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同濟科技職業(yè)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龍坪隧道穿越淺埋山谷復雜地層,圍巖地質包括泥質粉砂巖、粉砂質頁巖以及石英砂巖層,隧頂風化土層為1.50~3m左右,上覆巖層在5~25m左右,巖層普遍傾角在40°~45°之間。實施常規(guī)爆破挖掘,在穿越最低山谷部位時,地表發(fā)生塌陷,洞內出現(xiàn)塌方,終致塌陷塌方連通(見圖1)。
面對如此復雜軟弱的工程地質條件,控制擾動和盡可能保證理想的成洞質量,是重要的工程策略和技術選項。而了解和掌握擾動層與隧道初襯間的工程應力影響關系,又是達成或強化上述施工技術實現(xiàn)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術環(huán)節(jié)。
圖1 案例隧道工程塌陷塌方現(xiàn)場
模型45m×35m×40m(長×寬×高),隧道模擬取3.50m×2.20m下矩和1.75m的上圓半徑。模擬風化土層深取3m,隧道山谷處上方取5m厚巖層。隧道周邊影響層考慮1.50m。巖層參數見表1。
表1 巖層模擬力學參數
表2 模擬分析工況
3.1.1 工況一
隧道施工開挖至谷底位置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沉降分布值(見表3),繪制對應條件下的斷面隆升沉降分布曲線(見圖2)。
表3 開挖至谷底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沉降分布數值統(tǒng)計
圖2 開挖至谷底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沉降曲線
表3和圖2揭示,在巖層黏聚力下調為0.35MPa后,無論沉降還是隆升均保持穩(wěn)定上升之勢,尤其是當巖層強度參數在70%以下時,圍巖位移變化最顯著,其中,沉降值的浮動變化表現(xiàn)為1.35~79.00,而隆升更是達到了1.20~850.00,但就整體來看,距離山谷越近位移變化越明顯,經實地勘察之后,決定以臨近圍巖為切入點進行開挖。在巖石強度參數得到進一步強化之后,沉降(隆升)值則明顯降低,只達到了弱參數條件下的2.2%~74.26%(3.33%~83.65%)。
隧道施工開挖至谷底位置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最大位移分布值(見表4),繪制對應條件下的斷面位移分布曲線(見圖3)。
表4 開挖至谷底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最大位移數值統(tǒng)計
圖3 開挖至谷底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最大位移曲線
表4和圖3揭示,在巖石強度參數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圍巖位移范圍則隨之縮?。坏窃谑艿奖频韧獠恳蛩赜绊憣е聨r層強度參數大幅度降低時,就會致使圍巖位移范圍快速擴大,而變化最為明顯的當屬臨近山谷及山谷這兩個位置。強參數的巖層最大位移都明顯小于弱參數的最大位移,并且在谷底前位置內的位移變化尤為明顯。
3.1.2 工況二
隧道施工挖過谷底7.50m位置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沉降分布值(見表5),繪制對應條件下的斷面隆升沉降分布曲線(見圖4)。
表5 開挖過谷底7.50m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沉降分布數值統(tǒng)計
圖4 開挖過谷底7.50m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沉降曲線
表5和圖4揭示,在巖層黏聚力下調為0.35MPa后,無論沉降還是隆升均保持穩(wěn)定上升之勢,尤其是當巖層強度參數在70%以下時,圍巖位移變化最顯著,其中,沉降值的浮動變化表現(xiàn)為1.09~1.18,而隆升更是達到了1.02~1.13,但就整體上來看,距離山谷越近位移變化越明顯,而在巖石強度參數進一步強化之后,沉降(隆升)值則明顯減小,為弱參數條件下的84.88%~91.35%。
隧道施工挖過谷底7.50m位置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最大位移分布值(見表6),繪制對應條件下的斷面最大位移分布曲線(見圖5)。
表6 開挖過谷底7.50m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最大位移分布數值統(tǒng)計
圖5 開挖過谷底7.50m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位移曲線
表6和圖5揭示,隨著開挖作業(yè)進程的不斷加快,在開挖到山谷位置時,盡管反映出強參數的巖層最大位移明顯小于弱參數的最大位移,不過兩者的位移變化幅度卻相對平穩(wěn),并且在谷底前10~15m位置內的位移變化仍尤為明顯。在開挖到谷底之后,因襯砌支護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巖層黏聚力下調至0.35MPa后,在距離開挖工作面20m范圍內,巖層位移整體趨向平穩(wěn),不過仍巖性較差,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位移范圍擴大的問題,
3.1.3 工況三
隧道施工即將完工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沉降分布值(見表7),繪制對應條件下的斷面沉降分布曲線(見圖6)。
表7和圖6揭示,在巖層黏聚力下調為0.35MPa后,無論沉降還是隆升均保持穩(wěn)定上升之勢,尤其是當巖層強度參數在70%以下時,圍巖位移變化最顯著,其中,沉降值的浮動變化表現(xiàn)為1.12~1.64,而隆升更是達到了1.03~1.32,但就整體上來看,距離山谷越近位移變化越明顯。
表7 開挖即將完工時典型圍巖斷面的沉降分布數值統(tǒng)計
圖6 開挖即將完工時典型圍巖斷面的沉降曲線
隧道施工即將完工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最大位移分布值(見表8),繪制對應條件下的斷面最大位移分布曲線(見圖7)。
表8 開挖即將完工時典型圍巖斷面的最大位移分布數值統(tǒng)計
圖7 開挖即將完工時典型圍巖斷面的位移曲線
表8和圖7均明確反映了強參數的巖層最大位移都明顯小于弱參數的最大位移,不過在谷底位置的位移變化已不太顯著。
3.2.1 工況一
隧道施工開挖至案例谷底位置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有效主應力分布值(見表9),繪制對應條件下的斷面有效主應力曲線(見圖8)。
表9 開挖至谷底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有效主應力分布數值統(tǒng)計
圖8 開挖至谷底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有效主應力曲線
在對表9和圖8進行全面分析后進一步了解到,在巖層黏聚力下調為0.35MPa后,就整體上來看,巖層斷面最大有效主應力保持快速增大之勢,尤其是當巖層強度參數在70%以下時,主應力變化最為顯著。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巖石強度參數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圍巖應力分布范圍則隨之縮??;但是在受到爆破等外部因素影響導致巖層強度參數大幅度降低時,就會造成應力分布范圍快速擴大,而變化最為明顯的當屬臨近山谷以及山谷這兩個位置。
3.2.2 工況二
隧道施工挖過谷底7.50m位置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有效主應力分布值(見表10),繪制對應條件下的斷面有效主應力分布曲線(見圖9)。
表10 挖過谷底7.50m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有效主應力分布數值統(tǒng)計
圖9 挖過谷底7.50m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有效主應力曲線
在對表10和圖9進行全面分析后進一步了解到,在巖層黏聚力下調為0.35MPa后,就整體上來看,巖層斷面最大有效主應力保持快速增大之勢,尤其是當巖層強度參數在70%以下時,主應力變化最為顯著,其中,壓應力的浮動變化表現(xiàn)為1.01~1.46,而拉應力更是達到了1.01~1.46,因為在實際計算的過程中是以超過山谷7.50m的位置為對象進行數據統(tǒng)計的,因此,通過獲取的數據分析結果得知該開挖斷面形成的拉應力明顯減小,而距離山谷位置越近,應力增大趨勢就愈加顯著,特別是拉應力浮動變化尤為明顯。
3.2.3 工況三
隧道施工開挖至案例谷底位置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有效主應力分布值(見表11),繪制對應條件下的斷面有效主應力分布曲線(見圖10)。
表11 開挖至谷底位置典型圍巖斷面的有效主應力分布數值統(tǒng)計
圖10 開挖至谷底位置的有效主應力曲線
在對表11和圖10進行全面分析后進一步了解到,當巖層強度參數在70%以下時,距離山谷越近的位置形成的有效主應力就越大,同樣道理,距離山谷位置越遠的位置所形成的有效主應力就越小,其中,壓應力浮動變化表現(xiàn)為1.04~1.69~0.88,而拉應力更是達到了1.22~1.75~0.35。根據開挖段的應力分布情況可直觀發(fā)現(xiàn),距離山谷位置越近,隨著巖層強度參數的不斷增大,壓(拉)應力分布趨勢就越不清晰,但在開挖過山谷之后的一段距離,即便巖層強度參數明顯減小,也沒有改變應力分布規(guī)律。在特殊情況下,反而出現(xiàn)了應力幅值因巖層參數提高而驟然增大的現(xiàn)象。
3.3.1 工況一
隧道施工挖至谷底位置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塑性區(qū)分布值。
在對開挖至谷底位置典型圍巖斷面初襯塑性區(qū)狀態(tài)進行全面分析后進一步了解到,在巖層黏聚力下調為0.35MPa后,就整體上來看,該開挖地段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塑性區(qū)分布差異,在強參數的條件下,只在洞口臨近斷面形成了小范圍的塑性區(qū),而該段的圍巖破壞方式具體表現(xiàn)為兩種,一種是開挖之前的剪切破壞,另一種是開挖之前的拉破壞。而在弱擾動裝藥條件下,基本上整個開挖斷面均形成了嚴重的塑性區(qū),而這種破壞不只局限于開挖之前,還涉及了當前開挖造成的破壞,并且圍巖的破壞方式主要以剪切破壞最為常見,拉破壞不是太嚴重,初襯結構完好無損,沒有遭到明顯破壞。
3.3.2 工況二
隧道施工挖過谷底7.50m位置時,計算其強、弱參數擾動層的圍巖典型斷面塑性區(qū)分布值。
對挖過谷底7.50m位置典型圍巖斷面初襯塑性區(qū)狀態(tài)的全面分析結果顯示:在巖層強度參數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圍巖塑性區(qū)分布趨勢不太清晰,但是,在受到爆破等外部因素影響導致巖層強度參數大幅度降低時,圍巖就會因受到巨大的剪切力作用而形成大面積的塑性區(qū)。除此之外,經實地勘察及現(xiàn)場數據分析后進一步得知,初襯結構并未遭到破壞,原因在于圍巖塑性區(qū)擴大沒有影響到柔性初襯結構。由此說明,在弱擾動裝藥條件下的爆破不會對巖層造成重大破壞,可從源頭上保證成洞質量,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圍巖裂痕形成的概率大大降低,另外,由于能很好地控制圍巖塑性區(qū)分布范圍,為施工作業(yè)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保證了隧道投入使用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本文參考案例工程,以有限元模擬分析法,對成洞質量差異條件下的隧道擾動層與隧道初襯影響關系,開展了針對性分析研究。主要結論:圍巖沉降位移受到擾動層強度變化的影響,埋深越淺的洞段,這種影響越明顯(比如山谷環(huán)境段);巖層強度參數大幅度降低時,會造成應力分布范圍快速擴大,而變化最為明顯的當屬臨近山谷以及山谷這兩個位置;受到爆破等外部因素影響導致巖層強度參數大幅度降低時,圍巖會因受到巨大剪切力作用而形成大面積的塑性區(qū);弱擾動裝藥爆破,使圍巖裂痕生成概率大幅降低,能很好地控制圍巖塑性區(qū)分布范圍,有利于提高軟弱地質條件隧道的成洞質量和安全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