)定血壓、控制血糖等常規(guī)治療。①對照組采用辛伐他汀膠囊(揚子江藥業(yè)集團四川海蓉藥業(yè)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0636)治療,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療程3個月。②觀察組在常規(guī)基礎治療上聯(lián)合辛伐他汀膠囊治療,加用參芪柔脈合劑,組方:黃芪、人參、桂枝、金銀花、蒲公英、大黃、生地黃、白芍、川芎、生山楂、半夏、制何首烏、甘草等。中藥湯劑由本院煎藥室統(tǒng)一水煎包裝,口服每次100 mL,每日2次,療程3個月。最早入組時間為2015年11月,最晚入組時間為2016年10月,2016年10月研究結束。87例病人均未失訪。
1.7 觀察指標 頸動脈超聲檢查IMT、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血脂指標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清炎癥因子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
1.8 安全性評估 嚴密觀察并統(tǒng)計病人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肝腎功能異常、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肌痛、胃腸道反應等。
2.1 兩組血脂指標變化 治療后兩組TC、TG、LDL-C均較治療前降低,HDL-C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C、TG、HDL-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HDL-C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圖1。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比較,# P<0.05
2.2 兩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比較 治療后兩組IMT、頸動脈斑塊面積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MT、頸動脈斑塊面積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圖2。
2.3 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IL-6、hs-CRP、TNF-α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6、hs-CRP、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圖3。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P<0.05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不良反應(肝腎功能異常、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肌痛、胃腸道反應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注:P>0.05
中醫(yī)學對動脈粥樣硬化的認識可追溯到《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脈者,血之府也”,《素問·痹論》“心痹者,脈不通”。中醫(yī)認為其發(fā)病與外感六淫、飲食不調、情志內傷等因素有關[5],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機總屬本虛標實,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為本,痰濁、瘀血、濕熱、邪毒為標。大量實驗研究已證實,中醫(yī)藥可達到一定程度穩(wěn)定斑塊的目的[6]。近年來,中醫(yī)藥干預AS的臨床研究逐漸增多,按治法大致分為活血化瘀法(代表方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煎)、健脾消痰化濁法(代表方瓜蔞薤白半夏湯)、補腎健脾法(四物湯、保和丸)等,亦取得理想療效。參芪柔脈合劑組方為:黃芪、人參、桂枝、金銀花、蒲公英、大黃、生地黃、白芍、川芎、生山楂、半夏、制何首烏、甘草。諸藥合用,標本兼治,共奏益氣活血、溫陽散結、化痰通絡之功效。
AS的發(fā)病機制有多種學說,如炎癥學說、免疫應激學說等。目前大多數學者支持炎癥學說,從細胞內皮功能障礙、脂質代謝異常沉積、炎癥因子產生、泡沫細胞形成直至AS斑塊的形成,各個階段都有炎癥因子的參與[7]。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用炎癥因子作為評價治療AS臨床療效的指標。hs-CRP是炎癥反應的敏感標志物,存在于AS病變局部的平滑肌中,其水平與AS活動度、嚴重程度及預后呈負相關[8]。IL-6參與抗炎、組織損傷等反應,研究表明,IL-6可加強巨噬細胞對LDL-C的攝入,促進泡沫細胞的形成[9]。TNF-α是調節(jié)細胞生長和分化的細胞因子,在組織創(chuàng)傷愈合和修復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0]。脂質為生物體內的重要物質,血漿脂質水平高于正常水平,與AS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高脂血癥是導致AS的危險因素[11]。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TG、TC、LDL-C、IL-6、hs-CRP、TNF-α、IMT、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均顯著下降,HDL-C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治療后TG、TC、LDLC、IL-6、hs-CRP、TNF-α、IMT、頸動脈內膜斑塊面積低于對照組,HDL-C高于對照組。說明參芪柔脈合劑具有較好的逆轉斑塊和抗炎作用,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參芪柔脈合劑能改善血脂情況、抗炎、減小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其具體機制可能與組方藥物中含有黃芪多糖、三七皂苷等具有調節(jié)血脂、穩(wěn)定斑塊作用的藥物成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