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
摘 要:1857—1904年,流通中的銅錢嚴重不足,中國“錢荒”危機日益嚴重。究其成因,主要有:白銀通貨的增加要求制錢供給相應(yīng)增加,制錢偏好在劣錢驅(qū)動下不斷強化,中國制錢供應(yīng)量急劇減少,世界金、銀、銅價的變動使得銅錢供給的增加變得更加困難,信用危機空前深化導(dǎo)致通貨緊縮的危機進一步惡化,人口漸增,銅錢需求漸大。
關(guān)鍵詞:“錢荒”;危機;成因
中圖分類號:F822.9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078-03
1857年以后,中國白銀通貨相對于銅錢有所增加,銀錢比價逐漸正常。然而,通貨緊縮的危機并沒有任何扭轉(zhuǎn)的跡象,流通中的銅錢嚴重不足,“錢荒”危機日益嚴重。在1868年以前,劣幣貶值的通脹危機依舊相當突出。同治中后期(1866—1874年),“錢荒”危機一度有所緩和,經(jīng)濟開始復(fù)蘇。但是,1875年以后,世界金銀比價驟漲,銀價大跌,中國銀價亦跌;而中國產(chǎn)銅少,洋銅貴,于是“錢荒”危機迅速惡化?,F(xiàn)有研究成果尚未對這一時期“錢荒”危機的成因做深入分析,本文通過全面考察國內(nèi)外局勢,深入探討“錢荒”危機成因,以求教于方家。
一、制錢需求量增加
(一)白銀通貨的增加要求制錢供給相應(yīng)增加
1850年以后,全球金、銀產(chǎn)量大幅增加,世界性的自由貿(mào)易取得較好發(fā)展。于是,大量黃金、白銀流入歐美各國。以與中國有密切貿(mào)易關(guān)系的英國為例,其出口在1851—1860年間增加85%,在1861—1870年間增加56%;而且其出口值比出口量增加得快,可見其出口產(chǎn)品的價格明顯上漲[1]。英國在1854—1870年的十六年間,年收入在300~1 000鎊之間的人數(shù)增加61%,而年收入在1 000鎊以上的人數(shù)則增加63%[2],英國的國民財富明顯增加。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民財富的增加,使得英國購買中國絲、茶的能力增強。中國絲、茶出口因而大增,大量白銀回流中國。據(jù)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記載,1850—1856年自英國輸至中國的白銀,共計合銀元33 749 084元,平均每年約為4 821 298元。另據(jù)A.J.Sargent 記載,1851—1860年,自英國輸至中國的白銀,平均每年約為9 000 000兩[3]。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各國的金本位制改革使得國際金價不斷上升而銀價趨于下跌,白銀對黃金的比價一落千丈,下降了20%[4]。世界銀價的跌落及銀兩對英鎊匯率年年貶抑的結(jié)果,使得中國對外國的商品輸出量繼續(xù)增長。
在中國國內(nèi),由于1814—1850年間大量白銀外流,在幾乎沒有白銀再購買外國產(chǎn)品的情況下,從1847年起,中外貿(mào)易開始采用“以貨易貨”的模式,于是絲、茶的出口有所增加[5]。再者,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蘇浙地區(qū)的絲織業(yè)受到破壞,很多生絲轉(zhuǎn)而外銷[5]。還有,1873年以后,蒸氣繅絲機的引進,并逐漸取代手搖式的繅絲機,大大提高了生絲的產(chǎn)量[6]。最后,多處通商口岸相繼開放,各地絲產(chǎn)地年產(chǎn)豐歉情況,以及歐洲發(fā)生過蠶?。?845—1865年)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19世紀下半葉中國絲、茶的出口??傊痪湓挘?9世紀下半葉,中國的對外貿(mào)易由入超轉(zhuǎn)變成出超,白銀也由外流變成為內(nèi)流。
1850—1887年,大量白銀回流中國,中國白銀通貨因而有所增加,1857年以后,銀錢比價回落至1 500文/兩上下,長達三十余年(1827—1857年)的“銀貴錢賤”時期結(jié)束。銅錢價格的回升滿足了大眾的交易與儲藏的需要,銅錢需求隨著銅錢價格的上升而增加。所以說,白銀通貨的增加要求制錢供給相應(yīng)增加。
(二)制錢偏好在劣錢驅(qū)動下不斷強化
咸豐朝在進行錢鈔制整改時,發(fā)行了大量的大錢和票鈔。大錢和銅制錢不同,不是十足的鑄幣,其面額大于其自身的實際價值,票鈔實際上就是不兌現(xiàn)的紙幣。大錢和票鈔發(fā)行后不久,即迅速貶值,流通不暢。人們不愿意甚至拒絕持有大錢和票鈔,而對十足的銅制錢偏愛有加。人們總會千方百計地想辦法盡快花完手中的大錢和票鈔,而大量的銅制錢則被人們收藏起來。于是,大錢和票鈔等劣錢通貨貶值的危機迅速惡化,制錢偏好在劣錢驅(qū)動下不斷強化。
大錢大多行于京城之內(nèi),“凡商民出京,均須攜帶制錢。十余年來(1853—1863年),京師制錢,早已搬運殆盡,市間所存無非大錢?!盵7]這種劣幣驅(qū)逐良幣的現(xiàn)象,在京外各省推行票鈔、大錢的地方也不例外。然而當時中國真正大力推行票鈔、大錢的地方,只有北京、福州等少數(shù)幾處,其他廣大地區(qū)依舊以制錢、白銀計值。因此,大錢、票鈔等劣錢不但無法真正驅(qū)逐制錢和白銀,反而迅速被人們摒棄,如同無用之物。銅制錢的需求和偏好卻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增加和強化。
二、中國制錢供應(yīng)量急劇減少
1830年“銀荒”危機發(fā)生以后,銀價愈昂,錢本愈貴,京局及各省局大半皆停爐減卯,銅錢供給增加率下降。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銅運受阻,鑄錢更難,銅錢供不應(yīng)求的問題出現(xiàn)。1853年咸豐朝發(fā)行大錢和票鈔以后,京局鑄銅制錢數(shù)進一步減少,各地私銷大增,銅錢供不應(yīng)求的危機嚴重惡化。
(一)中央鑄錢局的制錢鑄造額減少
1852年以后,京局銅制錢的鑄造額大大減少了。1853—1855年的鑄錢總數(shù)雖然有所增加,但是其中制錢所占的比重很小。按咸豐三年(1853年)9月定例,銅制錢鑄額占寶泉局鑄錢總數(shù)的29.0%,占寶泉、寶源兩局鑄錢總數(shù)的27.9%;按咸豐四年(1854年)1月定例,銅制錢鑄額只占寶泉局鑄錢總數(shù)的10.2%;按咸豐七年(1857年)1月以前定例,銅制錢鑄額占寶泉局鑄錢總數(shù)的33.3%,占寶泉、寶源兩局鑄錢總數(shù)的20.1%[8]。雖然1890—1893年的四年間,制錢鑄額有所回升,但之后又急劇下降。由此可見,中央制錢局的制錢鑄造額明顯減少,這就意味著中國制錢供給不但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制錢需求,其供給增加率反而明顯下降了。
(二)各省多年停鑄制錢
各省鼓鑄錢文,自道光四年(1824年)福建省以銀貴錢賤,奏明停爐以后,直隸、山西、陜西、江蘇、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省,亦均援案奏停[7]?!八糜谑唬?831年)、十四(1834年)、二十一(1841年)等年,準戶部行催開鑄,均因錢價日賤,先后奏咨暫緩開爐在案”[7]。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只有云南、廣東、四川三省設(shè)爐開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山西、江蘇、江西(1845年又請停鑄)、陜西、貴州等省奉旨(大多減卯)開鑄。道光年間各省制錢局原定鑄額總數(shù)為1 082 625串,至1845年,其實際鑄錢總數(shù)少于或等于480 317串;各省實際鑄錢總數(shù)占原定額總數(shù)的比例小于或等于44.37%。
咸豐年間,銅運困難,鑄錢成本高漲,各省制錢局要么開鑄大錢,要么停鑄,基本上不再鼓鑄銅制錢。到了同治末年,銅運道路雖已疏通,而云南銅礦久已停閉,一時不易恢復(fù)。所以,各省鑄局不得不長期停開。福建“自咸豐年間改鑄鐵錢鈔錢之后,停辦已二十余年”[9]。又“粵省制錢自咸豐七年以后,三十年來,未嘗開鑄”[9]?;涢}兩省如此,其他各省可想而知。
光緒十三年(1887年)以后,各省鑄錢局在清政府的再三催促下重開鼓鑄,然大多因成本過重,不得不或減重鑄造,或時鑄時停,或徹底停鑄。按照清朝定例,各省鑄錢每一文重一錢二分,只有四川的寶川局仍按此定例鼓鑄,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才按每文重八分的新例鼓鑄;其余各局所鑄銅錢的重量多則一錢,少則八分、六分、七分、五分不等。
由上述可知,各省鑄錢局因成本過大,虧折過巨,紛紛減鑄、停爐,這就使得制錢供給增加率進一步下降,銅錢供不應(yīng)求的危機日益加深。
(三)私銷、私鑄問題嚴重
道光年間,因銀貴錢賤,私鑄小錢、鉛錢的案件居多,私毀制錢的現(xiàn)象并不多見[7]。到了咸豐年間鑄發(fā)大錢以后,私鑄大錢現(xiàn)象嚴重,銷毀制錢現(xiàn)象倍增[7]。同治、光緒年間,“天下皆患錢荒,官商轉(zhuǎn)運俱絀?!槊褚藻X荒私鑄小錢,一串才十數(shù)兩,公然列肆販賣,各市攙用,漸及一半?!盵7]銷毀制錢、私鑄劣錢現(xiàn)象與日俱增。
銷毀制錢、私鑄小錢劣錢的行為,不僅導(dǎo)致本已繁雜不堪的貨幣領(lǐng)域更加混亂,而且使得制錢供給不足的危機嚴重惡化。日益增加的小錢和劣錢并不能取代制錢計枚流通,人們往往對其進行重新估值后才加以采用。因此,銷毀制錢所導(dǎo)致的流通中嚴重缺乏銅錢的危機加重的后果,不但沒有因為流通中劣錢數(shù)目的增加而有任何的緩解,事實上,小錢、劣錢的增加反而使“錢荒”危機愈演愈烈。
(四)外人收購制錢裝運出口
中國銀錢比價的不斷變動,不僅常被國內(nèi)的投機商人加以利用,也為外國商人提供了謀取暴利的機會和條件。據(jù)咸豐七年(1857年)王茂蔭等奏,“江浙銀價向來每兩換至制錢二千有零。自英人在上海收買制錢,錢即涌貴,以錢易銀之數(shù)漸減至半?,F(xiàn)在每兩僅易制錢一千一百余文,兵民交困,而洋人竟據(jù)為利藪。”[9]洋人在中國收購制錢、賤買貴賣的投機行為,不僅使中國喪失了大量財富,而且導(dǎo)致中國“錢荒”危機愈演愈烈。
光緒十三年(1887年)8月,御史黃煦奏稱,“聞洋人于通商口岸購運乾隆以上制錢,上年湖北之漢口鎮(zhèn),購運至八九十萬串之多。乾隆以上制錢,銅質(zhì)精純,每串可提銀一兩上下?!盵7]另據(jù)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御史王鵬運奏,1885—1886年間,“越事初定,即有倭人串同內(nèi)地奸商以銀易錢,裝運出口,以致各省錢價陡長,銀價愈低?!盵9]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安徽巡撫福潤奏稱,“安徽省近數(shù)日間,市面制錢驟形短少,訪問鄰近各省,大略相同,非有外來匪徒串通奸商源源運出、銷毀轉(zhuǎn)售、藉漁厚利,斷不至此。缺錢之患,到處皆然,人謂由于洋商暗中收買,或在僻地熔化為銅片,由輪船運往外洋”[7]。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3月,廣東巡撫鹿傳霖折曰:“聞上海有洋商專購取中國制錢,熔毀提出金銀,所余凈銅,仍以重價售之內(nèi)地,而營私牟利之徒,處處私運制錢出口,售與上海洋商,各省關(guān)卡盤查,因均不能嚴密,由于沿江沿海洋輪暢行,一入洋商之船,運抵上海租界,則華官不能查拿。臣上年(1898年)在籍時,訪知直隸之吳橋、山東之德州等處奸商,由運河載錢至天津,附輪船售往上海,歲計二三千萬串之多?!盵7]由此可見,外國商人收購中國制錢裝運出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曾導(dǎo)致中國制錢供應(yīng)量有所減少。
三、世界金、銀、銅價的變動
據(jù)1904年《美國國際匯兌委員會報告》載,1882—1902年的二十年間,銀相對于金跌價49.7%,而銅相對于金只跌價26.6%[9]。以金為標準,銀與銅雖然都跌了價,但銀的跌落比銅的跌落更多,所以,與其說是錢貴,不如說是銀賤,更為恰當。清代中國銀、錢并行貨幣制度決定下的白銀與銅錢之間的浮動的兌換比價,造成了對外是金銀匯率,對內(nèi)是銀銅匯率的雙重匯率體系。在這一雙重匯率體系下,當外匯率貶值時,中國對外貿(mào)易由順差變?yōu)槟娌睢?/p>
19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金價上升,銀價下降,然中國進口反超出口。1871—1910年間,世界銀價下跌了53%左右,在銀價下跌的過程中,銅錢對銀兩的相對價格反而上升了49%。而中國市肆對貨幣(尤其是對銅錢)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銅錢供不應(yīng)求的危機進一步加深。
清代中國的銅錢需求較大,本國產(chǎn)銅往往無法滿足需要,一直需要從國外進口。尤其是1851年以后,國內(nèi)銅運困難,且滇銅產(chǎn)量銳減,中國鑄造銅錢所需要的原料更加依賴進口。然而,這一時期,進口銅鋅相對于白銀的比價上升,中國鑄錢成本增加,導(dǎo)致中國的錢與銀的比價上升,使得銅錢供給的增加變得更加困難。
四、信用危機空前深化
這一時期,金融恐慌層出不窮。先后于1856—1860年、1866—1867年、1871—1874年、1878—1879年、1883—1884年、1894—1895年、1900年、1903年爆發(fā)了金融恐慌、金融風潮和擠兌風潮[10]。
在危機時期,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銀錢票等)的矛盾充分表現(xiàn)出來。在危機中,需要的不是作為尺度的貨幣,也不是作為鑄幣(各式大錢和劣質(zhì)小錢等)的貨幣,而需要作為獨立化的交換價值,作為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一般等價物,作為抽象財富化身的貨幣??傊?,需要真正的貨幣(黃金、白銀等),即貨幣本身。在危機中,人們強烈要求:所有銀票、錢票、大錢、小錢等都能立即兌換成十足的貨幣(白銀)或?qū)嶋H價值相對較高的銅制錢等。于是,信用危機空前深化,并導(dǎo)致通貨緊縮的危機進一步惡化。
五、人口漸增,需求漸大
據(jù)侯繼明、珀金斯、吳承明等學者的估計,在戰(zhàn)亂頻繁發(fā)生的近代中國,人口總數(shù)雖從1851年開始曾一度減少,但1873年以后又維持了一定的增長率。1850—1873年,中國人口持續(xù)減少,由1840年的4.128億人減少至1873年的3.453億人;1873—1949年,中國人口一直在增加,由1873年的3.453億人增加至1949年的5.416億人。其中,1873—1893年的二十年中,人口增長幅度為10.08%,年均增長率為5.04‰;1893—1913年的二十年中,人口增長幅度為15.23%,年均增長率為7.62‰[11]。
由此可見,光緒年間,中國人口一直在增加,而且其年均增長率也呈上升趨勢。人口漸增,需求漸大,而銅錢供給愈來愈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銅錢需求。因此,人口增長的因素也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 ?林滿紅.中國的白銀外流與世界金銀減產(chǎn)(1814—1850)[G].吳劍雄.中國海洋發(fā)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
[2] ?杜岡—巴拉諾夫斯基.周期性工業(yè)危機[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102.
[3] ?余捷瓊.1700—1937年中國銀貨輸出入的一個估計[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40:25.
[4]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mào)易史資料(1840—1895):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1250.
[5] ?嚴中平.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1840—1894):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57-363.
[6] ?施敏雄.清代絲織工業(yè)的發(fā)展[M].臺北:中國學術(shù)作著獎助委員會,1968:38.
[7]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金融史料組.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一輯.清政府統(tǒng)治時期(1840—1911)(上、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4:75-592.
[8] ?彭澤益.19世紀后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jīng)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0.
[9] ?楊端六.清代貨幣金融史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206-211.
[10] ?孫建華.近代中國外源性金融危機頻仍爆發(fā)的原因及其警示[J].經(jīng)濟研究導(dǎo)刊,2009,(24):52-53.
[11] ?吳承明.中國近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的考察[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89,(2):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