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啟蒙
〔摘 要〕魏晉時期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親人流離失所,國家被割裂,造成人性的毀滅,生命像螞蟻一樣被踐踏。然而,這個時代是中國藝術精神的輝煌時代,受魏晉自然觀影響下的樹圖像,作為魏晉士人在有限生命里無限追求“任自然”精神中所興盛的意象藝術,及樹圖像作為具有穿透具象自然世界折射復雜美學境界中的視覺畫面,是我們探尋魏晉美術對中國藝術本體本源生成的影響、魏晉士人對生命領悟與藝術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系、中國古代美術對當代美術的價值意義時,所不能忽視的藝術審美產物和關鍵突破口。
〔關鍵詞〕魏晉;自然;藝術
一、魏晉自然審美之風形成的社會背景
東漢末期土地兼并加劇,魏晉社會矛盾空前激烈。在政權斗爭期間,作為統(tǒng)治者的儒家豪族受到嚴峻挫折,非儒家的寒族在此時催破了儒家豪族的精神堡壘,崛起的新社會階層與舊統(tǒng)治階層在思想文化等領域皆成兩立的局面。黑暗的社會風氣迫使魏晉士人將情志寄托于政權并未觸及的玄學意識形態(tài)領域,藏匿回自然慈母的懷抱,自然審美之風因而盛行。
二、樹是魏晉自然之美藝術精神的靈魂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騿枺骸皶鹤『螣?!”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世說新語》節(jié)選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曹植《田野黃雀行》節(jié)選
雖自古美之精神底蘊便不可與自然分家,然“自然”的概念是不斷發(fā)展的,魏晉喪亂之極,時人痛貫心肝。他們徘徊于自然,戲謔人生,虛無的談玄論道滲透到了自我藝術審美,寫入了時代文化。其士人在前行中飽嘗虛無幻滅形成云淡風輕的風格情操,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中均有體現(xiàn)。如通過“竹”“高樹”“殘柳”等意向,述人物嗜樹如癡、載創(chuàng)作者時代回聲、立作品心靜之假象藝術基調。
三、豐富的魏晉樹圖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樹圖像體現(xiàn)在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方面的體系龐雜,近年來學術界引進圖像學研究方法,旨在推動傳統(tǒng)美術學、考古學中圖像領域研究的發(fā)展。應用圖像學研究方法研究魏晉時期樹圖像及其樹圖像之中蘊含的獨特時代之美,并不單純強調對樹的純藝術形式研究,而是以結合特定時代與宗教、哲學、文學、科學、政治還有社會生活等綜合因素而成的,于形式與內容雙重力量之上揭開魏晉樹圖像的神秘面紗。
1.神話與神樹
“建木在都廣,眾地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薄痘茨献印さ匦纹窚壬嫌蟹錾?,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經·大荒東經》
關于人類文明史,起源于神話傳說,都有著“樹”的神圣植物意象,森林是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搖籃,同樣魏晉時期的樹圖像也保留有早期人類圖騰的意義,承載著生命起源和宇宙智慧的重要隱喻與象征,即其圖像往往象征著太陽,代表東方,也象征著人類之始祖與之對樹的信仰崇拜等。
2.桑樹圖像與民俗生活
在魏晉出土的大量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中,《采桑圖》尤為多見,桑樹的畫法輕松灑脫,在當時社會苦不堪言的情況下,采桑圖體現(xiàn)的樂觀精神尤為使人敬佩。中國農業(yè)社會歷經千年,農民務農采桑的傳統(tǒng)直至今天依舊延續(xù)。采桑圖等磚畫(壁畫)十足的將一幕幕魏晉時期人民日常生活展現(xiàn)于觀者眼前,生動傳神不失風采,體現(xiàn)了完美的藝術價值與歷史記錄功能。
3.樹圖像與樹林玄風
樹,在中國文化歷史發(fā)展上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魏晉南北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樹木圖像大量出現(xiàn)在各種藝術載體上,這意味著中國藝術史上的重大轉折。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宗炳的《畫山水序》中,樹木已漸漸脫離附屬地位,從一種完全的自然界之物向成為繪畫及藝術品中的主題過渡,逐漸成為具有社會內涵意義的意象。
現(xiàn)有資料來看,把樹作為品藻士人品格的象征物,是魏晉風骨的最高體現(xiàn),樹木在表現(xiàn)人物精神氣質時使得原本描繪他的神韻、傲骨更加淋漓。柳樹、銀杏這些常見樹木等在魏晉美術中被賦予美好含義,成為一種褒義的形容詞。用來形容一種煥然一新的意緒、一種等待探索的新鮮、一種脫塵出俗的逃遁、或一種依戀至深的情感,并且其中也包含了強大的敘事功能。
4.宗教中的樹圖像
魏晉時期的人對于樹的看法就像兒童時期的我們,雖然不能很清晰地理解世界;但對一片樹葉或者地上的泥巴總是執(zhí)著又朦朧地好奇探索,然后將所思所想涂鴉、刻畫在歷史長河中。當人們不能向現(xiàn)實所求,便轉而向精神世界探索,在絕望之時寄情老莊,培育佛教滋生的土壤,提出了包含宇宙觀的終極追問。魏晉時期宗教救贖無處不在,且受域外文化影響,雜糅各學派學說,樹在宗教藝術中扮演了重要且又相較不同的角色。啟迪智慧的形象較為普遍,因圖像的宣傳功能極為重大,樹圖像也擔任敘事角色。在魏晉佛教中的菩提樹、高榕、貝葉棕、檳榔和糖棕還承擔了長壽等積極含義,為苦難中的人們帶去希望。
結 語
當今反思魏晉時代自然美之簡靜沉厚,回望魏晉樹圖像之超然玄絕;可嘆表象不斷變化的樹圖像之生成根植于遠古記憶,符號化地留存于人類意識深處。在魏晉詩畫浸染山水思維的影響下,樹圖像凝結著自由思想與自然之美價值觀,擁抱人類對自然難以言說的依賴與喜愛,一并促進魏晉時代中國藝術精神意義性的轉折,得山水畫的獨立成科延綿至今。
(責任編輯:楊建)
參考文獻:
[1]〔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 [M].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
[2]鄭巖.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考古新視野叢書)[C].文化出版社,2002.
[4]劉波. 玄學與魏晉藝文[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5]劉濤. 圖像中的魏晉風度[D].浙江大學,2016.
[6]尹芳.樹的象征意義及其心理分析探索[J].社會心理科學,2009.
[7]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