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連,李 川,楊榮華,田玉芹,孫文海
胸骨后甲狀腺腫是較常見的縱隔腫瘤,可以引起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吞咽不適等癥狀,一旦確診,應該手術治療。由于胸骨后甲狀腺腫手術的復雜性,手術入徑和策略有經(jīng)頸部領形切口或聯(lián)合胸部切口或經(jīng)胸部正中切口等多種選擇。隨著胸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筆者嘗試在胸腔鏡輔助下經(jīng)頸部切口聯(lián)合胸部小切口,行胸骨后甲狀腺腫切除術兩例,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病例1 患者,女,48歲,查體發(fā)現(xiàn)縱隔腫物1個月入院?;颊邿o明顯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吞咽不適等癥狀,無發(fā)熱、多食、易怒等癥狀。查體:右頸前部觸及腫塊,直徑約4 cm,表面光滑,隨吞咽上下活動,氣管稍向左側偏,未觸及頸部腫大淋巴結。甲狀腺功能檢查:促甲狀腺素1.44 uIU/ml,游離甲狀腺素13.41 pmol/l,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4.28 pmol/l,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20.61 U/ml,抗甲狀腺微粒體酶抗體7.63 U/ml。頸部B超檢查:甲狀腺右葉體積增大,多發(fā)結節(jié),最大結節(jié)大小30 mm×19 mm,內見低回聲區(qū),左側甲狀腺未見明顯異常;頸部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頸部及胸部CT掃描:雙側甲狀腺密度不均勻,右側甲狀腺增大,延伸至縱隔內,到達主動脈弓下緣水平,最大截面積101 cm×60 mm(圖1~3)。經(jīng)過術前討論,患者手術適應證明確,無手術禁忌證,患者及其家屬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行胸腔鏡輔助下經(jīng)右胸、頸部切口胸骨后甲狀腺腫切除術。手術經(jīng)過: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首先左側臥位,取右側腋中線第7肋間1 cm小切口做腔鏡觀察孔,右側腋前線第4肋間3 cm小切口為操作口。腔鏡下探查:右上縱隔腫塊,約100 mm×60 mm×60 mm大小,位于縱隔胸膜下。用電凝鉤切開縱隔胸膜,逐層游離甲狀腺包膜,包膜血管電凝燒灼離斷,完整暴露出縱隔內腫大甲狀腺,離斷甲狀腺與氣管間的Berry韌帶,使縱隔內甲狀腺游離。保護喉返神經(jīng)及鎖骨下血管。檢查胸腔內無出血,于觀察孔置入胸腔引流管,縫合操作口。然后患者再取平臥位,肩部墊高,頸部過伸,取頸部領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上下分離皮瓣,切開頸白線,向兩側游離頸前肌群,暴露甲狀腺。用超聲刀于氣管前離斷甲狀腺峽部,游離甲狀腺右側葉與氣管間間隙,保護喉返神經(jīng)及甲狀旁腺,離斷右側甲狀腺血管,游離外側緣間隙,與縱隔內腫大甲狀腺連通,完整切除取出。手術過程順利,術中出血約5 ml,手術時間約2 h。術中快速病理學檢查,報告為: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創(chuàng)面止血,切口置入引流管,縫合頸部切口。術后病理學報告:(胸骨后)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大小 100 mm×100 mm×60 mm,伴囊性變、陳舊出血及膠原纖維增生。無手術并發(fā)癥,患者自覺術后疼痛不重,術后第2天拔出胸腔引流管,術后第5天頸部切口拆線并出院。
圖 1 頸部CT掃描,提示右側甲狀腺腫大
圖 2 胸部CT掃描,提示胸骨后甲狀腺腫,氣管壓迫
圖 3 胸部CT掃描,提示胸骨后甲狀腺腫,下極在主動脈弓下緣水平以下
病例2 患者,女,48歲,因甲狀腺術后20年,查體發(fā)現(xiàn)縱隔腫物10 d入院?;颊?0年前因為甲狀腺腺瘤,在外院行甲狀腺腺瘤切除術,術后未復查。該次系10 d前查體,發(fā)現(xiàn)縱隔腫物而入院?;颊邿o明顯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吞咽不適等癥狀,也沒有發(fā)熱、多食、易怒等癥狀。查體:右頸前部觸及腫塊,直徑約4 cm,表面光滑,邊界不清楚,隨吞咽上下活動,氣管稍左偏,未觸及頸部腫大淋巴結。甲狀腺功能檢查:促甲狀腺素1.59 μIU/ml,游離甲狀腺素14.06 pmol/l,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4.55 pmol/l,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10.01 U/ml,抗甲狀腺微粒體酶抗體21.82 U/ml。頸部B超檢查:雙側甲狀腺回聲不均勻,內見多發(fā)結節(jié),最大結節(jié)大小30 mm×19 mm,部分融合,邊界清楚,右葉延伸至胸骨后方;頸部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頸部及胸部CT增強掃描:甲狀腺右葉體積增大,延伸至縱隔內,不均勻強化,內見多發(fā)大小不等結節(jié)及散在鈣質密度影,氣管受壓變形(圖4~6)。經(jīng)過術前討論,患者手術指征明確,無手術禁忌證,患者及其家屬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行胸腔鏡輔助下經(jīng)右胸、頸部切口胸骨后甲狀腺腫切除術。手術過程、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長大致同病例1,本例行甲狀腺全切除,術后病理學報告: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無手術并發(fā)癥,患者自覺術后疼痛不重,術后第2天拔出胸腔引流管,術后第3天出院。
圖 4 頸部CT掃描,提示右側甲狀腺腫大
圖 5 胸部CT掃描,提示胸骨后甲狀腺腫,內有鈣化灶,氣管壓迫
圖 6 胸部CT掃描,提示胸骨后甲狀腺腫,下極在主動脈弓下緣水平以下
胸骨后甲狀腺腫根據(jù)組織來源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臨床常見為繼發(fā)性胸骨后甲狀腺腫。胸骨后甲狀腺腫是較常見的縱隔腫瘤,由于胸膜腔的負壓左右,緩慢向下生長,進入縱隔內。大部分胸骨后甲狀腺腫向前縱隔延伸,約10%~15%向后縱隔延伸,且以右側為主[1,2]。早期多沒有癥狀,隨著腫瘤增大,可以逐漸出現(xiàn)胸腔內器官受壓迫癥狀,包括: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吞咽不適等,少數(shù)可出現(xiàn)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Horner征和乳糜胸等。胸骨后甲狀腺腫的診斷主要依賴于影像學檢查,甲狀腺超聲和頸胸部CT掃描是最重要的檢查方法,B超主要用于了解腫瘤囊實性,CT掃描可以了解腫瘤大小、位置、與周圍組織關系、氣管壓迫程度以及頸部、縱隔淋巴結腫大情況,初步判斷腫瘤性質。胸骨后甲狀腺腫一旦確診,應該盡早手術切除,以解除腫瘤對周圍器官的壓迫,避免腫瘤惡性變、出血。
由于胸骨后甲狀腺腫手術的復雜性,對于手術入路的選擇,有較多的臨床研究。根據(jù)Randolph分型[1],胸骨后甲狀腺腫可分為:(1)Ι型,位于前縱隔;(2)ⅡA型,位于后縱隔且單側延伸未超過對側;(3)ⅡB型,位于后縱隔且向對側延伸;(4)Ⅲ型,孤立性縱隔甲狀腺腫,與原位甲狀腺不相連。在CT掃描矢狀面上可將胸骨后甲狀腺腫分為三個分級[4]:(1)Ι級,甲狀腺最低緣位于胸廓入口與主動脈凸面之間;(2)Ⅱ級,甲狀腺最低緣位于主動脈凸面與凹面之間;(3)Ⅲ級,甲狀腺最低緣位于主動脈凹面以下平面。多數(shù)學者認為[1,4-7]:大多數(shù)胸骨后甲狀腺腫可以單純通過頸部切口切除,而巨大胸骨后甲狀腺腫(直徑大于胸廓入口)、復發(fā)性胸骨后甲狀腺腫再次手術、病變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高度懷疑惡性或伴有縱隔淋巴結轉移的,可能需要經(jīng)胸部切口切除。也有個案報道[8]采用頸部切口,在腔鏡輔助下行胸骨后甲狀腺腫切除術,該作者認為腔鏡下具有解剖清晰的優(yōu)勢。經(jīng)胸部切口胸骨后甲狀腺腫切除術,通常大多采用頸部切口聯(lián)合胸骨正中切開切口,也可以經(jīng)病變偏向一側胸部切口,通過肋間或肋床進胸。經(jīng)胸部切口切除,具有手術視野充分,解剖結構暴露清楚,血管結扎可靠,病變容易切除等優(yōu)點。但是,無論采用哪種進胸路徑,都有手術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恢復慢,傷口疼痛明顯等缺點。在充分的胸腔鏡技術和胸骨后甲狀腺腫切除經(jīng)驗基礎上,為了有效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減輕術后疼痛,嘗試在胸腔鏡輔助下經(jīng)頸部切口聯(lián)合胸部小切口行胸骨后甲狀腺腫切除術,取得良好效果。根據(jù)兩例的初步經(jīng)驗,筆者認為:該方法具有視野清晰,暴露充分,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后疼痛輕,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