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寧忠 尹繼庭蘇嗣杰 馮麗娜
(大理州林業(yè)科學研究所,云南大理671000)
大理州93.4%的面積為山區(qū)和半山區(qū),林地面積有203萬公頃,占其土地面積的71.8%,林地資源十分豐富。核桃產業(yè)是大理州的重要經濟林產業(yè),是大理州山區(qū)林農增收的重要經濟來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截至2018年底,大理州泡核桃總面積為67.7萬公頃,產量34.03萬噸,產值63.21億元。近年來,大理州林業(yè)深入實踐“生態(tài)優(yōu)先”戰(zhàn)略,按照“生態(tài)建設產業(yè)化,產業(yè)發(fā)展生態(tài)化”的林業(yè)發(fā)展思路,切實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在做強做大核桃產業(yè)的同時,積極發(fā)展林下經濟,創(chuàng)建生態(tài)林業(yè)。林下經濟是現(xiàn)今大理州林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方向,以林-藥、林-菜、林-茶模式居多,而林-菌模式,特別是核桃林下栽培羊肚菌鮮有報道。鑒于此,為了探索適合大理地區(qū)的核桃林下羊肚菌栽培技術,筆者連續(xù)三年開展核桃林下小拱棚栽培羊肚菌試驗,現(xiàn)將三年間羊肚菌栽培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應的解決辦法及一些心得體會總結如下,供讀者參考。
一般選擇8年生以上的核桃林,優(yōu)選平地、臺地或坡度小于15°的緩坡地。核桃樹基本排列整齊,行間距以8 m或以上為最佳,不足8 m的也可,林地背風向陽,有水源保障、排水良好、土質疏松、無污染源,無蛞蝓等害蟲[1]。
大理州栽培羊肚菌通常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
旬播種,到次年2-3月采收。也可早播,一般地表溫度低于20℃即可播種。
菌種是決定羊肚菌栽培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保證栽培的羊肚菌豐產和優(yōu)質,菌種一般可自備也可向質量有保證、有資質的菌種公司購買。菌種以菌絲濃密、生長旺盛、分布均勻、無雜菌感染,菌絲長滿菌瓶(袋),并在菌瓶(袋)口處可見黃褐色菌核為佳。
羊肚菌菌絲生長期間需避光,子實體萌發(fā)及菇體生長時需少量的散射光,因此在郁閉度過低或無遮光的地塊需搭建蔭棚。核桃為落葉喬木,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開始落葉,落葉后核桃樹下光線過強,因此在種植前需搭建蔭棚。蔭棚的長寬取決于地塊大小。為了便于管理,蔭棚凈高不低于1.8 m,以核桃樹干為支撐桿,用鋼管或直徑為8 cm的木棍做橫支架,一層6針遮陽網和一層3針遮陽網覆蓋在搭好的支架上,四周沿遮陽網垂直落地處挖溝,讓側邊遮陽網埋于溝內,再用石頭將其壓住,以防冬季大風吹開側邊遮陽網。羊肚菌生長期間如遮陽網有破損現(xiàn)象需及時修補。
根據地形按水勢、風向、等高線整地。將石塊、雜草、枯枝落葉等廢棄物清理干凈。用農用機或鋤頭翻耕土壤,曝曬一周左右。播種前用生石灰線畫出廂面及作業(yè)道,廂面寬100 cm,長度視林地實際情況而定,日常管理作業(yè)道寬50 cm。播種覆土后廂面一般高于作業(yè)道15~20 cm。
圖1 小拱棚及羊肚菌出菇情況
圖2 小拱棚內滴灌設施
將菌種剝去袋后,捏碎至直徑1.0~1.5 cm大小的菌種塊,用0.1%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也可不用)將菌種拌勻,均勻地撒在廂面上,每粒菌種間距以2 cm為最佳。播種方式有撒播和條播。撒播是最為常用且高效的播種方式,菌種均勻地撒在廂面后覆土,厚約2~3 cm,菌種要完全被土覆蓋,再用釘耙將廂面刮平。條播則需將100 cm寬的廂面提前做好,用鋤頭在廂面上開約4~5 cm深的播種溝,將菌種均勻地撒在溝內,覆細土,覆土厚2~3 cm,一般寬100 cm的廂面可播種3條。
營養(yǎng)料袋是促進羊肚菌由營養(yǎng)生長向生殖生長的基質料袋,為菌絲生長提供營養(yǎng)。在播種后大約1周左右,廂面看見“菌霜”,此時可擺放營養(yǎng)料袋,每個廂面擺放營養(yǎng)袋兩排,每排袋與袋之間以40~50 cm的間距逐一排放,一般每667 m2(畝)可擺放1500~1800袋。營養(yǎng)料袋與土壤接觸的一面需開口,開口方法是從營養(yǎng)料袋一側面劃一條寬1.5 cm,長約10 cm的長方形口,將開口處與地面貼合、壓實,使菌絲直接與料袋中的培養(yǎng)料接觸,菌絲將慢慢長進袋中并吸收營養(yǎng),同時向土層內的菌絲傳送營養(yǎng)[2]。
營養(yǎng)料袋一般在原基發(fā)生時撤去。此時菌絲已長滿營養(yǎng)料袋,袋內的營養(yǎng)逐漸通過菌絲轉移至土壤中的菌絲,用手捏營養(yǎng)料袋,有疏松感時移走料袋。如營養(yǎng)料袋無污染也可保留至采收第一潮羊肚菌。
羊肚菌覆膜技術是一種高效的羊肚菌栽培技術,近年來逐漸被人們熟知和掌握。大理州的冬季干燥、風大、降雨量少,在廂面上方,遮陽網下方搭建小拱棚不僅有利于保持相對濕度,還有擋雨的效果,且易操作。一般在營養(yǎng)料袋擺放后即可搭小拱棚:選用竹子作為拱棚的骨架,將竹子修成兩頭略尖、寬約2 cm、長200 cm的竹條,將每根竹條插入廂面與作業(yè)道的連接處,每根竹條間距1.5~2 m,骨架搭好后即可覆膜。覆膜采用普通農用白色地膜,一般選用厚度為0.008~0.01 mm,寬200 cm的薄膜,邊覆薄膜邊將兩側壓實(圖1)。
注意事項:(1)通風措施。覆膜給菇床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當土壤含水量偏高或播種后遇連續(xù)陰雨天氣,會造成菌床濕度偏高,導致菌絲發(fā)菌差、不生長或菌絲纖細等[3],因此需要及時通風,可在拱棚的頂端扎孔通風。通風孔呈帶狀分布,孔的直徑約為5 cm,孔間距約1 m。如出現(xiàn)小拱棚內溫度過高或濕度太高時,除日常通風外,還需打開拱棚一側覆膜通風,待溫度恢復正常后再蓋好膜。出菇期間,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需維持在75%~80%。
(2)揭膜時間。出菇后,在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達標、溫度不高、通風良好的情況下,可在采收時才揭去薄膜,采后再覆蓋膜。
羊肚菌從播種到采收的田間管理主要圍繞水分展開,水分管理是關鍵。核桃樹多數(shù)分布在山地,水相對緊缺,大理州核桃林下羊肚菌小拱棚栽培采用滴灌補水。首次安裝滴灌帶可在播種覆土完成后,一般100 cm寬的廂面裝2條滴灌帶,間距約50 cm(圖2)。水分管理分3個重要時段。
經曝曬的地塊在撒種前需澆一次水,使土壤耕層15~20 cm保持濕潤,土壤含水量約為20%,即手攥一把土既可成團,松手后又能散開。播種1 d后,再澆水一次,土壤耕層25 cm以上要澆透,土壤含水量25%,略高于播種前,用手攥一把土既可成團,松手落地可散開,且無多余水分溢出,保證為羊肚菌菌絲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
播種后,羊肚菌菌絲體在土層中生長,根據天氣變化及拱棚內土壤蒸發(fā)量補水。時值冬季,拱棚內土壤蒸發(fā)量極低,根據菇床表面變化,見干滴水,并根據土壤干濕程度及滴水期間土壤吸收水分的情況決定滴水時長,仍以手攥土的方法來判定是否補水。
出菇一般在立春前后,此時溫度開始回升,土壤水分蒸發(fā)量大,且棚內晝夜溫差大,較大的溫差可刺激菌絲體分化,促使羊肚菌由營養(yǎng)生長轉向生殖生長,開始形成原基,此時土壤含水量仍保持在20%~25%,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5%~80%。土壤水分含量仍以手攥土壤的方法來判定是否適宜。這期間注意通風,適當?shù)耐L和適宜空氣相對濕度有利于羊肚菌幼菇生長,同時避免水分過多造成高溫、高濕引發(fā)病蟲害。
羊肚菌的采收標準為菌蓋直徑3.5~6 cm,菌柄長2~4 cm。采收時,用利刀在土壤表面切斷菌柄,基部盡量不帶泥,以菌柄基部有少量空隙為佳,有利于子實體烘干后保持原有形狀。
羊肚菌栽培過程中不可控因素較多,如溫度、濕度、菌種等,但菌種和后期管理是重中之重,只有把好菌種選擇關和溫度、水分管理關才能收獲理想產量。小拱棚栽培模式和滴灌給水方式有效降低了羊肚菌栽培過程中的管理難度,解決了山區(qū)缺水的難題,是較理想的栽培羊肚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