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軍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中醫(yī)院外科,遼寧 本溪 117100)
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多發(fā)于結腸直腸惡性腫瘤切除術后,本文旨在分析其SSI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收治的行結腸直腸惡性腫瘤切除術的患者200例(收治時間: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根據(jù)是否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分為SSI組(n=45)和對照組(n=155)。將入組前半年內曾行腹、盆腔手術者、術中行其他部位或器官手術者排除。兩組患者各項資料相對比差異較?。≒>0.05),則組間對比具有科學意義。
1.2 方法:在完成前瞻性調查后,制定出相應的調查表格,安排統(tǒng)一培訓后并考核合格的調查人員進行調查,進行隨訪,直至術后1個月。依據(jù)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情況將其分為SSI組和對照組,以《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為參照評估手術部位感染情況,包括器官感染、深部手術切口感染、表淺層手術切口感染。
1.3 觀察指標:分析結腸直腸惡性腫瘤切除術后患者出現(xiàn)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單因素包括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糖尿病、術前入院天數(shù)、術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手術情況(手術方式、術中造瘺、手術切口類型、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預防性靜脈使用抗菌藥物、ASA評分、白蛋白水平以及血紅蛋白水平。
表1 手術部位感染的單因素分析[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軟件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
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齡為(62.11±4.83)歲。其中發(fā)生手術部位感染45例,感染率為22.50%,包括器官感染18例,深部感染5例,淺部感染22例。由表1可知,SSI組和對照組在手術切口類型、手術方式、術中是否造瘺、手術耗時、ASA分級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說明上述單因素為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
結腸直腸惡性腫瘤切除術后患者若是出現(xiàn)SSI,會使其住院時間延長[1-2],使家庭經濟負擔增加,還會造成醫(yī)療資源浪費[3],因此掌握術后SSI出現(xiàn)的原因,并結合臨床經驗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十分重要。
臨床相關研究報道,結腸直腸惡性腫瘤切除術后出現(xiàn)SSI的概率高于普通外科手術,在11%~37%。本次研究顯示,200例患者中出現(xiàn)SSI為22.50%,以未感染的對照組為參照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得知,手術切口類型(污染切口)、手術耗時長是危險因素,會增加感染風險[4],降低局部免疫功能,從而提高SSI發(fā)生率;術中造瘺會使內源性感染概率、外源性感染概率增加;而腹腔鏡手術多為保護性因素,這可能與醫(yī)師的操作技巧熟練存在密切[5];另外ASA評分Ⅱ級以上會對結腸直腸惡性腫瘤切除術后SSI發(fā)生率造成影響?;颊叩难撬?、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由于本院管理可控制較好,因此未對SSI的發(fā)生造成影響;術前抗菌藥物的使用、預防性靜脈使用抗菌藥物>48 h也不會降低SSI的發(fā)生。總而言之,影響結腸直腸惡性腫瘤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因素較多,臨床上應掌握相關危險因素并做好預防措施,最終達到降低SSI發(fā)生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