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奎青
(山東省菏澤市高新區(qū)萬福辦事處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東菏澤 274000)
小兒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導致發(fā)病的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A群16、EV71型較為多見[1]。小兒手足口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斑丘疹、皰疹等,病情嚴重的患兒會相繼出現腦膜炎、腦脊髓炎、肺水腫乃至循環(huán)衰竭表現。手足口病在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4~9月份是其患病的高發(fā)期。手足口病分布范圍廣泛,沒有地區(qū)性限制,常常以爆發(fā)性流行后散再發(fā)生。在其流行期間,很多托兒所、幼兒園極易發(fā)生集體感染事件[2]。小兒手足口病傳染性極強,傳播途徑也較為復雜,流行強度較大,傳播速度較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大量流行趨勢。除此之外,這對此類患兒的臨床護理干預也十分重要?;诖?,該文以2016年1月—2018年12月為研究時段,重點分析探討對于小兒手足口病患兒,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聯合健康教育,對患兒病情改善的護理效果。
針對傳染病醫(yī)院接診的手足口病共計30例進行研究,按照隨機原則將患兒進行分組,各15例。觀察組中男性患兒8例,女性患兒7例,年齡9個月~6歲,平均年齡(3.2±1.3)歲;對照組中男性患兒7例,女性患兒8例,最大年齡5歲、最小8個月,平均年齡(3.1±1.9)歲。納入標準[3]:發(fā)熱中度、高燒,體溫超過39℃皰疹出現在手、足底、掌、臀部;同時出現口腔或與足部皰疹。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監(jiān)測患兒體溫,測量患兒血壓,注意患兒各體征觀察,做好與患兒家長的溝通,食物以清淡為主。
觀察組患兒給予綜合性護理和健康教育:(1)基礎護理,患者年齡小,病情了解存在較大難度,護理人員需要做好與患兒家屬的溝通,對患兒病歷史、用藥史等有詳細了解,避免治療過程中有附屬疾病等被忽略,責任護士還需要使用親切態(tài)度和易懂語言告知患兒家屬手足口病傳播途徑,減少與其他小兒接觸,同時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患兒年齡相對較小,疾病治療過程中存在有焦慮和恐懼等情況,醫(yī)護人員還需要做好與患兒的溝通,利用溫和氣體使患兒治療壓力得到緩解[4];(2)生活護理,告知患兒家屬臥室應經常通風,保證患兒休息,醫(yī)護人員需要詳細了解患兒生活習慣,做好對患兒衛(wèi)生清潔知識講解,向患兒普及健康知識教育。要求患兒早睡早起,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利用人性化和個性化服務,結合患兒病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3)飲食護理,小兒手足口病患兒臨床治療中必須要清淡飲食,注意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補充,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量,同時確?;純好咳粘渥泔嬎?;(4)健康教育,患兒疾病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還需要做好對患兒的健康教育,每天留有足夠時間,使用簡單易懂語言,方便患兒理解,邀請家長陪同傾聽[5]。
(1)效果判定:療效評價指標,痊愈為患兒手足口病的皰疹、潰瘍等癥狀全部消失,可正常進食、休息等;有效為患兒手足口病的皰疹、潰瘍等癥狀有所改善,基本可以進食以及正常休息等;無效為患兒手足口病的皰疹、潰瘍等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是惡化。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2)對比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情況,包括發(fā)熱消退時間、皰疹消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該次研究中所有試驗數據均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其計量資料通過t來進行檢驗用()表示。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達9.3.%(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1例),對照組僅為80.0%,上述指標分別對應的數值為6例、6例、3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用于發(fā)熱、皰疹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O.01),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體征改善情況的比較[(),d]
表1 兩組癥狀體征改善情況的比較[(),d]
組別 發(fā)熱消退時間 皰疹消退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n=15)對照組(n=15)P值2.3±1.2 4.7±1.1<0.05 3.5±1.4 5.8±0.9<0.05 5.9±1.8 7.2±1.1<0.05
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癥狀以口腔潰瘍和手足皮疹為主,具有很強的感染性,發(fā)病率極高,病情遷延不愈極易會誘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如心肌炎、肺水腫和腦炎等。該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且能夠迅速傳播,臨床上多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如干擾素、利巴韋林等。手足口病好發(fā)于學齡前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兒童,發(fā)病率最高。其傳染源包括現病患和隱形感染患者,傳播方式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接觸分泌物傳播等。人是目前臨床上已知的唯一宿主和傳染源。一般來說,手足口病的治療和預后表現較好,但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迅速,因EV71感染所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等嚴重癥狀會干擾患兒恢復,且死亡率極高。一般來說,手足口病的治療和預后表現較好,但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迅速,因EV71感染所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等嚴重癥狀會干擾患兒恢復,且死亡率極高。所以,針對此類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及時了解病情變化,適當做出調整極為重要。當患兒出現全身炎癥反應時,其白細胞計數、空腹血糖等項目均會升高。這些指標的升高主要是因為視丘下部和延髓孤束核功能紊亂,患兒的交感神經興奮過度,血液中兒茶酚胺等水平顯著提高,進而增加了這些指標提高的表現。
針對小兒手足口病,必須及時做好預防、治療以及護理工作。在護理工作中,由于小兒的特殊性和不確定的性,導致常規(guī)護理很難起到可觀的護理效果。總體來說,是因為護理人員與患兒交流障礙、小兒依從性差、患兒家屬對疾病認知度差等原因所導致的。針對此種情況,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干預時,就需要選擇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并加強健康教育,提高護理效果。綜合性護理屬于一種高效護理模式,從基礎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出發(fā),應用在小兒手足口病患兒臨床護理中,能夠使臨床治療有效性有明顯提升[3]。該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達9.3.%(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1例),對照組僅為80.0%,上述指標分別對應的數值為6 例、6 例、3 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用于發(fā)熱、皰疹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O.01)。
綜上所述,小兒手足口病臨床護理中給予綜合性護理和健康教育,能夠使患兒飲食和健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縮短患兒潰瘍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