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霞
看完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教育唯真,主人公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贏得學生的尊重、帶領“放牛班”走進春天,就源于一個“真”字——他真愛學生、真干工作、真懂音樂。
平心而論,馬修老師的學生不可愛。他們大都是問題學生,抽煙、喝酒、偷東西、整老師、欺負同學,無法無天,不可救藥。面對這樣一群學生,馬修沒有按照學校一貫推行的“行動——反應”即“犯錯——懲罰”的既定思路去做,而是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對弄傷校工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馬修沒有關禁閉、罰勞動,而是派他去照顧受傷的馬桑大叔,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喚醒他的良知。馬修做到了,當馬桑大叔因為病情惡化而被送往醫(yī)院的時候,樂格克拉著馬修的手,臉上露出了后悔和恐懼的神情。
對叛逆任性的音樂天才皮耶爾,馬修寬嚴相濟,恩威并重。給他單獨輔導音樂課程,努力不讓他沾染壞習慣,勸說家長送他進音樂學院,主動幫他給里昂音樂學院寫推薦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皮耶爾冷酷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佩皮諾是班里最小的一個學生,看起來只有幾歲。他是個孤兒,但他拒不接受父親已經去世的事實,每天都到學校門口等待,等待星期六。因為他堅信,星期六爸爸會來接他。對這個可憐的孤兒,馬修慈祥和藹,倍加呵護。睡覺前給他蓋好被子;吃飯時把他帶在身邊;他不會唱歌,就讓他做“指揮助理”,合唱隊排練之前,先把他抱到講臺上,排練結束,再把他抱下來;知道他被蒙丹欺負之后,從不動怒的馬修嚴厲地警告了蒙丹,儼然成了一個“護犢”的父親,為佩皮諾擋住了生活的風雨。
就這樣,馬修用他的真心贏得了學生的尊重和信任。當孩子們把寫著自己心聲的紙飛機扔出窗外,用歌聲和老師告別時,小不點佩皮諾抱著自己的小熊追出校園,請求馬修老師把他帶走。幾經猶豫之后,馬修把佩皮諾抱上汽車,帶著孩子走了。每次看到這里,我都會淚流滿面。因為我知道,在佩皮諾的心中,馬修不僅是老師,更是爸爸。畫外音告訴我們,這一天恰好是星期六!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和馬修的學生相比,我的學生太可愛了。他們懂規(guī)矩、守紀律、有禮貌、知冷暖,即使偶爾犯錯,也能聞過則改;即使成績不佳,也還在孜孜以學。我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馬修之所以能帶領放牛班走進春天,就是因為他不僅是一個實干家,還是一個行動派!
客觀來講,影片中馬修的工作條件真的很差,拋開校舍破舊、設備簡陋、師資短缺不說,單看馬修的宿舍,就令人大感意外。他的宿舍與學生宿舍里外相通,中間只隔著一道布簾,這就意味著他的吃、住、行都和學生在一起,學生的吃喝拉撒睡他都要管,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這不就是現(xiàn)在很多人描述的“三六五二四”全天無休、全年無休的情形嗎?
其實,最令馬修苦惱的不是工作之繁雜,而是學生不服管束,導致班級麻煩不斷。怎么辦呢?當他聽到孩子們唱歌的時候,就萌生了成立合唱團的想法。于是他立刻行動起來,為學生創(chuàng)作歌曲,組織學生分聲部試唱,教孩子們唱歌。而此時,校長是不支持的,老師們也是不理解的,甚至有一段時間,校長明令馬修解散合唱團。在這種極端不利的情況下,馬修沒有抱怨,更沒有泄氣,而是帶領學生在宿舍里偷偷練習。
我經常想,如果我們有馬修這種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我們的教育人生一定會多一份精彩。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志存高遠卻一事無成。為什么?因為他們耽于幻想,沒有行動,為自己的失敗,找了很多借口——懷才不遇、生不逢時、領導不開明、硬件不到位、學生不優(yōu)秀、家人不給力……而在這抱怨聲中,成功漸行漸遠,失敗卻如影隨形。
影片《放牛班的故事》告訴我們,坐而談不如起來行,如果你渴望成功,那就立刻行動!
馬修之所以成功,還因為他找到了一個最恰當?shù)那腥朦c——音樂。為什么說音樂是最恰當?shù)那腥朦c呢?一是音樂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二是學生喜歡唱歌,因勢利導,容易成功;三是馬修真懂音樂,他本身就是一個音樂家,從音樂入手可謂輕車熟路、游刃有余。
在這一點上,我很羨慕馬修老師。作為一個癡心教育的人,我有過很多美好的設想,也曾經做過一些大膽的嘗試,但大都因為能力不足而失敗。
作為語文教師,我想成立一個學生朗誦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朗誦團的名字、活動方案都想好了,初期準備也完成了,最后卻不了了之。因為我沒有朗誦的專業(yè)知識,不能給學生專業(yè)的指導,學生沒有獲得感,所以也就沒興趣。
作為班主任,為了讓校園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讓班級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我在班級開展了每周一歌活動,利用下午上課前的十分鐘組織學生唱歌。學生熱情很高,爭先恐后地推薦自己喜歡的歌。但誰來教呢?學生只會唱不會教,我干脆連唱都不會。我們只能跟著錄音學,隨著音樂唱。每當學生唱跑了調,我只會說一句話:“錯了,重來?!敝劣凇板e哪了”“怎么改”,說不出來。
學校舉行合唱比賽,我對學生說得最多的就是“認真點”“大聲唱”“加油”。作為一個外行,我實在說不出什么有指導意義的話;班級舉行元旦聯(lián)歡會,我很想和學生一起表演,師生同樂,拉近距離,可我既不會唱歌,也不會跳舞,只能枯坐在教室里煞風景。
有一次,河北電視臺邀請我班同學參加“福彩助學公益晚會”,我們的節(jié)目是詩朗誦。怎么朗誦呢?我的理解很簡單,排排站、大聲念、抒真情就可以了。可學生的感情總是不到位,我非常苦惱,怪學生悟性差、不聽話。導演來了,他教給學生朗誦,幫學生排隊形、編動作,給學生做示范,學生似乎一下子變得聰明起來,不僅能準確理解導演的意圖,還能立刻付諸行動。兩個小時之后,50個人的集體朗誦,變成了一個炫美的舞臺劇。
馬修老師的成功告訴我們:身為教師,必須努力精進自己的業(yè)務,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因為專業(yè)是教師的立身之本;而作為一個班主任,如果在專業(yè)之外,再多一點點才藝,讓自己變得豐富而有趣,那就更容易走近學生,取得成功。
影片顯示,《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發(fā)生在1949年的法國鄉(xiāng)村,距離我們已很遙遠,與我們面臨的教育現(xiàn)狀也有很多不同。但是,馬修老師成功經驗值得我們汲取,那就是真愛學生,真干工作,有真才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