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揚州大學,江蘇揚州 225002)
對外漢語教材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標,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在熟練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加以實際操練。語言的理解與掌握又與文化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文化方面掌握得好有利于加深對語言的理解,會變得蒼白無力。適當?shù)牧私庹Z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才可以在交際中選擇更恰當?shù)乇磉_。
《新實用漢語課本》 系 列教材由劉 珣 主編后在2002年陸續(xù)發(fā)行使用,自發(fā)行以來受到了廣大漢語學習者以及對外漢語教師的歡迎?!缎聦嵱脤ν鉂h語》系列教材始終堅持將語言、結(jié)構(gòu)與功能、文化相結(jié)合的教材編寫理念以及教學方式。在教材的編排的語言點以及句型的選擇等個個方面都經(jīng)過了細致的推敲,力求漢語學習者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有效學習漢語?!缎聦嵱脻h語課本》在課文的選擇上,內(nèi)容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緊密的結(jié)合,融入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等等,在向留學生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李泉 (2004) 歸納出教材編寫的十項原則:定向原則、目標原則、特色原則、認知原則、時代原則、語體原則、文化原則、趣味原則、實用原則、立體原則。這十項原則中他認為文化原則的要求就是在教材設計與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必須要去完備和增強目的語文化教學的意識,將文化內(nèi)容融入進課本中,要正確處理好目的語文化和學習者母語文化之間的關系。《新實用漢語課本》的編者在文化問題上的編寫原則是“要學好漢語, 必須對中國的文化、歷史和現(xiàn)實有所了解,為了貫徹這一原則,該套書 (特別是從第二冊開始)就盡可能將語言和文化內(nèi)容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通過有關中國地點、歷史、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各種題材來學習漢語。”
我們仔細翻閱《新實用漢語課本》, 主 編劉 珣 在編寫該教材的時候尤其注意將文化方面適當?shù)脑谌谌胝n文中。強調(diào)將結(jié)構(gòu)、功能、文化貫徹到教材編寫中,目的是將這三者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習第二語言的人在了解文化知識的基礎上熟練的掌握第二語言。從《新實用對外漢語課本》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課文是以對話的形式出現(xiàn)但是會融入文化背景或者涉及文化知識?!缎聦嵱脻h語課本2》第十七課“這件旗袍比那件漂亮”其中的“旗袍”是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滲透著文化知識,再如該課文中涉及的詞匯“太極拳”,太極是中國道家史的一個重要的概念。除此之外,教材中涉及文化的詞匯還有越劇、京劇、四大名著、中國畫、齊白石、徐悲鴻、齊白石、上海、西安、兵馬俑等等。該教材不僅僅是在課文中融入含有文化因素的詞匯,課文也以文化背景展現(xiàn)。如第十九課 《中國畫跟油畫不一樣》課文以中國畫和油畫的背景展開,以丁歷波和林娜的對話方式敘述。通過課文向?qū)W生介紹我們中國的中國畫以及中國畫家。通過中國的新年展現(xiàn)我們中國傳承下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傳統(tǒng)禮儀,通過爬長城展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的建筑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底蘊,通過越劇的背景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劇種的特色。
漢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成就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缎聦嵱脻h語課本》的第六個板塊是漢字,這一板塊又分為三個小板塊分別是漢字的構(gòu)字法、認寫基本漢字、認寫課文中的漢字。第一個小板塊漢字的構(gòu)字法,該板塊以英文的方式向?qū)W習者詳細的介紹漢字的構(gòu)字法;第二個板塊認寫基本漢字,每個字對應的基本筆畫編者都寫出來了,包括漢字的拼音以及有多少筆畫都在旁邊有詳細的標注。學習者除了能夠在模塊學會讀說這些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漢字,還正確學習它們的筆畫筆順避免在書寫漢字時出現(xiàn)不規(guī)范的書寫順序,這樣有利于學者不僅僅知其然還要能知其所以然。第三個板塊認寫課文中的漢字,《新實用漢語課本》中出現(xiàn)的需要掌握得漢字,每個都以偏旁部首的公式形式展現(xiàn)出來,如:員→口+貝,府→廣+付,就→京+尤,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更加熟練有效掌握漢字的構(gòu)造,當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更為繁瑣的漢字時也能通過這種能夠方式熟練的記憶和書寫漢字。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學習和準確掌握中國的語言,為了加深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編者特意在該套教材在每一課的最后部分設置了板塊“文化知識”。同時通過英語的方式在課文中呈現(xiàn)出來,就是為了方便學習者能夠去閱讀了解中國的文化,用學習者的母語介紹有關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這一部分在教材的編寫中也是一大亮點,將中華文化通過這樣一個單獨的板塊向留學生展示出來,貫穿了將文化融入到教材中的這項原則,落實將文化原則融入到課文中,是教材編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語言的學習是為了人們能在日常生中自然流暢無障礙的與他人進行交流與溝通,而在《新實用漢語課本》中出現(xiàn)的一些對話則顯得過于的繁瑣,在表達上沒有做到自然反而顯得過于生硬,讓人感覺是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缺乏日常生活的真實性。例如在15課《她去上海了》有這樣的對話:
丁力波:吃得怎么樣?
林娜;吃得還可以這次住得不太好。
丁力波:你參觀兵馬俑了沒有?
林娜;我參觀兵馬俑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篇文章的對話中,是以兵馬俑為話題背景展開編排的。在課文的編排中融入了中國有名的歷史古跡西安兵馬俑,借此可以宣傳中國的風景名勝,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吸引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但是對話在日常生活不夠真實,日?;卮鹂赡芨拥暮啙嵰恍?,不會像課文里表述這樣完整的句子。
在仔細翻閱《新實用漢語課本》的練習部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練習部分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練習所呈現(xiàn)形式方面,練習題中會穿插看圖說話,但是看圖說話中的插圖顏色過于單調(diào)均為黑白色,黑白色就很難吸引學習者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好漢語的動力。我們可以看到在練習中出現(xiàn)的插圖基本上以卡通形式展現(xiàn),卡通其實更可愛,也更受到孩子們的喜愛。但是,只單單兼顧了一部分人群就是年紀比較小或者年輕的這部分人群,而對年紀稍長的這部分學生來說可能就并不太合適。此外,在課后的所有練習基本上都通過單調(diào)的口語訓練或者是通過對話的方式來練習,這種練習方式過于枯燥單調(diào)且沒有趣味性,學習者難以保持持久有效的練習。
在《實用對外漢語課本》中雖然經(jīng)常涉及文化詞匯或者整篇課文以文化背景進行展開,但是實際上在文化涉及方面還遠遠不夠。其實在教材中融入文化最難把握的就是適度,如果太過豐富就會干涉到學習者對語言表達的掌握,但是過于單調(diào)內(nèi)容較少又不能足以讓學習者在理解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掌握語言。在該教材的文化內(nèi)容在涉及到的中國的城市、節(jié)日、劇種等等有限的文化知識,這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遠遠不夠。
以對話的課文形式傳播文化是形式之一,但是不是唯一的方式,傳播文化的方式應當更加得豐富多彩更加多姿多彩。單調(diào)的傳播文化方式無法激起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和激情,會讓漢語學習者感到學習的枯燥,在學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懈怠情緒。要想在教材編寫中更好的貫穿落實文化原則,可以使文章呈現(xiàn)的方式更加豐富多彩。故事型、記錄型等等都可以吸引學習者的愛好和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漢語的動力。文化的出現(xiàn)在課文中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呈現(xiàn)是至關重要的。
大部分對外漢語教材編寫中的練習題的形式比較單一,缺乏多樣的練習形式,基本上所有的練習都是單人口語訓練或者多人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的,形式較為單一且枯燥。練習題部分是我們將學習漢語知識轉(zhuǎn)化為跨文化交際的關鍵一步,是我們要展開的實際操練。在練習題部分為了促進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可以采用精美的圖片或者插入有趣的視頻,甚至是讓同學們做一些簡單有趣的小游戲,通過在玩小游戲的過程來提升他們的學習漢語的熱情。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豐富的練習題中,讓學習者在開口訓練的過程中學會用漢語進行流利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