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澍
2018年教育部頒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文件,把教育信息化教育放在高校建設的戰(zhàn)略位置。怎樣衡量高校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最基礎的工作應是建立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
在充分考察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江蘇省民辦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本次研究的調查問卷。問卷(不包括基礎信息部分)分為3個1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共26個條目,具體如文末表2所示。每個條目的衡量標準按“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分為四個級別,對應賦予1至4分。以某高職院校學生作為訪問對象,采用分層分群抽樣法進行抽樣。其中“專業(yè)”為分層依據(jù),“年級”為分群依據(jù)。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50份,回收450份,根據(jù)問卷中設置的“相關問題”,篩選出24份不合格問卷,有效回收率94.7%。
運用spss22.0按照三個一級指標進行檢驗,檢驗結果依次為0.854、0.724、0.782。總體值為0.906,均大于0.7,可認為通過信度檢驗。問卷設置可靠。
(一)變異系數(shù)分析。對信息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變異系數(shù)分析,此處選取標準差系數(shù)作為分析工具,公式為:Vσ={[∑(x-x’)2]/n}0.5/x’,公式中Vσ為標準差系數(shù),x’為算術平均數(shù),n為樣本個數(shù),取4。計算發(fā)現(xiàn)A22、B12、B14、B22、C35幾個指標的變異系數(shù)相對較大,均大于0.6,表明問卷中,被調查者對上述幾項的認定存在分歧。因此把這幾個指標從指標體系中刪除。
(二)權重確定。聘請10位信息化教育領域專家,依托德爾菲法對一級指標進行評分,并進行權重計算,具體如表1所示。
將上表轉換成矩陣:[1,3,5;1/3,1,3;1/5,1/3,1]根據(jù)上述矩陣計算每行元素的幾何平均數(shù):G1=(1*3*5)1/3=2.47;G2=(1/3*1*3)1/3=1;G3=(1/5*1/3*1)1/3=0.41則A的權重=2.47/(2.47+1+0.41)≈0.64;B的權重=1/(2.47+1+0.41)≈0.26;C的權重=0.40548/(2.47+1+0.47)≈0.1同理可計算出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具體如表2所示。
表1 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重要性評比
注:評比采用兩兩指標相互對比的形式,按重視程度分為1~7
表2 江蘇省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標準差計算及權重情況匯總
經過科隆巴赫系數(shù)檢驗,可認為本次調問卷設置可靠;依托變異系數(shù)修正的評價體系也可認為是準確的。從德爾菲法確定的權重結果來看,一般專家認為信息化教學的理念和思想比較相對于信息化教學的具體手段要明顯重要,因此在權重設計上A指標和B指標占了整個體系的90%。從被刪除的5個指標來看,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理念、技術和“信息化教學設計”兩類中,可見被調查者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下屬的若干三級指標上重視程度分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