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6月21日文章,原題:對美企來說,更應害怕的是中國消費者而非政府 乍看,美國似乎能用關(guān)稅打擊更多中國產(chǎn)品。但中方的一個因素或許比貿(mào)易數(shù)字更重要:消費者用錢包投票,抵制美國產(chǎn)品的意愿。若中國人這樣做,對美企造成的后果會立竿見影且曠日持久。
中國消費者并非總遵循經(jīng)濟常規(guī)。韓國樂天集團就是例子。樂天在亞洲是個零售巨頭,2017年時在華經(jīng)營112家店,已進入中國10年。但當樂天同意將旗下一塊地出售,給“薩德”騰地方時,中國消費者用自己的錢包作出回應,抵制這家韓企。
在世界其他地方,消費者行動的效果往往參差不齊,歷時幾年才得到響應。但在中國不然,消費者愿意立即行動并產(chǎn)生巨大影響。被抵制6個月后,樂天因虧損而退出中國大陸。
這并非中國消費者眾怒造成后果的第一個例子。日本汽車、菲律賓香蕉都有過此類經(jīng)歷。若貿(mào)易爭端持續(xù)下去,美國公司會面臨類似抵制嗎?這會永久改變美企的競爭地位嗎?
中國人民大學的金燦榮教授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他說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很早,在中國市場收獲頗豐,高于中企在美國的利潤。中國消費者擁有不買美國商品的自由,若美企因此受損,中國損失的也只是“買辦”,而非普通百姓。目前不清楚此類看法是否會得到響應。若中國消費者采取行動,很可能比政府預料的要走得更遠。那種情況下,如星巴克、蘋果和通用汽車這類在華擁有眾多顧客的美國公司可能面臨實際且長期的后果。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若份額意外丟失,競爭對手會乘虛而入,消費者的習慣或忠誠度由此發(fā)生改變。美企可能面臨這種命運。比如星巴克,在華面臨瑞幸咖啡的競爭。這家才成立20個月的本土公司目前約有2000家門店。蘋果公司也面臨困境,今年一季度在華手機銷量下滑30%。這可能是美國打擊華為后中國消費者行動的結(jié)果。
中國市場本就競爭激烈,若加上消費者抵制,美企可能要低迷數(shù)年,在很快會是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中國,將從此喪失一席之地。▲
(作者彼得·范漢姆,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