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木森
有詩友對我說,萬重山詩歌因有畫意和超視覺空間而被圈內人稱為“印象派詩人”。這話或有道理。萬重山的詩都很短,短短幾句,多像信手拈來,多像即景手記,多像印象隨記。細讀,的確具有印象派的某些特質。
印象派畫家往往“不依據(jù)可靠的知識,以瞬間的印象做畫”,他們只是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去做畫,以疾飛的畫筆把顏色直接涂在畫布上,他們考慮的往往是畫的總體效果,而較少顧及枝節(jié)細部。萬重山的詩歌里,似可找到以此類手法寫就的作品,請讀《一只鳥》:“她啼叫/世界為之驚怵/為之醒來/一種慢洇染畫面/散淡,隨性午后陽光正好”。看見一只鳥,或者說聽到一只鳥叫,詩人獲得了一種印象:鳥叫醒了“這一角”的世界,這一角的世界因鳥叫聲而顯出“一種慢洇染畫面/散淡,隨性午后陽光正好”。印象寫作的特質明顯。
中國新詩曾有過這種寫法,簡捷、跳躍,卻直觀,以印象而直抵人心,比如,顧城的《弧線》等,極經典?!傍B兒在疾風中/迅速轉向//少年去撿拾/一枚分幣//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觸絲//海浪因退縮/而聳起的背脊?!鳖櫝怯盟麑Α盎【€”的一組系列印象,把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極簡化、單純化了,讓讀者讀到的是純潔,讀到的是天真、幼稚和幻想,這詩句因此有童話般的透明情緒流動著、感染著我們。萬重山的詩《雨后》也可說是這種“印象派寫法”。“詩意已然墜落/芭蕉在日子的盡頭喊痛/睡蓮長高,矜持而安詳/秀色小青蛙,暴露自己的身世/咕咕呱呱/像塵念/打動無休止符的梵音/玉墜兒輕擺腰肢/弄響/濕漉漉的雨巷?!?/p>
印象派寫法的好處在于讀者可以在詩人提供的“印象”里盡可能地展開想象的翅膀,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聯(lián)想,尋找屬于自己心靈的柔軟的美、醉人的美,而不易被詩人主觀的判斷所左右,不易駐足于詩人固有的理念上。比如,顧城的《弧線》提供了一組“弧線”系列印象外,它沒有再做詩人的主觀性判斷,沒有準備“硬塞”什么理念給你,你盡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去聯(lián)想那些弧線,滿眼的風光就是美麗的弧線。這樣讀詩有趣、輕松,真是一種享受。說起來,這既是一種詩意,也是一種禪意。換一種說法,“印象派寫法”所產生的詩歌往往本身就有禪意。的確,萬重山的那些“印象派寫法”的詩歌,都深蘊著禪意的因子,都可以讀出豐沛的禪意。
什么是禪呢?禪是大徹大悟的生命智慧,是澄明透徹的人生境界,是超然自在的生命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如此一說,或許我們就心下明白了——禪是我們永遠也不能抵達的境界,但我們可以盡量接近禪,盡可能地接受禪的那種境界。這里,我們的每一次接近,我們的每一步接近,都會顯現(xiàn)出禪的某些意味,這——便是禪意。萬重山的《閑》如此寫道:“以一尺魚竿/垂釣時光/遠方,鏗鏗鏘鏘/誰是角兒/似乎與我無關”。這仍然是印象隨記式寫法,卻是以禪入詩,隱現(xiàn)著徹悟的生命智慧,顯見超然自在的生命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體現(xiàn)澄明透徹的人生境界,有豐沛的禪意。
誠然,萬重山是在寫詩,而不是直接在參禪悟道,更不是在說禪布道。所以,盡管他的詩里行間有哲理禪意,但它終歸是詩,而不是哲學。所以,他特別重視的是語言而不是哲學邏輯。他以詩人特有的操弄語言的本事,把一個人生成敗、世態(tài)炎涼的重大哲學邏輯問題融入在五個超短句子里。他先以對比手法寫出“近處”的閑暇與“遠方”的忙亂,以顯見禪的“閑靜”境界。而遠處的那種“忙亂”,他用的既是“印象”隨記,更是一種精準概括,只一句“遠方,鏗鏗鏘鏘”就寫盡了世態(tài),特別高妙。然后,筆鋒一轉,“誰是角兒,似乎與我無關”。一切都放下,垂釣時光吧!真如詩題——閑!閑出一種境界,閑出一種意味,閑出了禪意!
英國作家、文學評論家,被譽為“悖論王子”的切斯特頓說:“哲學不僅是邏輯的問題,也是語言的問題?!痹姼枞绱?,有哲味的詩歌尤其如此,它不僅要把哲理推導出來,更要傳神傳情。譬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倍潭趟木漕惏自挕㈩惪谡Z的詩句,含理含情而傳神,讓人百讀不厭,千古傳頌不絕。
萬重山的書寫似乎也具備了這種以語言傳達哲理、傳達禪意禪機,更具有以語言傳神傳情的潛質。請讀他的《北斗》:“必須沐浴她的孤獨/和苦/塵世間/任何一座巍峨險峻的高山/自然就矮了下去?!毖鐾倍罚鞘且环N什么樣的神態(tài)與情緒呢?應該是感佩與仰止吧!但詩人萬重山仰望時,卻是“沐浴她的孤獨/和苦”,只這么一句,空蕩蕩的寂靜里似乎發(fā)出喧囂的海浪之音,頗為傳神。沐浴其中,這塵世間的一切,包括“任何一座巍峨險峻的高山”,“自然就矮了下去”。我不知道詩人萬重山是否研讀過《中國四柱學》等書籍,此處的“沐浴”一詞竟與“十二運星”的“沐浴星”有如此契合之處。此星敢說敢做,性格坦直而受人歡迎;但個性不穩(wěn),常會動蕩和后悔。處此運氣地段,“修養(yǎng)、教育、鍛煉”是必須的,“感佩與仰止”是必須的。讓我們與詩人一起,仰望北斗,也沐浴北斗光輝,也沐浴“她的孤獨和苦”,并盡量放低自己吧!
萬重山的詩,每首都很短,都極簡,但絕不因短而淡了情感與情緒,每一首在傳達情緒上都盡可能飽滿。“如果凡塵無憂/如果這沉沉死去的黑夜/沒有一滴清淚/那么,這蕩開來的寂寞/將是我/落在你心口的/禪音”(《蛙聲一片》)。禪音有形——那是一片蛙聲;禪音有情——如蕩開來的寂寞;于是,禪音落在心口了。這禪音,生氣與活力俱在,情緒與感染力俱在。“一天,兩天,三天/日子蒼白/可以壓縮成一塊充饑的餅干//一朵,兩朵,三朵/一地的花/說開全開了/在花香的刻意里/你和我一樣/一片茫然”(《陌上花》)?;ㄔ谏n白的日子里“嘩啦”全開了,按理蒼白日子就不再蒼白了,然而,這樣刻意花開也成一種茫然?;ú婚_——茫然,花全開——也茫然,語言極簡而情緒濃烈,甚至到一種情何以堪的程度?!拔覊粢姷哪莻€人/于低音區(qū)跳著惱人的探戈/我夢見的那個人/于黑夜的高速路上裸奔/我夢見的那個人/于蒼茫的天地間走失”(《雨夢》)。我夢見的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跳舞、祼奔,隨心而作,無拘無束的人,自由的人吧!然而,這樣的“人于蒼茫的天地間走失”。其中所蘊的情緒不言而喻。
說實在的,我們確實茫然于途,很難清晰地厘清腦海中那萬千思緒,很難排解心靈里那糾結著的萬千情緒。否則,我們可以不寫作,更不寫那些看上去虛幻閃爍的詩句。換一種說法,其實人類永遠是需要詩歌的,因為“人必須在種種未知與茫然之中,與那些瞬息間閃爍的靈感火花進行默然交談,追蹤我們內在中銘心刻骨的部分,在無限的繁復的表面抓住那條靈異地甩動的韁繩”(詩人淡然語)。所以,我們讀詩寫詩,我們把詩句寫得“就如同我們目可及物,耳能聽風一樣,其實是亦靈動亦茫然的文字而已”(詩人淡然語)。
若以上述思路來品讀萬重山的一些詩,頗有意味,亦頗有意思?!安缓每?就把一絲絲的香甜/連同那些與生俱來的雜質/一起咽進夢里//當春草被轉基因成闊葉/露珠暗藏著工業(yè)的酒精/我不得不退縮到懸崖上的洞穴/像鳥兒一樣/過著高出地面的生活”(《現(xiàn)狀》)。我們企盼:“像鳥兒一樣/過著高出地面的生活!”我們向往詩與遠方,但我們又經常茍且著,“當春草被轉基因成闊葉/露珠暗藏著工業(yè)的酒精/我不得不退縮到懸崖上的洞穴”。反過來,我們可以不要這一種企盼,而回到平常平凡的生活,使自己回歸《極簡》:
冷凍了
就當韜光養(yǎng)晦吧
心無大千的人啊
你把一點暖意
投影過來
我就心滿意足了
如果我們這樣回歸了,心境就極簡了,就澄明了,無論是煩雜喧囂還是忙亂都不足為慮,都被我們過濾而去,我們簡單著我們自己,我們自有自己的詩意,甚至是禪意。萬重山的詩集里還有一類禪悟詩,直指人生的修養(yǎng)與體悟,表達開悟的體證,如《禪》《古井禪》《清修》《偈語》等。以《偈語》為例,我們幾乎可以用誦讀這首詩的辦法,來壓制妄想,甚至用它來清空一時的任何妄想,簡單自己,以達不執(zhí)著于外事外物的境界。
讓我們一起誦讀萬重山的《偈語》來為此文做結吧!
一錐地
可以靜觀乾坤
一場雪
可以寂滅生死
一粒籽
可以在流云上種出花朵
見,或不見
空,或不空
我們既要不執(zhí)著于外在事物,也要敞開心靈感應外在事物。我們極簡單,事來,任其來;事去,任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