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薩其
阿貴廟位于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境內狼山山脈西端的阿貴溝,是內蒙古地區(qū)紅教喇嘛的唯一寺廟,被列為內蒙古十二大廟宇之一。
早在唐代宗大歷九年(774年),阿貴廟一帶就有人開始從事藏傳佛教活動,距今已有1245年的歷史。阿貴廟始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藏名為“拉西任布·嘎定林阿貴”?!鞍①F”是蒙古語,意為山洞,因為此處多奇洞怪巖,故得名“阿貴廟”。后來清廷理藩院為其更名“宗乘寺”,并且贈滿、蒙古、藏、漢四種文字雕刻的“宗乘寺”字樣大匾一塊。
喇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是在明朝,明朝以后廣泛傳播。明朝政府給西藏執(zhí)政派黃教喇嘛以種種優(yōu)惠待遇,支持他們到蒙古封建貴族中講經(jīng)、勸話,這期間,黃教喇嘛大量印刷出版藏經(jīng),制造各種法器,派工匠,撥器材,支持修建廟宇,喇嘛教很快在蒙古地區(qū)傳播。經(jīng)過600多年的盛傳,尤其在清王朝的扶植下,喇嘛教逐漸成為蒙古全民族信仰的宗教,上層喇嘛被授予各種封號、特權,當喇嘛不用納稅,不用服兵役,不用出勞役,生活費用由民眾上供和國庫撥給。在當時盛行的喇嘛教中,坐落在磴口縣境內的阿貴廟成為內蒙古西部蒙古族布爾尼特部落、烏拉特部落、阿拉善部落紅教喇嘛最具規(guī)模的活動場所,它轄有子廟、兒駝廟、溝興廟、瑪尼吐廟、蘇布日格廟。
阿貴廟屬藏傳佛教紅教派,即寧瑪教派,奉8世紀到西藏傳播佛教的天竺僧人蓮花生為祖師。該派喇嘛戴紅帽,著紅衣,故稱“紅教”。紅教派的特點是崇信舊密咒,可以吃肉、喝酒、娶妻。紅教的這些獨特之處,成為阿貴廟名揚四海的原因之一。據(jù)廟里現(xiàn)任的大喇嘛介紹,阿貴廟極盛時期有喇嘛400多人,順山勢而建成的主殿及左右配殿共981間。如今的阿貴廟仍然依山傍水而建,海拔1500米,占地100多公頃,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從現(xiàn)今的面貌,我們仍然可以想象得出阿貴廟當年的輝煌和繁盛。沿著山間的石階登高,可以清楚地看到阿貴廟的全貌。春暖花開時,整個廟宇被青山環(huán)抱,一溝南北貫通,青溪順溝而下,如白絹飄落,山勢如雕似琢,顏色丹青難描。山上層巒疊翠,清溪瀉玉;寺前清流漣漪,碧波蕩漾;周圍綠樹成蔭,山花爛漫,芳香醉人,加上百鳥的鳴叫聲,儼然一派人間仙境。
洞窟奇特是阿貴廟的一大特色。阿貴廟四周的懸崖峭壁上,鑲嵌著阿貴洞、上樂金剛洞、公主洞、水簾洞、護法神洞五個天然巖洞,形成了“一奇、二幽、三高、四險”的佳境。洞內石筍林立,神燈閃耀,彩塑栩栩如生。
阿貴廟的魅力還遠遠不止這些,它的那些難解之謎和動人傳說更是時時吸引著無數(shù)的游人。
在阿貴廟的前面有一塊懸石,懸石上有一個人的赤腳印,傳說是祖師蓮花生大師離洞時所踩。腳印皮膚紋理和5個腳趾頭擠壓出的隆起形狀惟妙惟肖,堅硬的巖石仿佛是任人踩捏的軟泥。懸石下卻是絕壁千仞,“能工巧匠不能至也,鬼斧神工也不能為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從阿貴廟順溝下行500米的東山腰間,有條崎嶇的盤山小道,拾階上行約400米處,陡峭的壁間有一山洞,這便是洪羊洞。該洞呈拱形,進到里面要下臺階。據(jù)傳,臺階下有深洞,用大石板蓋著,是出山去西藏的通道。在文藝作品中,洪羊洞與宋代楊家將有關,據(jù)說“楊繼業(yè)存尸”“孟良盜骨”和“焦贊焚山”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說的是,楊延昭命孟良往遼邦洪羊洞盜取楊繼業(yè)骸骨,焦贊暗隨,因洞內黑暗,孟良誤以焦贊為敵將,用斧將其劈死,發(fā)現(xiàn)后哀悔不已,將遺骨交隨行送回,自刎洞外。噩耗傳來,楊延昭驚痛嘔血,與八賢王及母、妻訣別而死。故事曲折傳奇,表達了人們對報效國家、守土征戰(zhàn)的楊家英雄的尊敬和愛戴,對英雄末路、無辜慘死的哀嘆和憤慨。洪羊洞壁上,鑿有兩個一米見方的神龕,里面各有塑像一尊,一為焦贊,一為孟良,二人皆為忠義之士,受到后人供奉。
洪羊洞內的紅土俗稱玉光土,信徒們取而治病,也是蒙醫(yī)常用的藥材之一。后來經(jīng)過有關部門化驗,該土的確含有一定的藥物成分,可以幫助治療皮膚病、胃病等。
與阿貴廟一山之隔的一處景點,叫“夫妻山”。此處有一泉眼,泉水終年不息,晶瑩透徹,甘甜爽口,被當?shù)啬撩穹Q為“神泉”。相傳,活佛蓮花生大師離開阿貴廟時,信徒們請求他留下醫(yī)治百病的奇方妙藥,蓮花生大師就贈給人們洪羊洞的玉光土和格爾敖包溝內的泉水,并且派金童玉女鎮(zhèn)守泉邊,因為金童玉女不守教規(guī),被蓮花生大師作法變?yōu)榉蚱奘數(shù)厝朔Q此山為“夫妻山”。雖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是這里的泉水卻因此而名揚天下。經(jīng)過地礦、衛(wèi)生等有關部門鑒定,這里的泉水含有2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水質清澈透明無懸浮物,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