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悅
摘 要:法國大革命不僅是法國歷史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其發(fā)展歷程也促成了法國服飾風格的變化,反映出社會變革對人們?nèi)粘I畹木薮笥绊憽1疚氖且苑▏蟾锩鼮榫€索,分析革命前、革命中以及革命后三個時間段法國服飾演變及其內(nèi)含的文化變遷。
關(guān)鍵詞:法國大革命;服飾演變;服飾文化
法國的服裝時尚家喻戶曉。十七世紀,浪漫的巴洛克風格傳到法國,法國開始追隨時尚的腳步;十八世紀,產(chǎn)生于法國本土繁美的洛可可風格風靡歐洲,使法國的服飾時尚地位大幅上升;大革命時期,法國的“服裝盛世”到出現(xiàn)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干練簡潔風”開始流行;大革命后,人們重新拾起對服裝時尚的感知,那時人們的服飾奔放大膽,輕盈裸露……法國每一段服裝史,都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密切相關(guān),人們通過服飾表達內(nèi)心。
一、大革命前夕的奢華之風
十七世紀流傳到法國的巴洛克風格與十八世紀從法國貴族當中開始盛行的洛可可風格,一度引領(lǐng)了法國服飾的“奢華”時尚。十八世紀法國服飾開始引領(lǐng)時尚的潮流,處處香衣鬢影,窮奢極欲,紙醉金迷。而“奢華”反映的是法國的等級秩序,以及等級社會搖搖欲墜?!奥芬资鍒?zhí)政早期受到法國人民的喜愛。當他1744年重病時,整個國家為他的康復祈禱。但由于路易十四執(zhí)政時期奢華之風彌漫,加之長年累月的對外戰(zhàn)爭,給路易十五留下了財政的混亂和各方面的衰退?!雹佼敃r這陣奢侈之風的領(lǐng)頭人便是法國王室,他們的奢侈雖帶動了服裝時尚行業(yè)蓬勃發(fā)展,但對于奢侈之風背后的極高賦稅、人民疾苦相比,這一點顯然杯水車薪。民眾對王室的不滿加深,對等級制度的不滿加深,對平等自由的向往加深。
(一)高貴的象征
古羅馬時期,人們認為極度的奢侈會使人喪失斗志。法國歷史中,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就是一個例子。在她的帶領(lǐng)下,王公貴族整日沉迷歌舞宴會,王后的奢侈使國庫虧空,百姓賦稅加重,最終在革命爆發(fā)時被送上斷頭臺。在當時,能夠承擔奢侈這個詞語的只有法國等級社會的高層,而處于低端的法國人民則是上層社會奢侈的犧牲品。在上層人士的認知里,盛大奢華排場被認為是表明身份的重要因素,身份與排場的奢華程度成正比。奢侈成為了貴族之間攀比的條件。他們的奢侈暴露了當時政治經(jīng)濟的腐敗,阻礙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更激化了社會矛盾。
(二)平民的禁錮
奢侈是顯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志。不過,奢侈一詞,并非完全所指金錢的堆砌,奢侈的對象不同,含義也就不同:對于士兵來說,不打仗就是奢侈,對于奴隸來說,自由就是奢侈。而一些普通百姓為了心理平衡,也竭盡全力將自己的生活過得奢華,試圖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統(tǒng)治階層看到了奢侈之風留下的“危害”,他們意識到如果所有人都崇尚奢侈,一定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危害到國家統(tǒng)治。在舊階級社會,為了維護特權(quán)階級的利益,會將一部分特權(quán)留給自己,禁奢令由此誕生。而在當時的法國,服飾起到了區(qū)分等級的重要作用,它支撐和鞏固著等級秩序。說到底,禁奢令其實只針對低等階級。禁奢令的真實意圖則是通過禁奢令防止低階層的人通過奢侈的方式滲入到不屬于他們的階層,這也是統(tǒng)治階層強化等級秩序的手段。
(三)王室的奢華
王室用奢華珍貴的服飾來表明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宴會上他會將自己扮演成太陽神阿波羅或是羅馬君主,來樹立自己光彩奪目的君王形象。整個王室和宮廷也緊隨其后。盛大的排場彰顯自己顯赫的身世和地位,如果遇到不按照自己地位穿衣的人,則會引起君主之怒?!雹谕跏彝ㄟ^對人們服飾的管理維系著自己的統(tǒng)治,因此,貧窮的人不能穿好衣服,皇室的服飾則是愈發(fā)奢華,服飾差異越大,反映出社會各階層間矛盾的加大。
二、大革命期間的“一切從簡”
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巨大的社會變動和政治的動蕩打斷了人們對于服飾的個人追求,人們團結(jié)起來投身于政治革命中。在幾個世紀過剩的奢華之后,人們開始崇尚節(jié)儉,追求原始而簡樸的古希臘風格服飾。同時,服飾也被用于表達政治立場以及革命態(tài)度。
(一)古樸風的流行與對自然的崇尚
受法國大革命影響,奢侈之風退出歷史舞臺,人們再也不穿金戴銀,而是穿著樸實無華的服裝。人們不再通過奢華的外表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人們逐漸開始接受新的“簡樸時尚”。那時的人們崇尚自由,提倡擺脫束縛。甚至那些上流社會的女性還會穿下層百姓的服裝,梳普通的發(fā)髻。古希臘簡單輕便風格的裙裝開始興起,人們以健康自然為榮。
(二)女性服飾的男性化
除了那些追求革命時期簡樸時尚的女性外,還有響應(yīng)革命的激進派女性。她們關(guān)注女性的權(quán)利和社會地位,她們是法國女性中思想最先進的女性。她們參加各種俱樂部和組織,還常常穿著男性化的服飾。她們帶男性化的帽子和佩劍,穿著男性化的靴子。當然,這種裝扮風格還是十分驚駭世俗?!罢螣崆闃O高的平等女性往往頭戴小紅帽, 佩戴三色徽, 甚至身穿長褲參與民眾社團的議事活動?!雹圻@種風格的服飾興起反映出了大革命時期女性的地位的提高。
(三)自身立場的表達
在大革命時期的人們革命情緒高漲,最流行的衣料顏色是“愛國三色”——紅白藍。當然有支持革命者,也有反革命者。反革命者身穿黑色為主調(diào)的服飾,佩戴黑緞制成的徽章來表達自己反革命的政治立場。不管對革命是支持還是反對革命,對于他們來說,服裝就是表達政治立場的途徑,盡管這種途徑并不安全。因為穿著代表不同政治立場的衣服的人們相遇,總是會發(fā)生矛盾,輕則口角之爭,重則付出生命。所以到后來,不乏有人以服飾掩蓋自己的政治立場,謀求在混亂的革命中的安全。所以在革命后期,服飾不再能看出人們的政治立場。久而久之,這種充滿革命色彩的的服飾風格,就變成了單純的時尚。但不可否認的是,服裝的變革也成為推動法國大革命進程的一個因素。同樣,法國大革命的開啟與發(fā)展也推動了法國服飾的變革。
三、革命后期新的服裝風尚
督政府時期,在巴黎又掀起一場服裝的新浪潮:女人們喜歡穿著輕盈薄透的衣裳,男性的服飾不再像大革命前那樣偏向于女性化,穿戴色彩艷麗的服飾和繁瑣裝飾品,他們也開始崇尚“低調(diào)的奢華”,用得體的剪裁和一些昂貴低調(diào)不失身份的裝飾品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這種新時尚成為大革命之后的一次“恢復和調(diào)整”,男性女性的服飾差異也開始變大。因革命的影響,站在服飾這個角度,雖然等級觀念沒有完全消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社會等級間差距在減小,等級界限開始模糊。因工業(yè)和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服飾更多用來展現(xiàn)自我,體現(xiàn)生活態(tài)度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