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力 ,邢麗莉 ,李鴻江 ,薛兆石
(北京市豐臺區(qū)鐵營醫(yī)院1.外科,2.內科,北京 100000)
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尤其以絕經(jīng)后女性人群為主[1],嚴重者遭受扭傷、摔跌傷或顛簸傷等輕微外傷即可發(fā)生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2]。在臨床中,一般以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作為判定骨質疏松程度的標準,但BMD并不能反映短期內的骨質改變情況,因此僅依靠BMD來預測OVCF風險尚有失偏頗之虞[3]。而相較于BMD,骨代謝標志物在短期內的動態(tài)變化較為顯著,可較為敏感地反映出患者短期內的骨質變化情況。本研究納入了2016年7月~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60例絕經(jīng)后女性OVCF患者,并與同期未發(fā)生骨折的60例患者進行骨代謝標志物對比研究,探討其組間差異性;同時,采用Logistic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探討骨代謝標志物與OVCF的相關性。現(xiàn)報告如下。
隨機納入2016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OVCF患者60例,均為絕經(jīng)后女性,將其作為研究組;另納入同期收治的絕經(jīng)后女性患者60例,均未發(fā)生OVCF但存在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和體重指數(shù)(BMI)等基線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絕經(jīng)后女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入選標準:①均為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骨密度T值均在-2.5 SD以下,且均為絕經(jīng)后女性;②近半年內未服用任何影響骨代謝的藥物;③骨折時間在1周以內。排除標準:①存在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在此基礎上繼發(fā)的骨質疏松癥;②有服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史;③腫瘤、精神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
測定兩組患者的骨密度和骨代謝標志物水平:①骨密度: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美國Lunar公司生產(chǎn)),測量患者的腰椎和髖部骨密度值。②骨代謝標志物:于清晨抽取靜脈血10 ml,測定其β-Ⅰ型膠原羧基端肽 (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 -CTX)、I型原膠原氨基端延長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骨鈣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eocalcin,N-MID),以及25-羥維生素D[25-hydroxy vitamin,25-(OH)VitD]的血清濃度,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鈣離子(Ca2+)濃度由速率法測定。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包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腰椎和髖部骨密度分別為(0.65±0.07)g/cm2和(0.59±0.04)g/cm2,對照組分別為(0.68±0.11)g/cm2和(0.61±0.08)g/cm2。兩組相比,研究組的兩項骨密度值均稍低于對照組患者,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β-CTX、PINP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25-(OH)VitD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 N-MID、Ca2+兩項指標水平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骨代謝標志物水平比較
將上述3項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的骨代謝標志物予以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以觀察其與OVCF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血清PINP、β-CTX水平與OVCF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25-(OH)VitD與之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P<0.05),見表3。
表3 骨代謝標志物與OVCF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BMD測定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主要指標之一,目前被認為是一項“金標準”。有研究認為,BMD的T值每下降1個SD,發(fā)生OVCF的概率則相應增加1.5-3倍左右[4]。但國外學者Eastell[5]的研究表明,即使患者骨密度處于相似水平,不同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亦不同,年齡越高則風險越大。國內及金寶等[6]也認為,單獨采用BMD的變化情況進行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預警,其結果不夠全面、可靠,可能會產(chǎn)生偏差。在本文中,研究組患者的髖部和腰椎BMD值雖然均低于對照組,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亦證實了這一點。
而與之相比,骨代謝標志物可較敏感地短期內骨質變化情況,可通過監(jiān)測骨形成和骨吸收標志物的水平,判斷骨質吸收與形成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變化情況,從而起到預警作用。血清PINP濃度主要反映了I型膠原的合成速度及其骨轉換情況,若PINP升高,則提示I型膠原的合成加速、骨轉換亦明顯加快。李新萍等[7]發(fā)現(xiàn),當椎體骨折后1周內,PINP可顯著上升并與患者年齡、25-(OH)VitD等水平呈直線相關關系。在本文中,研究組PINP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相關性分析顯示,該指標與OVCF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PINP水平越高則表明OVCF的發(fā)生風險亦越高。N-MID為成骨細胞合成的結構蛋白經(jīng)翻譯后加工生成的一種骨鈣素N端中分子片段,直接反映骨形成的情況。在本文中,NMID水平在兩組之間并未呈顯著性差異(P>0.05),該結果與鄒明等[8]的研究相似。故我們認為,N-MID水平在OVCF的風險預警中,實用價值不高。
與PINP不同,β-CTX是I型膠原的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當體內破骨細胞活性明顯增加時,β-CTX水平也顯著升高,因此該指標是臨床常用的骨吸收標志物之一。在本文中,研究組β-CTX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相關性分析顯示,該指標與OVCF的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即β-CTX水平越高,則OVCF的發(fā)生風險也越高。這一結論與王福斌等[9]的觀點相符。25-(OH)VitD是VitD在人體血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可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利用程度,刺激成骨細胞活性,并促進骨鹽沉積和骨形成[10]。因此臨床上也將之作為常用的骨代謝標志物之一。在本文中,研究組25-(OH)VitD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相關性分析顯示,該指標與OVCF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P<0.05),即25-(OH)VitD水平越低,則發(fā)生OVCF的風險越高,對此類人群應予以積極積極干預,盡早補充VitD為宜。
綜上所述,血清PINP、β-CTX水平與OVCF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5-(OH)VitD與之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在臨床中,針對上述骨代謝標志物異常表達者,應予以積極干預,以降低OVCF的發(fā)生風險。