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文章對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館藏的97件(套)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進行梳理,認為這些藏品分別從鹽、鹽都自貢、鹽業(yè)建筑、鹽業(yè)生產與運輸、鹽業(yè)精神、鹽業(yè)科技、鹽業(yè)工人運動等方面展示了豐富的鹽文化信息。探析書法藏品中的鹽文化信息,有助于服務科學研究、展覽社教和藏品征集。
關鍵詞:書法;藏品;鹽文化;業(yè)歷史博物館
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以清朝乾隆元年(1736)陜籍鹽商修建的同鄉(xiāng)會館——西秦會館為館址,主要收藏、研究、展示鹽史文物。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共收藏有鹽業(yè)工具、書法、繪畫、瓷器、玉器、錢幣、票據等文物近20個類別3897件(套)。這些藏品體現(xiàn)了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的特色,承載了自貢作為千年鹽都的城市記憶。研究具有鹽業(yè)特色的館藏品,尤其是蘊涵有深厚鹽文化的書法藏品,對鹽文化研究、藏品研究及展示自貢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至關重要。
1 研究緣起
1.1 在鹽文化研究內容方面
自貢,一座因鹽而生的城市。在2000年的井鹽生產歷史中,鹽業(yè)文化滲透到了自貢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值得人們去探究挖掘。當前,鹽文化研究進入繁榮階段[1]。筆者通過中國知網論文檢索發(fā)現(xiàn),專家學者對自貢鹽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獻記載、民間傳說以及生產生活過程中留存下來的眾多的鹽業(yè)遺跡,而對承載著城市記憶的博物館藏品中所蘊涵的鹽文化現(xiàn)象鮮有提及。因此,博物館藏品中有關鹽文化的內容值得專家學者關注。
1.2 在博物館書法藏品研究方面
藏品是博物館存在的物質前提,是博物館開展業(yè)務活動的物質基礎。博物館藏品內容豐富、種類多樣,書法作品是博物館最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藏品種類之一。深入挖掘書法類藏品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對書法作品的展示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但梳理有關文章發(fā)現(xiàn),當前專家學者對書法藏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書法藝術角度,如作者介紹或書法藝術鑒賞等,鮮有對書法作品文字內容的研究,即文化信息的挖掘。本文以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的書法藏品為例,挖掘書法藏品中的文化內涵、歷史信息,以期為書法藏品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2 書法藏品文字內容中的鹽文化信息
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收藏有書法作品205件(套)。經梳理,有97件(套)作品文字內容與鹽文化相關,分別從鹽、鹽都自貢、鹽業(yè)建筑、鹽業(yè)生產與運輸、鹽業(yè)精神、鹽業(yè)科技、鹽業(yè)工人運動等方面展示了豐富的鹽文化信息。
2.1 關于鹽本身的描述
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它作為調味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鹽業(yè)生產、運輸產生的鹽業(yè)經濟、鹽業(yè)稅收,對充實國力、富國強民具有重要意義。過去,由于受生產條件的限制,鹽獲取不易,又因其色澤潔白,便被古人賦予了高潔之意,稱頌謳歌。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與鹽相關的書法作品中,描述鹽本身的共11件(套)。
這11件(套)作品,從“鹽”字的書寫、諺語和鹽的形質、色澤、作用、內涵等方面,以對聯(lián)或詩文的形式對鹽進行描述。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收藏寫有納西象形文字“鹽”和東巴文諺語的書法作品。川籍著名書法家、原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陳無垢(1901—1991)的行書對聯(lián)“煮海熬山璀晶燦玉,調羹和鼎富國裕民”,介紹了鹽的制作、形態(tài)及作用。曾任四川徐悲鴻張大千藝術研究院院長、四川中山詩詞書畫研究社副社長的屈義林(1908—2004),分別于1986年、1998年書寫了隸書、行書對聯(lián)“可做調羹用,能操鼎鼐權”,介紹了鹽的作用。
1987年,曾任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全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的富順縣人錢來忠[2](1942—)書贈鹽業(yè)歷史博物館《鹽泉》作品。《鹽泉》是宋代詩人宋永孚所作詩詞,其內容為:“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人事有因革,寶源無古今。”人們把熬鹽的原料——鹵水稱為“白玉”,鹽鹵經過煎制、運輸,其價值堪比“黃金”,可見鹽運之艱、鹽利之巨。
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謝韜(1921—2010),四川自貢人,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安置到老家,在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工作。不知對他來說這段歲月是否艱難,但他在此煎熬出素心,以鹽自喻。1987年,他書贈自題詩“鹽業(yè)傳千古,人民食所憑。此物調百味,煎熬出素心”給曾任中共瀘縣中心縣委青委書記、中共江北縣委書記的曾德林。1998年,謝韜書贈自題詩:“人品潔素心,輝煌物外身。鹽本平常物,萬戶盤中珍?!彼柠}以大義,愿自己人品高潔,素心如鹽。
2.2 關于鹽都自貢的描述
鹽都自貢有著深厚的鹽業(yè)底蘊和鹽文化內涵,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xiāng)愁”,也能讓人感受到騰飛在望的地方。鹽業(yè)歷史博物館描述鹽都自貢的館藏書法作品有37件(套)。這37件(套)作品介紹了自貢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資源、鹽都變化、鹽都感懷及對未來寄予了美好展望。
2.2.1 悠久歷史
自貢的井鹽生產始于東漢章帝年間,自貢素有“千年鹽都”之美譽。1984年,曾任中共自貢市委第一書記的楊壽山題詞“千載歷史人民創(chuàng),鹽都盛名天下聞”,指出了鹽都自貢因悠久歷史而聞名遐邇。1982年,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自貢人王懷安與其妻著名教育家胡朝芝題寫行書“歷史悠久,前途無量”。1984年,原四川省詩書畫院院長楊超(1911—2007)評價自貢鹽業(yè)“源遠流長”。也有朋友認為自貢“鹽源流長”。1992年,原國防科委副主任兼國防科技大學校長張衍(1917—2003)評價自貢“鹽史悠久,源遠流長;勞動人民,歷史之光”。
2.2.2 獨特資源
井鹽、恐龍、彩燈被稱為自貢的三絕。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張愛萍(1910—2003)參觀自貢,留有行草中堂:“鹽都自流井,盛名傳久遠??铸埲浩孥E,國寶蓋世間?!睍r任四川文史館館員的任子立(1906—1998)題贈“壯哉鄉(xiāng)恐龍,天賦寶藏豐”“王廟西秦館,合作賽風流”。1982年,著名文博專家、曾任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的高文(1929—)來到自貢,他認為“西秦會館觀古建,燊海鹽井望深井,大山鋪口挖恐龍”,并贊“自貢三最世稱雄”。1984年,時任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境保護部副部長的儲傳亨由衷贊嘆道:“千載鹽都風光秀?!?/p>
鹽業(yè)生產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鹽井、火井、天車等鹽業(yè)遺存是獨特的井鹽文化資源。鹽井、火井是鹽業(yè)生產的基礎要素,天車是鹽業(yè)生產的重要設備。鹽業(yè)歷史博物館有4件(套)書法作品描述了火井、鹽井、天車。1982年,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何世珍的書法作品“火井沉熒于幽泉,高焰飛煽于天垂”,是對自貢神奇天然氣資源的紀實。1958年,當代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雜文家、書畫收藏家鄧拓(1912—1966),自題詩句“千年生產足稱豪,井架摩天節(jié)節(jié)高”,展示了20世紀50年代末自貢鹽場天車林立、直插云霄的壯觀景象。
2.2.3 鹽都變化
撫今追夕,鹽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1982年,楊壽山題詞“自貢三十二年前,竹筧輸鹵鍋煮鹽”,如今“化工基地自流井,真空制鹽近代化”。自貢榮縣人劉白筆多年客居他鄉(xiāng),他回鄉(xiāng)后書錄《還鄉(xiāng)》一詩:“一別故鄉(xiāng)四十年,萬千變化樂陶然,舊日烤鹽人牛累,今領燒醎機器傳(轉)?!边@兩首詩通過今夕鹽業(yè)生產方式的對比,展現(xiàn)了鹽都制鹽技術上的革新與生活風貌的變化。
1982年,柳倩書自題詩:“釜水東流去,皇皇繞鹽都。新樓隱或現(xiàn),舊跡有如無。半紀歸時少,畢生回里疎。此身雖蓬轉,盛世當不孤?!痹撛娒鑼懥擞巫踊剜l(xiāng)后,見釜水東流,逝者如斯,鄉(xiāng)情悠悠。柳倩(1911—2004),四川榮縣人,當代著名詩人、學者、劇作家、書法家。他工詩詞,書法內容多為自作詩詞,曾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85年,時任四川省軍區(qū)顧問賀格非(1918—1993)將軍題:“追溯鹽史千余秋,三十六春又新游。英才薈萃展宏圖,鹽都芬芳溢神州?!辟R格非將軍曾于1949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進軍西南,率軍保衛(wèi)自貢至瀘州一線的內河航運,使自貢鹽運和內江糖運暢通無阻。36年過去了,賀格非將軍舊地重游,感嘆鹽都變化,英才薈萃,芬芳溢神州。1995年,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徐無聞(1931—1993)書自題詩:“太古龍蟠處,鹽都異代興。鹵源長不竭,地火還相蒸。漫道天資富,應夸萬眾能。昭昭史跡在,盛世喜飛騰?!睆囊陨先自姷摹皻庀笮隆薄耙缟裰荨薄跋诧w騰”中,可以感受到鹽都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喜悅之情。
2.2.4 鹽都感懷
自貢因鹽而盛名遠播,很多游客慕名來參觀考察,贊譽甚高。1986年,原紅旗雜志社副總編輯馬仲揚(1922—2010)認為“自貢鹽業(yè)歷史是唯物主義的生動教材”。1992年,齊騰認為自貢“鹽業(yè)真実民眾道”。1995年,曾任重慶市副市長、湖北省副省長等職的鄧小平之弟鄧墾(1911—)至“鹽都勝攬”。劉白筆嘆“鹽都之光”。原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全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李半黎感嘆“夢醉鹽都”。1987年,錢來忠題詞:“游子夢寐,款敘鄉(xiāng)情?!?980年,當代學人陳橋題詩留念:“郁郁蔥蔥自春色,山山水水似畫圖。喜看龍藏靈古地,晶鹽寶氣展宏途?!?981年,自貢人余明20年后回歸故里,感嘆“闊別二十年,舊貌換新顏”。1987年,日本友人橫浜玉立大學教授長谷川善合用簡單樸實的語言表示“我們訪問美麗鹽都高興”。
2.2.5 未來展望
鹽都歷史底蘊深厚,大家對自貢的發(fā)展寄予了美好愿望。1988年,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的王首道(1906—1996)認為“鹽都龍鄉(xiāng),騰飛在望”。1994年,時任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的胡繩(1918—2000)書“繼承傳統(tǒng),開拓前進”,認為“自貢鹽業(yè),前途無量”。2004年,曾任中國僑聯(lián)顧問的陳蘭通(1938—2009)書題“鹽都譽四海,再創(chuàng)新輝煌”。著名戲劇理論家、翻譯家、戲劇史家、出版家葛一虹(1913—2005)建議自貢人民“繼先人業(yè)績,向科學進軍”。1986年,張力建議:“發(fā)揚鹽業(yè)歷史經驗,研究西秦會館建筑工藝,努力建設自貢?!?987年,曾任總參謀部防化部部長的姜志增(1929—)少將希望“發(fā)展鹽業(yè),造福人民”。1987年,原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張燦明(1914—2010)認為“鹽史鹵光”可以“振興中華”。
2.3 關于鹽業(yè)建筑的描述
自貢在2000年的井鹽生產中,留下了眾多的鹽業(yè)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于西秦會館和王爺廟了。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有31件(套)書法作品描繪、評價西秦會館和王爺廟。
2.3.1 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是清乾隆年間陜籍鹽商集資修建的,雕梁畫棟,典雅崇宏,是建筑藝術之典范。曾任重慶市青年團市委書記的余之光贊“鹽都風光美,西秦會館秀”。1986年,曾任益州書畫院院長的洪志存(1917—2001)舒懷“漢璧秦镠千歲品,光風霽月四時春”。1986年張新描寫西秦會館:“畫棟彫甍繞釜溪,神奇巧匠溯西秦,鹽源滾滾無窮利,妙境天然待品題?!?986年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史學家、教育家吳山(1929—2015)題詞稱西秦會館在“古建筑中別具一格”。1984年翁錫明贊西秦會館“巧奪天工”。1987年岳忠評價西秦會館:“鹽都歷史萬千載,建筑藝術一西秦?!?/p>
1987年,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大家吳丈蜀(1919—2006)客自貢賦贈博物館自題詩:“釜岸西秦一館新,欲明鹺史此間尋。井深百丈成非易,永憶新年掘土人。”當代書家于剛書錄自題詩:“崇檐飛閣筑西秦,不盡堆雪瀉玉心。回首二千鹽業(yè)史,斑斑血汗屬人民。”該詩既描寫了西秦會館飛檐殿閣之雄美,又以西秦會館為著眼點,感嘆自貢2000年鹽業(yè)生產中鹽業(yè)工人之艱辛。1986年,四川著名詩人、書法家,原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李國瑜(1916—2005)書自題詩二首:“舊館西秦杰構雄,檐牙飛翠檻縈紅。今朝璀璨開新境,來拜千年鑿井功?!薄案ㄆ疆嬐?,龍峰萬樹擁鹽城。人間賴此調羹鼎,共爇心香俎豆陳?!眱墒自娒枋隽宋髑貢^的建筑藝術和周圍依山傍水的秀美景色。
1959年,西秦會館成為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的館址,主要收藏、研究、展示井鹽歷史文物。博物館收藏有建館時郭沫若題寫?zhàn)^名的作品。1975年,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楊鐘?。?897—1979)參觀博物館時,對博物館發(fā)展提出建議:“認真體會提高與普及的辯證關系,就可以把博物館辦好?!?985年,集哲學、文學、繪畫、書法于一身的熊秉明(1922—2002)對博物館給予了高度評價:“這里有藝術家的奇想,科學家的巧思?!?958年,余之光從博物館宣教角度出發(fā),稱博物館為“德育之家”。1987年,時任中共中央對外宣傳小組組長的朱穆之(1916—2015),從科普角度稱贊鹽業(yè)歷史博物館可以“汲取生命之火”,是“學習科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