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德珺 LIAO De-jun 張秀霞 ZHANG Xiu-xia 顏雷雷 YAN Lei-lei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urses' compassion fatigu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 The general demographic data questionnaire, Moral Distress Scale-revised (MDS-R), and medical staff compassion fatigue scal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270 nurses from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11 tertiary Class-A hospitals in Zhejiang Province. Results The moral distres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was at a mild level; and compassion fatigue were at a medium level.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howed that moral distres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mpassion fatigue.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score of moral distress, the position, the satisfaction with income, the satisfaction with the night shift arrangement, and the self-cognition of whether being qualified for the job we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passion fatigue in nurse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p<0.001). Conclusion Compassion fatigue existed in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it should be addressed with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influencing factors.
同情心疲乏(compassion fatigue,CF)是指,對遭受疾痛的人提供關懷照護后出現(xiàn)的情緒壓力[1]。同情心的經(jīng)常運用,會造成護士對待事物的消極反應,同時不利于工作積極性和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2]。道德困境(moral distress)是指,個體知道應該采取的正確行動,但由于內(nèi)部或者外部的各種原因無法實行時產(chǎn)生的痛苦感受和/或心理失衡[3]。急診科護士作為醫(yī)院的特殊護士群體,長期面對急危重癥患者,容易出現(xiàn)情感過度支出及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心理失衡情況。本研究旨在了解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的現(xiàn)狀及同情心疲乏與一般人口學和道德困境的相關性,為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jù)。
1.研究對象。于2018年1月至4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浙江省11所三級甲等醫(yī)院的270名急診科護士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注冊護士。排除標準:(1)預計調(diào)查期間外出進修、休假者;(2)實習護士。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參加本次調(diào)查研究。
2.方法。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調(diào)查工具:(1)一般資料調(diào)查問卷。自行設計問卷,內(nèi)容包括:性別、年齡、工作年限、職稱、職務、婚姻狀況、學歷、對經(jīng)濟收入是否滿意、對急診科夜班安排是否滿意、認為自己能否勝任急診科工作、是否曾因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考慮離開原工作崗位、是否考慮離開現(xiàn)工作崗位。(2)中文版護士道德困境量表(Moral Distress Scale-revised,MDS-R):該量表由國內(nèi)學者孫霞[3]翻譯而成,內(nèi)容包括:個體責任、不能維護患者最大利益、價值沖突和損害患者的最大利益4個維度,共22個條目,得分越高道德困境越嚴重,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79,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shù)分別為 0.846、0.724、0.738 和 0.566,顯示其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3)醫(yī)護人員同情心疲勞量表:該量表由李小琴[4]編制,適用于我國醫(yī)護人員,包括:精神緊張、熱情喪失、行為消極、情感淡漠、能力懷疑和斗志喪失6個維度,共36個條目,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shù)在0.701~0.818之間,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79,信效度良好,可用于護士同情心疲乏的測量評估。
3.調(diào)查方法。研究對象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知曉問卷填寫要求,獨立填寫。本研究調(diào)查對象為270名急診科護士,回收有效問卷248份,有效回收率為91.9%。
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構成比進行描述;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得分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shù)分析道德困境與同情心疲乏的相關性;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法對同情心疲乏進行影響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得分的單因素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急診科護士的年齡、工作年限、職稱、職務、對經(jīng)濟收入是否滿意、對急診科夜班安排是否滿意、認為自己能否勝任急診科工作、是否因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考慮離開原工作崗位、是否考慮離開現(xiàn)工作崗位是同情心疲乏的相關因素。見表1。
2.急診科護士道德困境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情況。急診科護士道德困境總分為37.15±30.24分,條目均分為1.76±1.44分;道德困境各維度條目均分最高的維度為損害患者的最大利益,該條目均分為2.01±1.77分。見表2。
表2 急診科護士道德困境量表評分(n=248)
3.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3。
4.急診科護士道德困境與同情心疲乏的相關性分析。正態(tài)性檢驗,道德困境總分不呈正態(tài)分布,同情心疲乏呈正態(tài)分布。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shù)分析,結果顯示,急診科護士道德困境與同情心疲乏呈顯著正相關(p<0.05)。見表4。
表1 急診科護士基本信息(n=248)
表3 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得分(n=248)
5.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同情心疲乏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方差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資料及道德困境總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對經(jīng)濟收入是否滿意、道德困境總分、認為自己能否勝任急診科工作、是否因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考慮離開原工作崗位、對急診科夜班安排是否滿意為護士同情心疲乏的影響因素(p<0.05)。自變量賦值見表5,回歸分析結果見表6。
1.急診科護士道德困境處于輕度水平。本研究中急診科護士道德困境總分為37.15±30.24分,處于輕度水平。與腫瘤科、重癥監(jiān)護室護士相比,道德困境得分較低[5-6]。分析原因如下:急診科與腫瘤科及重癥監(jiān)護室相比收治的患者周轉(zhuǎn)率快及治療效果較好;《“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7]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意見》[8]中強調(diào)要“加強醫(yī)德醫(yī)風建設”,著重提升醫(y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yǎng)和職業(yè)素質(zhì)。我們應認真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加強人文關懷相關知識的培訓,為整體提升急診科護士應對道德困境及醫(yī)患糾紛的能力。該研究的調(diào)查對象在崗時間較短,低職稱、無職務人員較其他研究項目的比例高。有研究表明[9],工作年限越長、高職稱、有職務的護士經(jīng)歷的道德困境水平越高。對于臨床工作中的道德困境問題,美國重癥護理協(xié)會給出了“4A”循環(huán)模型:ask、affirm、assess、act。“4A”分別為詢問查找道德困境的原因;對解決道德困境進行承諾;對臨床護士工作中的道德困境程度進行相關評估;最后采取行動解決困境問題[10]。
表4 急診科護士道德困境與同情心疲乏的相關性(r)
表5 自變量賦值
表6 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248)
2.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水平為中等偏下。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總分為79.95±20.05分,條目均分為2.22±0.56分,為中等偏下水平,低于ICU及腫瘤科護士[11],這可能與急診科收治的患者較比腫瘤科及重癥監(jiān)護室周轉(zhuǎn)率快有關。本研究中,參加工作時間4~10年的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水平與其他時段人員相比更高,與陳煒等人[12]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職務越低的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水平越高,與吳姣娣[13]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參加工作時間4~10年、職務較低的急診科護士承擔了較大的工作量,急診科危急重癥患者較多,護士本身承受了更大的心理應激壓力。國外研究顯示[14],同情心疲乏彈性在護士應對同情心疲乏中具有良好的作用,可有效降低護理人員的同情心疲乏水平。
3.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的影響因素分析。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經(jīng)濟收入是否滿意、道德困境總分、認為自己能否勝任急診科工作、是否因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考慮離開原工作崗位、職務及對急診科夜班安排是否滿意是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的影響因素。
急診科收治急危重癥患者,護士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工作技術性強,對護士的責任心有更高的要求。有研究發(fā)現(xiàn),急診科護士存在顯著的精神壓力,與心理安全氛圍感和精神幸福感存在顯著的相關性[15]。有研究表明[16],當急診科護士面對急危重癥患者時,本能的會產(chǎn)生同情心理,但長期同情心的透支會導致情感和精神的透支,進而產(chǎn)生厭惡心理,失去原有的同情心,即所謂的同情心疲乏心理。護理管理者應關注護士的心理變化,對低年資、低職務的護士定期進行心理疏導,給予心靈關懷。同時,根據(jù)工作需求合理分配工作量,減輕急診科護士的同情心疲乏水平。
認為自己不能勝任急診科工作的護士,同情心疲乏得分高于其他護士。急診科護士自覺能否勝任護理工作是一種主觀判斷,是護士對自己高質(zhì)量完成本職工作所具備的自我效能感[17]。護士的消極應對水平越高,壓力越大,其自我效能感越低,這將嚴重影響護士對待急診科護理工作的積極性。消極應對同樣會使護士產(chǎn)生工作倦怠,不利于護士良好心理資本的積累,增加工作倦怠感,最終將增加護士的同情心疲乏[17]。為此,應采取積極的策略應對護士不能勝任急診科工作的主觀判斷,提高其積極應對的能力,降低護士的同情心疲乏水平。
對科室夜班排班的滿意度低及對經(jīng)濟收入滿意度低的急診科護士同情心疲乏得分較低。急診科護士夜班次數(shù)增加、時間延長、管理者夜班安排不合理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護士重新選擇工作及自身感受到的被關懷程度,進而增加同情心疲乏的發(fā)生率。建議急診科護理管理者實施柔性管理,采取彈性排班制度,合理安排護士的工作與休息時間,在保證護理質(zhì)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同情心疲乏發(fā)生率。有研究表明[18],薪酬待遇水平低是護士離職率高的一個原因。護士的經(jīng)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創(chuàng)造價值的表現(xiàn),較高的經(jīng)濟收入肯定了護士工作的能力和積極意義,較低的經(jīng)濟收入則不利于護士工作積極性的提高。所以,醫(yī)院管理者應盡可能提高護士的經(jīng)濟收入水平和對薪資收入的滿意度,增加工作積極性,降低同情心疲乏的發(fā)生率。
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道德困境和護士的同情心疲乏水平顯著相關。護士道德困境越嚴重,同情心疲乏越明顯。國外研究[19]表明,道德困境會增加護士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水平,負性情緒的存在不利于護士良好心理素養(yǎng)的形成和對患者實施良好的人文關懷照護。 急診科是收治突發(fā)疾病、意外創(chuàng)傷患者的科室,急診科護士往往需要對患者付出更多的人文關懷。 現(xiàn)階段我國仍存在臨床護士匹配不足的情況[20],護士很容易因為遇到的道德困境與高強度、高負荷的工作而導致同情心疲乏。護理管理者應關注護士經(jīng)歷道德困境的頻率和受道德困境困擾的程度,對有道德困境的護士進行一對一的關懷與指導,同時可開展相應的道德困境講堂和培訓,提高護士應對道德困境的積極應對水平。
綜上,急診科護士的同情心疲乏水平不容忽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護士應積極調(diào)整自身心態(tài),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提高自身的同情心疲乏彈性水平。護理管理者應重視非權力影響力的重要性,恰當?shù)貙嵤┤嵝怨芾?,在保障護理質(zhì)量的情況下,合理進行人力資源調(diào)配和班次管理??啥ㄆ陂_展人文關懷教育主題活動和積極應對道德困境的培訓,提高護士的整體身心健康水平,減輕同情心疲乏的發(fā)生率和在護理工作中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護理工作質(zhì)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