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明
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家庭子女,不少因為原住地比較偏僻遙遠,對外界接觸不多,加上本身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家長的教育又不是很到位等原因,常出現(xiàn)不能很好融入集體,集體觀念不很強,不夠自信,待人淡漠,學習目標不明,學習不夠努力等現(xiàn)象。那么,怎樣做才能更好的促使孩子們更好的轉(zhuǎn)化呢?
1 愛學生,并讓學生感受到
愛能創(chuàng)造奇跡。
我相信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也沒有不想愛學生的老師。易地搬遷精準扶貧家庭的孩子,多與外界交往不多,還有不少父母離異或留守兒童,可能有的學生有時不聽話,老師苦口婆心教育他,一番好心幫助他,他卻仰著個頭,冷若冰霜,對你不理不睬。面對這種情況,有時想想,可能覺得心都寒透了。
但學生畢竟還是孩子,再差的學生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雖然他現(xiàn)在還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可能有時看起來對什么都不在乎,但他也有尊嚴,特別是搬遷到一個新地方的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更需要關(guān)愛,也渴望成功。所以作為成人的我們不能和孩子一般見識,仍然要一如既往的愛每一個學生,關(guān)心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尤其對于存在問題的學生,我們還有給予更多的關(guān)注。而且,我們的愛還要讓學生感受到,讓她們感受到老師真真切切的濃濃的愛。平時談話時給他整理下衣領(lǐng),拍拍學生肩膀;生病時問問病情,送兩顆感冒藥,給一張創(chuàng)可貼,買兩個水果;生日時的一句“生日快樂”;進步時的一顆棒棒糖……也許什么時候不經(jīng)意間觸動了學生,他對老師的態(tài)度就徹底轉(zhuǎn)變了。
2 了解學生,走進學生心里
要轉(zhuǎn)變學生,先要了解學生。
掌握了學生情況,教師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現(xiàn)在的學生,內(nèi)心想法五花八門,教師不深入了解可能還不一定能真正了解學生情況。比如有個班的兩個學習很好的同學都有萌生了學得累,不如隨便學一點,只要不掉隊就行了的思想。還有一個學生,父親早亡 ,母親一人含辛茹苦撫養(yǎng)他長大,為了他成才平時要求比較嚴格,他竟然十分憎恨母親。另外家人同學間缺乏親情同學情、只知向人索取卻不懂責任與付出,認為學習無用、沒有集體榮譽感等等思想的就更為常見。
要怎樣才能較好的了解學生情況呢?首先要家訪。現(xiàn)在的中學招生范圍都比較廣,有時一個班的學生遍及方圓幾十上百平方公里的一個甚至幾個鄉(xiāng)鎮(zhèn),家訪起來有一定難度。但要很好的轉(zhuǎn)變學生,仍然要克服困難進行家訪。通過家訪,能全面直觀的了解家庭情況,對學生父母工作、教育情況和家庭經(jīng)濟情況等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了解,而且,通過家訪,還能拉近師生間和老師與家長間的距離,增進師生感情,同時還能與家長交流教育方法,更有利于今后教育。同時,還要通過家訪把堅信學生能轉(zhuǎn)變能成才的信念傳遞給家長。如果可能,搬遷安置家庭學生還應(yīng)到學生原來居住的家鄉(xiāng)看看,以詳細了解學生情況,增強教育針對性。
3 制造機會,讓學生轉(zhuǎn)變觀念
學生的轉(zhuǎn)變,是一個過程,也需要契機。
有的不能正確的看待父母教育,理解老師教導,全面正確的認識自己。這是由于他們還不了解父母的無私付出,不了解父母勞作的艱辛,不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也不明白自己應(yīng)承擔的責任和義務(wù)。所以,要通過種種活動,讓他們了解體驗。
比如節(jié)假日讓學生跟隨父母一起工作一兩天,或者利用假期打打假期工,以了解父母的工作情況,了解父母工作的艱辛,體驗生活的不易。有的學生只是看父母工作都不到兩個小時就覺得受不了了,還別說親自動手去做。感知了父母的過后父母教育他他就要能聽進去多了。也可以開展感恩父母(老師)的主題班會,寫我的父(母)親的作文,組織感恩父母(老師)的教育講座,開展人生意義的討論等等。
4 解難助困,幫助學生克服障礙
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易地搬遷的精準扶貧家庭本身困難會更多些,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及時有效的給予幫助。
經(jīng)濟上的困難,只要及時了解情況,解決起來要簡捷些。除了老師個人在力所能及情況下予以幫助,必要時還可以發(fā)動班級、學校師生甚至社會力量予以幫助,還可以向當?shù)孛裾?、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政府反映情況,求得幫助解決。只是在幫助時要注意盡可能低調(diào),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同時要在幫助時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培養(yǎng)努力學習,增強本領(lǐng),爭取自己克服困難的信念。
學習上的困難,要引導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勤學習,多思考,注意總結(jié)學習方法,并讓學習好的同學予以幫助,教師適時指導檢查,以切實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心理上、思想上遇到的問題,首先要告訴學生養(yǎng)成有什么事要及時和家長老師交流的習慣,畢竟家長和老師經(jīng)歷的事更多,處理各種問題更有經(jīng)驗,可以給自己一些好的建議和意見。當學生告訴我們心理話時,先要肯定孩子,他能把心里話給老師講,信任老師,不要因為孩子有些看法或者思想不恰當就指責,以免孩子與老師產(chǎn)生隔閡,今后不再與大人溝通。在指導孩子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健康的人生觀,對自己負責,對父母家庭負責,要有責任感。
當然,學生的問題多種多樣,處理的辦法也各不相同,但只要我們堅持用愛的雨露澆灌,播撒陽光,施與春風,相信,花開的日子不久就會到來!
(作者單位:貴州省赤水市天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