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天津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納萬物,美的形制與好的內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種“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顯才識氣度;有一種“器”叫國之重器,肩負榮光,成就夢想……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命題材料“虛”“實”結合,是高考作文題的特征之一。由“實”入“虛”,由物質到精神,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思想深度的體現(xiàn)。
比如2018年高考語文天津卷的作文題,從生活中的“器”切入,要求同學們在文章中探究“器”的內涵和意義。材料涉及“器”的形制、功能、象征意義等,可見“器”并不是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物質的“器”,要想寫出好的作文,必須由“實”入“虛”,從物質的“器”上升到“器”在精神層面的意義。
下面這篇文章,從開頭看,作者想寫一篇駁論文,批駁孔子“君子不器”的說法,立起“君子當器”的觀點,但是仔細看,文中這兩個觀點并非對立的。作者認同“君子不器”,認為在當下,青年應追求“不器”,不要只追求一技之長、囿于安穩(wěn)的狀態(tài),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當器”,即學習“器”的包容廣納。
文章中物質的“器”在精神層面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但是很可惜,作者沒有將這些象征意義表達明確,這是典型的無法化“實”為 “虛”來落實概念與觀點,導致論述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