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修身養(yǎng)德,最重要的是要趨善避惡?!耙娚迫绮患啊保且P逓檎?。堅持“吾日三省吾身”、堅持“時時勤拂拭”,始終以先進為榜樣、以楷模為標桿,發(fā)現自己的缺點,認識自己的短處,日日掃除心靈的雜草,時時修煉道德的境界?!耙姴簧迫缣綔?,是要常懷敬畏之心,不因蠅頭小利而鼠目寸光,不為榮耀光環(huán)而急功近利,自筑“防火墻”、自套“緊箍咒”、自設“高壓線”,始終做到“政治上跟黨走、經濟上不伸手、生活上不丟丑”,切實練就金剛不壞之身。
“見善如不及”與“見不善如探湯”是相輔相成的,求善就會避惡,避惡亦能揚善。前者是應該追求的道德境界,而后者則是應該守住的道德底線。如果沒有對更高道德境界的追求,那就難以獲得修身養(yǎng)德的內在動力;如果缺少對道德底線的堅守,那就會突破外在約束,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原典: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p>
——[春秋]孔子《論語·季氏》
釋義: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意思是說,看到善的行為,就唯恐自己達不到;看到不善的行為,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
湯,古時指熱水??鬃佑谩疤綔边@一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時所應采取的態(tài)度。
后世常用這句話來警示從政者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敬畏之心。
此外,《韓詩外傳》中有“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即跟道德高尚的人相比,就有高的奮斗目標,會使德行增進;跟落后的人相比,標準要求降低了,會使德行減退。
《增廣賢文》還有:“從善如流,疾惡如仇。”它們都與孔子的“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異曲同工,也表明了古人在道德判斷上的一致性。
吾日三省吾身。
——《在同中央辦公廳各單位班子成員和干部職工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有一點‘辣味’”。相互批評要在一定場合內進行,但是反躬自省的自我批評則與個人如影隨形,是最及時、最管用的思想武器。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制度約束再緊、外在監(jiān)督再嚴,如果內心自律失守,同樣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黨內生活的新常態(tài)也好,組織紀律的新要求也好,只有最終在每個黨員干部心理認同的軌道上運行,才能行之久遠,否則反腐敗與改作風的風暴之后,一切陳規(guī)陋習、不良作風都會卷土重來。
因此,領導干部在黨性修養(yǎng)上更應有“響鼓不用重槌敲”的自覺性,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實現慎獨、慎微、慎初、慎終,經常警示自己、不斷反省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筑牢思想籬笆、加強黨性修養(yǎng)、練就百毒不侵。
原典: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釋義:
“吾日三省吾身”是《論語》中曾子所說的話。
曾子,春秋末期魯國人,16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是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正宗傳人。其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派,在儒學發(fā)展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多次自覺地省察自己。省(xǐng):檢查,察看?!叭 背R娪袔追N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漢語動詞前的數字“三”,一般表示次數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曾子是這樣反省自己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三個問句的具體意思是:替人家謀劃的事是否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心誠意?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經常復習?
對此,西漢辭賦家楊雄在《逐貧賦》中進而生發(fā)道:“三省吾身,謂予無愆?!币馑际钦f,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就可以避免過失。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從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市海淀區(qū)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2014年“六一”前夕,習近平同志在北京民族小學召開的座談會上,鼓勵孩子們要“心有榜樣”,學習英雄人物、先進人物、美好事物,在學習中養(yǎng)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引用《論語》中的這句話正是要說明,在生活中應做到以他人為鏡,借鑒好的,加以發(fā)揚;照見差的,加以改正。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典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正確的大道理”凌空蹈虛,要讓公眾感同身受,身教重于言傳,具體強于抽象,“一個榜樣勝過書上二十條教誨”。
不管是航天英雄、奧運冠軍、大科學家、勞動模范、青年志愿者,還是那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孝老愛親的好人,都可成為精神的楷模、道德的標桿,幫助我們找差距、找不足、找方向,達到“見賢思齊”的效果。
原典: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釋義: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談的是道德修養(yǎng)問題。賢: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者,德才兼?zhèn)湔?。齊:相同。內: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里??鬃舆@句話,成為后世儒家修身養(yǎng)德的座右銘,意思是要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又要以他人的過失為鑒,不重蹈覆轍。
“見賢思齊”,昭示了榜樣的示范作用;“見不賢而內自省”,則是說明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
“自省”就是自我反思、反省,其目的正如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所言:“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p>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還有類似的表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睋裆贫鴱?,就是“見賢思齊”;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見不賢而內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