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康
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文章中說他曾見過一幅古畫,畫中有一間茅屋,一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欲放到幾案上。畫的題款是:“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p>
閑暇無事,我上網(wǎng)搜索這張古畫,居然搜到了。畫不能算嚴格意義的古畫,因為作畫者高峻是清末民初人,只能算是近現(xiàn)代畫家。畫面主體是幾座寒山,山腳窩著一間茅屋,茅屋里的場景正如汪先生所述,右上方的題款也正是那兩句詩。其實,高峻的題詩是從鄭板橋詩“寒家歲末無多事,插枝梅花便過年”化用來的,說的都是“歲朝清供”這碼事。
歲朝,指一歲之始。清供,則是從很早以前給佛像敬獻供品演變來的,最初供花草果蔬,后來漸漸發(fā)展到包括書畫、古器、盆景在內的一切可供案頭賞玩的文玩雅品,供放的時間一般在大年三十晚上或正月初一早晨,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習俗。如今社會進步了,一般人家都不供奉佛像了,清供的習俗還是被一些好古之人延續(xù)下來,沒有了神龕佛臺,就不再是供品,也就不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是放在案幾上,供奉或者說安放自己的心,同時也取悅自己——如汪先生所言,“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時,清供會讓人“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清供”,關鍵詞是一個“清”字,古人也稱之為清玩。既然是清供,供品當然要清雅一點古意一點為好。講究的人家,會找出一個長頸的梅瓶,在里面裝上清水,把一枝梅花插在里面。當然也可以插其他花卉,或擺放一盆水仙、蘭花之類,但花不宜多,不宜花枝招展,也不宜五色雜陳,否則,就不能算“清”了,以水清花瘦為好,有簡潔雅致之格調,無浮艷繁復之俗氣。
古人的生活很有儀式感,清供是典型的辭舊迎新儀式,和貼春聯(lián)放爆竹一樣。只不過春聯(lián)、爆竹多是喜心,是祈福納祥的大眾行為,而清供則為了清心,多因情趣使然、風節(jié)使然。
現(xiàn)在的城市家庭,大多有一個書房、一個博古架。書房排書,博古架擺放玩物,也有點“供”的意思。但有人的書房里書沒有幾本,卻有一張不可或缺的棋牌桌,博古架上陳列的也多是名煙名酒名茶和金銀玉器,或者是周游天下購得的紀念品,博倒是博了,但古意和雅趣少了,如果說這也是供,那就是俗供了。
清供,折射出的是一個國家的國風和一個家庭的家風。國風和家風的本質是什么?答曰:清風。
清供就是邀清風入室。
我近來熱衷于讀印譜,品篆刻,欣賞了古今許多名人的名章、閑章、鑒藏章。其中,現(xiàn)代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王福庵的閑章讓我愛不釋手,喜歡其風格渾厚、法度謹嚴,更喜歡他的閑章傳達出的思想境界。他給自己刻了一枚閑章“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只有清風可入我家,多么苛刻又多么清雅啊,不知會拒多少人于家門之外。這和劉禹錫《陋室銘》“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有異曲同工之妙。王先生是個有精神潔癖的人,曾經(jīng)為生計不得不做了個印制局管技術的小官,他深感羞愧,說:“苦被微官誤,低頭愧野人?!彼亲永锸窍脒^“好古每開卷,居貧常閉門”的清凈日子,讀自己的書,搞自己的藝術。1938年上海淪陷,有人請他出山到汪偽政權印制局任職,他斷然拒絕,自己刻了兩枚印章以明心志:“山雞自愛其羽”“兩耳唯于世事聾”。這樣的閑章其實不閑,方寸朱白間,有清風拂面。
人們總是感嘆人情越來越薄,其實是變味的“人情”越來越重。朋友親戚都不愿登門了,見面都在茶肆酒樓——登門總得有個占手的,輕了拿不出手,重了拿不出來。由此就更艷羨古人,可以帶一本書登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可以舉一枝梅花上門“聊贈一枝春”;可以提一瓶土酒敲門呼叫“綠蟻新醅酒,能飲一杯無”;可以包一點明前茶進門泡了慢慢啜飲,“酒醒春晚一甌茶”……這些應該算是清風入室吧?
當然,于今這都是小眾的奢望了,但我們還是可以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越劇《紅樓夢》里,林黛玉初見賈寶玉,一時驚若天人,贊曰:“卻原來骨骼清奇非俗流?!蔽铱催@出戲還很年輕,男女之事沒啥感覺,就只是記住了這句唱詞,就想自己也能成“清奇”之人。若干年過去了,似乎并沒怎么清奇過,好像還有點“油膩”了。油膩,不僅僅是指讓人生厭的體態(tài)特征,更是指人世故圓滑。一位先哲說過:“假使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边@話隱喻的是物質與精神共同支撐生命的道理。面包是身體的糧食,水仙是精神的糧食,二者都不可或缺。在當今物資豐富時代,一些人的貪欲卻沒有止境,有了兩塊面包,還想有三塊四塊面包,卻絕不拿出一塊去換不能吃也不能穿的“水仙”。過度的物化讓人的精神“體態(tài)臃腫,腦滿腸肥”,致使思想愚鈍、視野窄小、境界低矮,甚至會墮落成為金錢的奴隸、物欲橫流的幫兇。
因為沒有清風,所以成了濁物。清濁雅俗,并無明確清晰的分界,故多說法也多歧義。譬如,多年來人們一直把“清高”“孤芳自賞”當貶義詞用了,它們的初始意義卻是褒義的。清而高之,有何不可,難道要低而俗之才行?孤芳孤芳,至少還有“芳”嗎,人家不欣賞,自我欣賞有何不可?社會空氣中有那么多的濁氣彌漫,恰恰就是清高少了孤芳少了。從這一個角度來看,那些清高或孤芳自賞的人,雖然不一定就是清流,但也不大可能去同流合污。
人生多缺憾,很多人都成不了兼濟天下的“達者”,但還是可以做別有懷抱的“窮者”,與千古人心接軌,與朗朗清風作伴。
那么,且讓清風入室來吧,入室的清風,可以是一架上等好書、幾幅名人字畫、一段柔美音樂、一陣淡淡花香,當然,也可以是兩只清啼的鳥、幾個清雅的人……當清風吹生、清氣吹走濁氣之后,你就是“芝蘭之室”的主人了。
(大浪淘沙摘自《羊城晚報》2019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